帖子标题 | 作者 | |
---|---|---|
我们知道,印顺长年缠绵于病魔业缘,最后终在公元二○○五年六月四日病死。然而他病死之后,他的徒子徒孙们竟然说他是“功德圆满”、说他是“入大涅槃”,意思就是说他们的印顺是“佛陀”,已究竟成佛也。 据他的得意弟子慈济功德会、慈济基金会创办人证严法师(公元一九三七~)在她的慈济功德会加拿大分会的重要文宣《慈济世界》, | admin 2024-06-15 |
|
为令能远离魔业诸烦恼,为了令不堕声闻地故,为了令速入如来地故,令了所得法倍增长故,所以诸佛以加持力持诸菩萨。如果没又〔有〕经过诸佛的两种加持,彼菩萨便堕外道及以声闻魔境之中,则不能得无上菩提。所以,如来以加持力摄受诸菩萨。(2)、依据《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591,世尊明示,一切菩萨摩诃萨众无不皆依第四静虑,方便趣入正性离生。因为第四静虑才能让最初趣入正性 | admin 2021-02-02 |
|
愿我得菩提后,仅仅宣说一句法要,亦能使——具烦恼心众生听闻善心法语;遗忘善法众生听闻无忘失法语;造魔业众生听闻空性法语;希求胜义谛众生听闻真谛法语;受烦恼逼迫众生听闻无可言说法语;入不平等道众生听闻平等道法语;于大乘法门生稀有心众生听闻不退转法语;对轮回生厌倦心菩萨听闻欢喜法语;未了达善法、智慧、圣谛众听闻离于愚痴法语;满足一般善法众生听 | admin 2020-07-30 |
|
先说说什么是魔业: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魔业。何等为十?所谓:1、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为魔业;2、恶心布施,瞋持戒者,是为魔业;3、弃舍恶性懈怠众生,轻慢厌恶乱心无智众生,是为魔业;4、悭惜正法,诃责法器众生,贪求利养,为人说法,为非器人说深妙法,是为魔业;5、不闻波罗蜜,虽闻不修行,生懈怠心,不求深妙无上菩提,是为魔业;6、远离善知识,亲近恶知识, | admin 2020-02-18 |
|
”《优婆塞戒经》 “何是善能遮止魔业。谓若菩萨于一切处。常离恶知识亦不至恶国。复不亲近修习外道典籍(中略)是为菩萨善能遮止魔业。”《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读诵世典不敬佛经。如是等恶现于世时。如来为欲灭是诸恶令得远离邪命利养。如来则为演说是经。若是经典秘密之藏灭不现时。当知。尔时佛法则灭。”——《大般涅盘经》& | admin 2018-07-23 |
|
佛陀在《法华经安乐行义》中也语气很重的教示:若有菩萨行世俗忍,不治恶人,令其长恶败坏,此菩萨即是恶魔非菩萨也,亦复不得名声闻也,何以故?求世俗忍不能,外虽似忍纯行魔业。菩萨若修大慈大悲,具足忍辱建立大乘及护众生,不得专执世俗忍也,何以故?若有菩萨将护恶人,不能治罚,令其长恶恼乱善人,败坏,此人实非外现诈似,常作是言:‘我行忍辱。’其人命终 | 三摩地 2018-07-23 |
|
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然心愿差别,其相乃多,若不指陈,如何趋向?今为大众,略而言之。相有其八,所谓邪、正、真、伪、大、小、偏、圆是也。云何名为邪、正、真、伪、大、小、偏、圆耶?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养,或好名闻,或贪现世欲乐 | admin 2018-07-23 |
|
厌离烦恼境缘就不能明心见性,所以《大集经》卷十五里又说:厌恶烦恼是为魔业。对菩萨来讲,厌恶烦恼就是魔业,因为菩萨入道初门就是要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就是在烦恼所生的各种活动中去探究,因此厌恶烦恼就是魔业。六祖讲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就是这个道理。有的人听我讲过这个道理之后,就已经先明心了。这位师姊让她先生先参加禅三,但先生还没参加禅三,她已经先明心了。 | 三摩地 2018-07-23 |
|
如此「人间佛教」中积极修行十善业的「人菩萨行」,明显变成「忘失菩提心而修诸善根」的魔业了。(博主案:就是有很多这样自己都在生死中打滚而不厌离之人,都好意思说自己能够接引众生,有缘同修可听视频录音《某居士的邪见》)同时证严法师于《慈济语汇》勉励慈济人:「发愿生生世世要追随佛陀教法,力行利济众生的菩萨道,以慈悲济世的情怀往返人间;誓愿要将娑婆世界变间净 | 三摩地 2018-07-23 |
|
