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续高僧传。佛祖统纪)。王氏。隋时人。薛翁妻。僧顶盖母也。读诵诸经。勤修忏法。志求净土。唐贞观十一年。有疾。勤恳弥至。俄见床前有赤莲华。大如五斗瓮。已又见青莲华。充满一室。阿弥陀佛观音势至。降临空中。其孙大兴侍侧。见佛身高大。迥出二菩萨上。良久乃隐。而王氏逝矣(续高僧传)。姚婆。上党人。与范婆善。范婆劝令念阿弥陀佛。姚婆从之。遂屏息家缘。一心念佛。临终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续高僧传》卷二十记载,吉州城曾经被贼兵围困了七十多天,城中缺食少水,万民惶怖困弊,情况非常危急。道信禅师听说此事,心生怜悯,于是来到吉州城里。奇怪的是,自从道信禅师入城之后,原先干枯的水井突然有水了。守城的刺史对道信禅师感激不尽,连连叩头,并问:“贼何时散?”道信禅师回答说:“但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于是刺史便令全城的人同声念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关于他的悟道因缘,《六祖坛经》、《景德传灯录》、《宋高僧传》等,均有记载。但细节有所不同。《宋高僧传》卷八是这样记载的--神会禅师一路风尘仆仆,来到曹溪,礼拜六祖。六祖问:“从何所来?”神会禅师道:“无所从来。”六祖道:“汝不归去(你难道不回去)?”神会禅师道:“一无所归。”六祖道:“汝太茫茫(这样你不是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大珠慧海禅师悟道因缘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大珠慧海禅师,马祖道一禅师之法嗣,欲姓朱,建州(今福建建瓯)人,《宋高僧传》不见记录。初依越州大云寺道智和尚受业。后到江西参马祖,发明心要。关于他开悟的因缘《景德传灯录》卷六和《五灯会元》卷三均有记载。一日,慧海禅师参马祖。马祖问:“从何处来?”慧海禅师道:“越州大云寺来。”马祖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宋高僧传》中讲,“初岳中有固(南岳坚固)、瓒(南岳明瓒)、让(南岳怀让)三禅师,皆曹溪门下,佥(qian,皆)谓其徒曰:‘彼石头,真师子吼,必能使汝眼清凉。’由是门人归慕焉。”当时,禅林中盛传这样一种说法,“江西主大寂(马祖),湖南主石头。往来憧憧,不见二大士为无知矣。”由此可以想见石头禅师的门庭之盛。石头和尚曾有一段上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盖其平生所悟,可用《宋高僧传》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垢净共住,水波同体。触境迷着,浩然忘归。三世平等,本来清净。一念不起,即见佛心”。道悟禅师大事了毕之后,即前往荆州当阳紫陵山,住山开法,一时四方学徒、都城士女,闻风而至。后被请入荆州城中,住天皇寺。道悟禅师接众,一向平等,客无贵贱,皆坐而揖之,无论多大,一概不迎不送。当时裴休任江陵右仆射,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慧洪禅师生前著作等身,有《林间录》二卷、《林间后录》一卷、《临济宗旨》一卷、《僧宝传》三十卷、《高僧传》十二卷、《冷斋夜话》十卷、《石门文字禅》三十卷等等。这些著作,对了解宋朝后期佛教的发展态势,具有非常重要的史学价值。后人把他看作是文字禅的肇始者。慧洪禅师才高八斗,喜与士大夫交游,言谈无忌,图泉涌河决不快。这也是他屡遭罪狱的因缘之一。然其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谷禅师令他阅读传德参云《灯录》和《高僧传》。当他读至《中峰广录》这一部分时,德清禅师忽然心生欢喜,决志参禅。于是他便请求永宁禅师为他剃度,并焚弃俗书,专究生死大事。德清禅师虽用功精勤,惜乎未得其要,终无所入。于是他便改持阿弥陀佛圣号,昼夜不断。一天晚上,德清禅师梦见阿弥陀佛现于空中,醒后心大欢喜,自信此生修行必可成办。不久,德清禅师又从无极明信禅师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宣律师《高僧传》,载二祖事不详。三祖传云,二祖妙法不传于世,赖值末后依前悟他当时立雪。所以雪窦道:“立雪如未休,何人不雕伪。”立雪若未休,足恭谄诈之人皆效之,一时只成雕伪,则是谄诈之徒也。雪窦颂泥佛不渡水,为什么却引这因缘来用?他参得意根下无一星事,净裸裸地方颂得如此。五祖寻常教人看此三颂,岂不见洞山初和尚有颂示众云:“五台山上云蒸 | 三摩地 2018-07-19 |
![]() |
徒虚语耳非博览无以据高僧传云。非博则语无所据。当知今古之兴亡。须识华梵之名义。游三藏之教海。玩六经之词林。言不妄谈语有典据。故习凿齿赞安师曰。理怀简衷多所博涉。内外群书略皆遍睹。阴阳算数悉亦能通。佛经妙义故所游刃。真宗皇帝诏李侍读饮。仲容起固辞曰。告官家彻臣器。上问何故谓天子为官家。对曰。臣尝记蒋济万机论言。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兼三五之德故。曰 | 三摩地 2018-07-19 |
![]() |
