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阿闍世王吓一大跳!后来,又连射三箭都是如此,阿闍世王觉得很恐怖,到底这个是人、还是鬼、还是天龙、还是神呢?就审问他。恒伽达说:我都不是。我是国王您的大臣的小孩,只是希望国王您能够答应我一个要求、一个心愿。国王说:好啊!既然你不是天神、龙、鬼,那我就不管啦!恒伽达就把他想要出家的这个心愿跟国王来解释;解释完以后,国王就恩准他可以出家了。于是恒伽达就可 | admin 2020-02-21 |
![]() |
善业得乐报,会感得人道或天道的善果;不善业得苦报,就会感得畜生、饿鬼、地狱三恶道的恶果;因为善业与恶业都属于有记业,凡是有记业的身口意行都会在舍报以后,随着业行的大小与因缘而开始受报。如果是无记业的身口意行,则不会影响正报,那就不会改变受报的业道。例如不害众生,也对众生没有做过增益的事情,就像每一个人的饮食谋生、技艺学习、睡眠休息、运动健身、行住坐 | admin 2020-02-21 |
![]() |
根本正果,或有相似或不相似,受果报时在活地狱、黑绳地狱;饿鬼、畜生、人中三处受于余果。若于一人作杀庄严,作庄严已,有二人死,当知唯于本所为人得作、无作。】(《优婆塞戒经》卷6)这个意思就是说,如果有人这么说:身业这三件事,都有有作罪和无作罪,但是口业就不一定了,不会像身业具足有有作罪和无作罪。佛说:是义不然!佛又说这个道理是不正确的,前面这样子讲的 | admin 2020-02-21 |
![]() |
我们先说正报的果报,经中如是说:【是十恶业,决定当得地狱果报,或有饿鬼或有畜生。】(《优婆塞戒经》卷6)也就是说,如果是造作十恶业道,那就一定会得到地狱的果报,若是比较轻微的十恶业道,就会堕入饿鬼、畜生道中,就更与解脱及佛菩提无缘了。总而言之,造作十恶业道,就必定堕入三恶道中;三恶道恶报完了以后,还有余报等着他。什么是余报呢?我们再看一下经中怎么说 | admin 2020-02-21 |
![]() |
】(《优婆塞戒经》卷6)这十恶业道中,并不是所有的业犯了都得下地狱,其中有的轻、有的重;重的会下地狱,轻的生到饿鬼道或畜生道去,到这个地方去受报。既然有轻有重,当然我们得要先来谈论一下重的部分。如果是杀害父母,就是父亲、母亲,这个是世间最重的,因为在世间最有恩于众生的人就是父母。在出世间法来讲,杀害辟支佛及阿罗汉,这个也是最重的罪,这个都是属于地狱 | admin 2020-02-21 |
![]() |
也因为杂业有的关系,所以受杂身;也没有永远当人的,也没有永远当饿鬼的,也没有永远当天神、天主的,也不会有人永无止尽地受地狱苦。而且造业的果报也有分为正报与余报,有可能要经历多世才能报完,因此因果不能只看一世,要看无量世。这里讲的就是一切众生,因为心性与心想的种种差异,因此造的业也各有不同,随着自己所造的业而有诸趣之轮转,也就是大家常听到的:【一切众 | admin 2020-02-21 |
![]() |
又如人的色身称为人,天的色身称为天,饿鬼的色身叫作鬼,也是异命异名。由于这个因缘,所以应该说众生无量。同样是人,寿命、思想也都各不相同,这也是异命异名,所以差别很大。由于这个因缘,应该说众生无量;所以众生所造的业,也不会只有十种,但是把它归类以后,就说是十件事,依事相而把十件事情说为十业。从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知道,有种种的五阴世间与众生法界的差别。 | admin 2020-02-21 |
![]() |
反之,侵害众生、欺诈众生,不孝父母、公婆、忤逆师长,诽谤正法及诸贤圣乃至诸佛,舍寿之后就堕入三恶道中,受尽种种不如意境界,乃至地狱中种种惨不忍睹的刑罚;历经了多劫才受生于饿鬼、畜生道,辗转报尽之后才能重回人间受生,这都是业感缘起。众生今生所造作一切感生善恶业果报的有记业身口意行,业种都由阿赖耶识执藏,临命终时,业行就如播放幻灯片一般,在约半秒之间一 | admin 2020-02-21 |
![]() |
所以佛借这因缘,诉说往昔的因果关系,其内容大致如下:有一天,世尊在舍卫城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一千两百五十位弟子在一起,当时波斯匿王请佛及比丘们前往宫中,接受波斯匿王饭菜的供养,所以世尊与大比丘众等人,离开只树给孤独园而前往应供;一路上有天、龙、鬼神等眷属们恭敬围绕,其中帝释天、大梵天及四王天等众,在上方散花、燃香、舞蹈、奏乐,并且在路上洒了香水 | admin 2020-02-21 |
![]() |
所以小妾她有一个孩子,然后她就暗中把这小孩害死;她用一根针,针对这小孩把它刺进去,然后神不知鬼不觉,那个针就没入到这小孩的顶门里面,所以也没有人知道到底这小孩发生什么事?最后小孩日渐消瘦就死了。死了以后呢,这小妾就怀疑是她,就想:一定只有这个大老婆才会害死我的小孩。所以她来对质,对质的时候,这一位微妙比丘尼的前身,前世就发了毒誓,她毒誓怎么发呢?如 | admin 2020-02-21 |