那么,以气质长相来评断学佛的成绩,又是如何呢?所有的学佛人尽知,福德的来源是修习善净业,然而在《华严经》中,佛却明确地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谓魔业。”这表示,同样是福德,有没有以菩提心作为核心,那是天差地别的。由于气质之类的福德乃是世间法所摄,佛道的修证乃是福慧兼具,若不知、不问、不管,或忘却菩提心的前提与内涵,只是专顾履行善业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然心愿差别,其相乃多;若不指陈,如何趋向?今为大众略而言之。相有其八:所谓邪正真伪大小偏圆是也。云何名为邪正真伪大小偏圆耶?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 | 三摩地 2018-07-23 |
|
厌离烦恼境缘就不能明心见性,所以《大集经》卷15里又说:厌离烦恼是为魔业。此外,你自己的烦恼也是道庄严伴。为什么菩萨到七地入地心还不舍思惑?初地满心已经可以把最后一分思惑断尽,为什么他故意不断?一直留着?因为:若没有烦恼而入涅槃,初地满心到六地满心的六种无生法忍的现观都无法证得,这些现观的因缘都是在自己与众生的烦恼中出现的,犹如镜像,犹如光影都是从烦 | 三摩地 2018-07-23 |
|
厌离烦恼境缘就不能明心见性,所以《大集经》卷15里又说:厌离烦恼是为魔业。此外,你自己的烦恼也是道庄严伴。为什么菩萨到七地入地心还不舍思惑?初地满心已经可以把最后一分思惑断尽,为什么他故意不断?一直留着?因为:若没有烦恼而入涅槃,初地满心到六地满心的六种无生法忍的现观都无法证得,这些现观的因缘都是在自己与众生的烦恼中出现的,犹如镜像,犹如光影都是从烦 | 三摩地 2018-07-23 |
|
这一类常吃五辛而修学佛菩提的人们,命终以后自然就成为魔王的眷属,生到他化自在天中享受魔业所得的天福;等到天福享尽了以后,就会下堕于无间地狱中。阿难!修习佛菩提的人应当永远断除五辛,这就是我所说的第一种增进修行的渐次。由此缘故,发愿要学佛当菩萨后就不能再吃五辛了。------《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19)》<第四目学佛人不吃五辛的原因>张 | 三摩地 2018-07-22 |
|
如果所说所行不是摄受,不是符合圣教,不是符合事实,那这样所说所学所作的内容,都是熏习错误的邪见,乃至造作不可爱的邪行,那样的结缘只是摄受魔业而已,而不是广结善缘。因此,我们要广结善缘的目的,乃是为了要能够让自己的佛道进步,而不是,乃至下堕恶趣。所以,要一切的众生,这样有智慧的人,当以与善知识广结善缘为先,应当从实质的层面、实质的内涵,来作抉择论断, | 三摩地 2018-07-22 |
|
如果所说所行不是摄受,不是符合圣教,不是符合事实,那这样所说所学所作的内容,都是熏习错误的邪见,乃至造作不可爱的邪行,那样的结缘只是摄受魔业而已,而不是广结善缘。因此,我们要广结善缘的目的,乃是为了要能够让自己的佛道进步,而不是,乃至下堕恶趣。所以,要一切的众生,这样有智慧的人,当以与善知识广结善缘为先,应当从实质的层面、实质的内涵,来作抉择论断, | 三摩地 2018-07-22 |
|
这一类常吃五辛而修学佛菩提的人们,命终以后自然就成为魔王的眷属,生到他化自在天中享受魔业所得的天福;等到天福享尽了以后,就会下堕于无间地狱中。阿难!修习佛菩提的人应当永远断除五辛,这就是我所说的第一种增进修行的渐次。」(原标题:吃素学佛人不吃五辛) | 三摩地 2018-07-22 |
|
因为众生无明烦恼非常的多,以及过去世所造的种种的恶业,所以,修行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障碍与困难发生;有的时候我们把这些障碍困难归类在各种魔的范围之内,就是因为自己的身口意行以及心性上面,有种种的魔业的习惯势力,因此产生了种种的障碍与困难。所以,我们如果能够如实了知这些魔的内容,就可以排除障难而降伏魔业,这样修行才会顺利进步。一般来说,要在佛法修学上能 | 三摩地 2018-07-22 |
|
虽有大妄语,但此人心中胆怯,愚痴反复,又于人前人后忏悔不停;故龙天之视其之大妄语为凡夫之笑话,无有用之,然略现以往种种于其梦中,不禁冤家之小小酬对,以为其人之深省!但得丈夫颜色,则自能了此业果酬偿,本当其理,以三界空花水月,梦幻不实,虽业果质对,因果相抵而去,无债岂不一身轻然!但得宣露诸恶,愿诸等有情受苦者,俱脱恶轮,乃至发大愿力,愿承诸佛度生大愿 | 三摩地 2018-07-22 |
|
那么,以气质长相来评断学佛的成绩,又是如何呢?所有的学佛人尽知,福德的来源是修习善净业,然而在《华严经》中,佛却明确地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谓魔业。」这表示,同样是福德,有没有以菩提心作为核心,那是天差地别的。由于气质之类的福德乃是世间法所摄,佛道的修证乃是福慧兼具,若不知、不问、不管,或忘却菩提心的前提与内涵,只是专顾履行善业的结果,至多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