事佛徒消于百载(高僧传)(译经)变梵为华。通凡入圣。法轮所转。诸佛所师(义解)寻文见义。得意忘言。三慧克全。二依常转(习禅)修至无念。善恶都亡。亡其所亡。常住安乐(明律)严而少恩。正而急护。婴守三业。同彼金汤(护法)家有良吏。守藏何虞。法有明师。外御其侮(感通)逆于常理。感而遂通。化于世间。观之难测(遗身)难舍易捐。施中第一。以秽浊体。回金刚身(读诵)十种法师。此为 | 三摩地 2018-07-19 |
![]() |
备载传灯及高僧传。德山碑及云门法眼下诸师语录。与夫前代五宗纲要偈。有数十处。粲如日星。可以祛天下后世之惑。可以证前后编集之讹。今吉安路福州大明兰若。遂锓诸梓。与禅学者共之。览此集者。掀翻露布。截断葛藤。灼然开口。不在舌头上。其或未然。剑去久矣延祐四年(丁巳)江西抚州天峰比丘致祐谨书其后龙潭考宋景德传灯。止载天皇悟嗣石头。而不知同时有二道悟。一嗣马祖。 | 三摩地 2018-07-19 |
![]() |
之所以造成这一情况,主要有如下方面的原因,首先是佛教中没有编纂完整的关于清代的僧传,更没有专门的禅宗灯录,民国年间的《新续高僧传》虽收至清代,但极不完整。其次,清中期以后,中国佛教急剧衰微,宗门中有影响的大师廖若星辰,仅靠剃度、传法等形式维系法门而已。应该说法脉传承问题是理解近现代佛教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随着佛教的复兴和发展,宗门传法的形式日益引起 | admin 2018-07-19 |
![]() |
据《大明高僧传》记载,克勤大师俗姓骆,字无著,号碧岩,北宋仁宗赵祯嘉祐八年(1063年)生于彭州崇宁县(今四川省成都市郫县境内)。少年时代即出家于妙寂寺,皈依自省和尚,后又于寺受具足戒。不久,去成都等地,先从师照通和尚学经问法;后又在参礼敏行和尚,研读《楞严经》;俄而游真觉寺,参学于惟胜禅师等教内前辈。约在宋哲宗赵煦元祐元年(1086年)离川东下,谒见法演,于门下潜心领悟禅理 | 三摩地 2018-07-19 |
![]() |
宋高僧传卷第三十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二(正传十九人附见六人)唐上都大安国寺好直传释好直。俗姓丁氏。会稽诸暨人也。幼不喜俗事。酒肉荤茹天然不食因投杭坞山藏师落发。元和初受具于杭之天竺寺。凡百经律论疏钞嗜其腴润。一旦芒屩策杖。诣洪州禅门洞达心要。虚往实归。却于本郡大庆寺。求益者提训凡二十余载。为江左名僧。见儒士能青眼。故名辈多与之游。往往戏为诗句辞皆错愕。凡 | 三摩地 2018-07-19 |
![]() |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一(正传二十六人附见六人)南宋钱塘灵隐寺智一传释智一者。不详何许人也。居灵隐寺之半峰。精守戒范而善长啸。啸终乃牵曳其声。杳入云际。如吹笳叶若揭游丝。徐举徐扬载哀载咽。飕飗凄切听者悲凉。谓之哀松之梵。颇生物善。或在像前赞咏流靡。于灵山涧边养一白猿。有时蓦山踰涧久而不还。一乃吮吻张喉作梵呼之则猿至矣。时人谓之白猿梵。召一 | 三摩地 2018-07-19 |
![]() |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八兴福篇第九之三(正传十五人附见一人)后唐洛阳中滩浴院智晖传释智晖。姓高氏。咸秦人也。权舆总角萌离俗之心。不狎童游动循天分。欻遇圭峰温禅师。气貌瑰伟虚心体道。趋其门者淑慝旌别矣。谓晖曰。子实材器多能之士也。请祈摄受。二十登戒。风骨耸拔好尚且奇。山中阒然曾无他事。唯钩索藏教禅律亘通日。诵百千言义味随嚼。闻佛许一时外学。颇精吟咏得骚推之体 | 三摩地 2018-07-19 |
![]() |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七兴福篇第九之二(正传二十一人附见三人)唐京师光宅寺僧竭传释僧竭者。不知何许人也。生在佛家化行神甸。护珠言戒止水澄心。每嗟靳固之夫。不自檀那之度。乃于建中中造曼殊堂。拟摹五台之圣相。议筑台至于水际。竭惧伤生命俾立三日道场。咒其多足至无足。当移窜相避。勿成某梵行之难。将知至诚所感征验弗虚。掘土及泉了无蠢动焉。常以复素为漉袋。遇汲有虫投诸 | 三摩地 2018-07-19 |
![]() |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六兴福篇第九之一(正传十四人附见二人)周京师法成传释法成。本姓王。名守慎。官至监察御史。属天后猜贰信酷吏罗织。乃避法官。乞出家为僧。苦节勤于化导。声发响随行高质直。长安中于京兆西市疏凿大坎。号曰海池焉。支分永安渠以注之。以为放生之所。池上佛屋经楼皆成所造。穿池之际获古石铭云。百年为市而后为池。自隋朝置都立市。至于时正一百年矣。仪凤二年 | 三摩地 2018-07-19 |
![]() |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读诵篇第八之二(正传二十一人附见五人)唐并州石壁寺明度传释明度。未知何许人也。经论步学三业恪勤。诵金刚般若。资为净分。慈济为心。迨贞观末有鸽巢于屋楹乳养二雏。度每以余粥就窠哺之。复咒之曰。乘我经力羽翼速成。忽早学飞堕地偕殒。度乃瘗之。旬余梦二小儿曰。儿等本受卵生小类。蒙上人为养育诵持回向。今转生人道。距此寺东十里间。某家是也。 | 三摩地 2018-07-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