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所以佛陀就用这样的方法来解剖众生,把众生的生命作解剖,凡是可以解剖的、凡是可以分割的、凡是可以毁坏的、凡是可以变异的,那统统都不是如来藏,佛陀就以这样的方式建立了四阿含,然后隐覆密意说有第八识如来藏。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表,这个表就在说明有情的生命,其实是由记忆的储存处所,以及不可能是记忆储存处所的名色所共同组合,也就是说生命是由甚深微妙大光明法以 admin

2020-07-17

  如果不是有这个被隐覆密意而说的真实法如来藏,就没有缘起性空可以存在而演说了!因此,当我讲完了这一章,诸位也听完了这一章,那时一定要懂得这一章所说的主要意思。这一章经文,主要是在告诉你:有空如来藏与不空如来藏,祂是同一个真实法,一心而有两面。都因为有一个真实法来出生蕴处界,才能说有空与不空;如果没有这个真实法,就没有空可以说,当然也没不空可说了。---- admin

2020-06-16

  然应身佛于四大部《阿含经》中,已处处隐覆密意而说一切法界之实相——涅槃本际阿赖耶识——是故阿含不得自外于大乘,大乘亦不得自外于阿含,皆以涅槃本际之第八识而一脉相连故;若有人言大乘外于阿含,或言阿含中不说大乘法,斯人即堕诸法自性见中,不解阿含真实义也。诸多金刚密迹等力士所随护之人间佛身,乃是自心如来所化现之佛,非是真正之如来。真正 admin

2020-06-08

  然应身佛于四大部《阿含经》中,已处处隐覆密意而说一切法界之实相——涅槃本际阿赖耶识——是故阿含不得自外于大乘,大乘亦不得自外于阿含,皆以涅槃本际之第八识而一脉相连故;若有人言大乘外于阿含,或言阿含中不说大乘法,斯人即堕诸法自性见中,不解阿含真实义也。化佛者,谓佛之第八识真如所化现之色身与知觉心,以及依此而有之受想行蕴等,如同人类 admin

2020-06-08

  然应身佛于四大部《阿含经》中,已处处隐覆密意而说一切法界之实相——涅槃本际阿赖耶识——是故阿含不得自外于大乘,大乘亦不得自外于阿含,皆以涅槃本际之第八识而一脉相连故;若有人言大乘外于阿含,或言阿含中不说大乘法,斯人即堕诸法自性见中,不解阿含真实义也。诸多金刚密迹等力士所随护之人间佛身,乃是自心如来所化现之佛,非是真正之如来。真正 admin

2020-06-08

  《杂阿含》则多述及第一义谛,虽然偏说二乘菩提,但于其中仍然处处隐覆密意,说有如来藏涅槃本际中道心,也在十二因缘中说有缘于五阴之识存在。《增壹阿含》则开显大乘菩萨道之如来藏法门。四阿含诸经为佛教之根本,也是世尊在初转时期所说,摄属于五时三教之声闻教;所说法义虽然是为了方便接引畏惧生死之声闻种性众生,但却已处处隐覆密意而说大乘唯识、般若;但由于般若及唯 admin

2020-06-08

《杂阿含》则多述及第一义谛,虽然偏说二乘菩提,但于其中仍然处处隐覆密意,说有如来藏涅槃本际中道心,也在十二因缘中说有缘于五阴之识存在。《增壹阿含》则开显大乘菩萨道之如来藏法门。四阿含诸经为佛教之根本,也是世尊在初转法轮时期所说,摄属于五时三教之声闻教;所说法义虽然是为了方便接引畏惧生死之声闻种性众生,但却已处处隐覆密意而说大乘唯识、般若;但由于般若 admin

2020-02-20

也就是说,必须要透过你亲证的这样子的一个理地,而透过佛法的教说,隐覆密意为众生宣说开悟的真实的道理;所以必须要宗通与说通,所以如果宗通的话,理虽精而不显。而说通而宗不通,言虽辩而非要,就是说你虽然懂得满腹的经论,但是并不通宗,所以你纵然满腹的经论还是没有用;你纵然世智辩聪,讲得满腹的经论,但是你所说的全部都没有契中要害,全部都没有契中佛的真谛,全部 admin

2020-02-20

同样这一句佛语开示,菩萨与声闻、缘觉所领会和现观的,却是迥然不同,声闻、缘觉圣人都会将这句开示中的法字解释成世俗谛法,而菩萨则是将这个法字依照佛陀所开示的真实义来解释为胜义谛如来藏;而这个缘起法的甚深真实义理,世尊在《杂阿含经》中演说十因缘与十二因缘观的关联时,早已经隐覆密意而说,只是二乘圣人不能如实了知罢了;如同在大乘经典《维摩诘所说经》中的赞佛 admin

2020-02-18

世尊说法时常因为时机不同、闻法弟子因缘差异应机逗教,为了能够度人解脱,会有这四种悉檀的随宜说法来利益弟子;或者为说世界悉檀,或者为说为人悉檀,或者为说对治悉檀,或者说第一义悉檀,甚至往往于宣说世界悉檀时,兼说为人悉檀、对治悉檀,并且于其中隐覆密意而说第一义悉檀;或者在演述第一义悉檀时,兼说为人悉檀、对治悉檀或者世界悉檀,这都是观机逗教而有偏显。如来 admin