![]() |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我们今天要继续跟各位分享《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我们今天要讲的佛典故事,是一个有关堕饿鬼道的因缘,这个故事在说,有一个优多罗的母亲,她堕到饿鬼道的因缘,在讲这个故事之前,我们先看一下,众生为什么会堕到饿鬼道去呢?在《菩萨本行经》里面这么说,它说因为什么:【悭贪、嫉妬、不肯布施、不知衣食、不信三尊,悭火所烧,死堕饿鬼,形体羸瘦,骨 | admin 2020-02-21 |
![]() |
什么是意业呢?这里我们来举一个《了凡四训》当中所说一位叫作卫仲达的故事:他是宋朝翰林院的官员,有一次就被鬼卒带到阴间去,到了阴间,阴间的审判官就吩咐差使,把他在阳间所做的善事、恶事的记录册全部都送上来。等到册子全部搬来的时候,他恶业的记录册多得竟然摊满了一整个的厅院,而善事的记录册卷起来只如一根筷子般的大小。审判官接着又吩咐拿秤来,秤看这个善业、恶 | admin 2020-02-21 |
![]() |
譬如:心地残酷狠毒以残暴手段故意致人于死,今生被判死刑处死后,依着杀业还要落到地狱中受苦;地狱苦报偿尽了,还得辗转出生到饿鬼道、畜生道,然后才生到人间;生到人间之后,等待因缘成熟的时候,还必须因为意外而枉死于过去世被他杀害的人手中,这样他杀业的果报才算报尽。 恶业的罪报如此,布施的福报也一样在来生,要等因缘成熟才受报。像《毘耶娑问经》中世尊开示:如 | admin 2020-02-21 |
![]() |
有情倘若造作了三恶道的恶业,造作了三恶道的恶业,当然是因为心性的关系而去造作,心性上有烦恼相应而造作这个恶业,相应而牵引到三恶道去受报,受报ㄧ定要经过畜生道、鬼道以及地狱道,这样的果报来偿还,将这些所造的业来偿还,让它能够消除。有情如果说,他沾上了恶习气,长养恶念,他要怎么样消除呢?他ㄧ定要经过教导,长养善根,熏习佛法正知见,这样慢慢的降伏他的恶习恶念,能够出生解 | admin 2020-02-21 |
![]() |
所以这个问题问出来,我们可以知道说,那需要被超度的亡灵,他必定是要生到不好的地方去,不好的地方去就是属于三恶道,就是畜生道、地狱道、鬼道。那如果说好的地方是哪里?是人、天。也就是说,其实能够生为人或是天,它是属于善报,所以我们说是人天善报。所以,假如今天亡灵他有可能会生到三恶道,那么亡灵的父母眷属因为生起了这种慈悲心,为了亲人,想要度他救度他,就要 | admin 2020-02-21 |
![]() |
所以这个问题问出来,我们可以知道说,那需要被超度的亡灵,他必定是要生到不好的地方去,不好的地方去就是属于三恶道,就是畜生道、地狱道、鬼道。那如果说好的地方是哪里?是人、天。也就是说,其实能够生为人或是天,它是属于善报,所以我们说是人天善报。所以,假如今天亡灵他有可能会生到三恶道,那么亡灵的父母眷属因为生起了这种慈悲心,为了亲人,想要度他救度他,就要 | admin 2020-02-21 |
![]() |
这所有一切因缘果报,都是自己起心动念之所招感,是自己之所造作,并不是天龙鬼神所能干预、给予这样的果报。所以佛陀就诵了一个偈颂说:【心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恶,即言即行;罪苦自追,车轹于辙。心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善,即言即行;福乐自追,如影随形。】(《法句譬喻经》卷1)佛陀说完了这个偈颂,国王、大臣们了解到一念善恶心起,祸福确实会如同偈颂所说, | admin 2020-02-21 |
![]() |
但是一般人在世间,因为不知道善恶因果的道理,大多只是随顺业习而造业,所以到了要死亡的时候,不知道自己会不会下堕到地狱、饿鬼道或畜生道去受苦,所以心里就会担心害怕,这也是一般人无法坦然面对死亡的重要原因。而解脱道中的有学及无学的圣弟子们的心中,已经没有这种担心了。接着我们再来看看大乘佛法的修行人,大乘佛法的修行也同样是依于涅槃而修,但是是依本来自性清 | admin 2020-02-21 |
![]() |
如果往世是多造恶业,那就牵涉到许多的问题;譬如有人往世曾经多次害人,或残害大量的众生,当他在这一世修学佛法的时候,由于被害而堕落在鬼道的众生了解佛法是可以让他出离生死,而且他只要出离了生死,大家都要不到他在往世被他所欠的这些业债,所以一定会障碍他,当然也会对他产生障碍,就使他无缘无故地产生了很多波折;譬如有时候以种种方法障碍他,使他心智散乱、昏沉, | admin 2020-02-21 |
![]() |
无色界没有种种物质的色法,纯粹为精神状态四空定的境界,没有下二界的贪、瞋,所以是以痴为代表;色界的境界,则是已经远离了欲界的种种欲而不再贪爱,也因为没有男女欲,所以色界天人都是中性身,以禅定持身,但仍有瞋与痴,而以瞋为代表;欲界则包含了欲界六天、人间、饿鬼、畜生及地狱,欲界的众生具足贪瞋痴三个法,而以贪为代表----贪著于欲界的种种法。也就是说,凡夫众 | admin 2020-0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