2020-02-18

但是,开悟明心的人所应当做的事情,就是隐覆密意来说如来藏真实存在的道理。也就是说,如来藏的祕密,是不可以随意而说的,是应当观察众生的心性与因缘,法主才能给予机缘帮肋他有开悟的机会,而且也是以隐覆的方式来帮助众生开悟明心,而不是直接明说密意。佛世时只有佛陀才有法主的职权,来观察众生的心性与因缘,而给予开悟明心的机缘;其他的等觉菩萨,以及以下的诸菩萨, admin

2019-09-13

 所以者何?谓第一义谛甚深绝妙,尚非三明六通大阿罗汉之所能知,而十方诸佛弘传之时亦必隐覆密意以说妙法,绝非诸经文字表义之所显示者,云何不事实修之学术界凡夫僧俗乃至外道等从事文字训诂而能知之?观乎粗浅如四大部《阿含经》所说声闻、缘觉解脱之道,尚非学术界诸多教授、副教授之所能知,研之究之数十年后,仍皆未断我见以致三缚结具在;何况三明六通大阿罗汉所未 三摩地

2019-06-25

佛所以用种种善巧方便来说明第八识心,一方面是对因缘还没有成熟的人隐覆密意来说;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要让佛弟子在证悟以后能够转依成功,并且能够体验第八识心的无边功德。所以,不能因为第八识心有许多的名称,然后就把祂切割而说有许多不同的心。实相心永远只有一个,就是第八识如来藏,没有所谓的第九识、第十识。在诸经诸论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佛用种种名称来指称第八识心, admin

2019-04-17

所以导师在《阿含正义》里面,他这样说: 本书不从大乘经典中举证如来藏之实有,唯采撷阿含诸经中有关大乘唯识增上慧学之法义,证明四阿含中早已处处隐覆密意而说第八识法,故都只由四阿含诸经中举证之,令彼等不能不信服,欲令未来佛教正法流传无碍。《阿含正义》第一辑,正智出版社,(自序)页5-6。 导师在《阿含正义》的序里面这样子说明。那我们在后面的系列里 三摩地

2018-08-16

对空义有了真实理解以后,就懂得如何隐覆密意说法;而这个空性的真义要怎么懂得呢?要靠实证。实证的方法则以禅宗的方法最快,以禅宗的公案参究最快悟入。可是有很多人不喜欢读公案,因为读起来都好像天马行空一般,言语对话很难读懂:每一个字都认得,就是不懂其中的意思。所以有些人拿到我的《公案拈提》不断地读,心想:哎呀!这萧平实真会打哑谜。他觉得我是在打哑谜,我不 admin

2018-07-23

因此必须先把基本的正知见先铺设好之后,才有机会正确了解第一义经典中所开示的道理,如果再加上经典内开示的第一义内容,都是隐覆密意而说,那又是更难懂了。因此许多人诵经时,不了解经中所开示的核心义理,其实是很正常的事。另外一个原因是经典大多是在古代的时候翻译的,在文字上,相对于现代的白话文,是比较艰深与简朴的,因此形成了理解上的另一种困难。这也需要透过善 三摩地

2018-07-23

’其实这段《阿含经》是隐覆密意,用字相当精准到位,开示着很胜妙的大乘法义,不过在此不能公开地细说,只能依于现象界的法,和大家来谈菩萨的食观。菩萨在现象法界中,自己能够深观体会到自己受制于饮食的业报,所以也能够深深体会到众生受制于食的苦。但菩萨能正确的体证到食的真实义——第八识如来藏,所以能够行广大的布施;菩萨同时也能够现观到如来藏的 三摩地

2018-07-23

因此必须先把基本的正知见先铺设好了之后,才有机会正确了解第一义经典中所开示的道理,如果再加上经典内开示的第一义内容,都是隐覆密意而说,那又是更难懂了。因此许多人诵经时,不了解经中所开示的核心义理,其实是很正常的事。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经典大多是在古代的时候翻译的,因此在文字上,相对于现代的白话文,是比较艰深与简朴的,因此也形成了理解上的另一种困难;这 三摩地

2018-07-22

因此必须先把基本的正知见先铺设好之后,才有机会正确了解第一义经典中所开示的道理;如果再加上经典内开示的第一义内容,都是隐覆密意而说,那又是更难懂了。因此许多人诵经时,不了解经中所开示的核心义理,其实是很正常的事。另外一个原因是,经典大多是在古代的时候翻译的,在文字上相对于现代的白话文,是比较艰深与简朴的,因此形成了理解上的另一种困难。这也需要透过善 三摩地

2018-07-22

也就是说,其实法相唯识宗如果真的要说源头的话,其实佛在四阿含里面,其实就已经具足的说明了唯识的真意,只是隐覆密意,没有用显说的方式。所以大部分之前的人都没有办法去了解到佛其实在阿含的时期,就已经说了这个唯识了。从无着菩萨受学五论以后,那无着菩萨又传到祂的弟弟叫作世亲菩萨。世亲菩萨又造了《百法论》,还有《摄大乘论释》、《往生论》、《唯识三十颂》、《唯 admin

2018-07-22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共35条/2页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