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五戒  成佛之道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 另外,小乘经典《阿含经》中也明说“三乘”、“大乘”、“如来藏”等,如《增壹阿含经》卷1〈1序品〉: 「如是阿含增一法三乘教化无差别佛经微妙极甚深能除结使如流河然此增一最在上能净二眠除三垢其有专心持增一便为总持如来藏正使今身不尽结後生便得高才智若有书写经卷者缯彩花盖持供养此福无量不可计以此法宝难遇故说此语 admin

2019-02-14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维摩诘经讲记》第二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8年4月初版二刷)顺是菩提 这里说要随顺的,不是随顺六入,而是随顺于如;如,是说真心于三界六尘境界没有一丝ㄧ毫的贪著,因为祂不了别六尘,这样才叫作如。若有贪著就会有苦、有乐、有苦不乐受,于是就会有五受(苦乐忧喜舍),那就不能如了;只有离开三受、五受才能如,所以随顺于如的才是 admin

2018-12-27

由于四种涅槃都具足的缘故,所以观世音菩萨能随顺诸佛佛性的境界,因此“随缘赴感靡不周”就是这个缘故,这就是大涅槃。(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九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1年3月初版首刷,页269。)金刚心如来藏没有出入涅槃,却是常在涅槃中;不论何时都没有出与入,才是大涅槃。(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十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 admin

2018-12-27

[7]凡夫们都落入六识的知觉性中,就称为「凡夫随顺佛性」,以六识为自性佛。执着六识心的自性,说这六识能见闻觉知的自性是常住法,落入六识心的自性中,称为自性见外道。[2]想要修习解脱道而证声闻初果、预入圣流,必须先断我见;我见若断,三缚结随后即断;但是断我见的唯一而且不可取代的本质,就是认知及现观六识心的虚妄:现观识阴六识都是缘生之法,都是缘起法所摄的有生 admin

2018-12-27

若有众生持诸同类是亦甚难;若有众生闻说如来常恒不变如来之藏,随顺如实是亦甚难」。有经为证:佛告央掘魔罗:「正法住世馀八十年,菩萨摩诃萨为一切众生,演说如来常恒不变如来之藏,当荷四担。何等为四?谓凶恶像类常欲加害。而不顾存亡弃舍身命,要说如来常恒不变如来之藏,是名初担,重于一切众山积聚;凶恶像类非优婆塞,以一阐提而毁骂之,闻悉能忍,是第二担,重于一切 admin

2018-12-27

这似乎正如正源老师在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一)第15集中说的:“发心后首应亲近真善知识,就如同《华严经》中这样说:「善知识者出兴世难、至其所难、得值遇难、得见知难、得亲近难、得共住难、得其意难、得随顺难。」世间有善知识出世弘扬佛菩提的妙法,本来就是很难得的;何况纵使有真善知识出世弘扬佛的正法,但能值遇善知识难,与善知识共住也难;与善知识共住了,要跟 admin

2018-11-10

但是一般人在世间,因为不知道善恶因果的道理,大多只是随顺业习而造业,所以到了要死亡的时候,不知道自己会不会下堕到地狱、饿鬼道或畜生道去受苦,所以心里就会担心害怕,这也是一般人无法坦然面对死亡的重要原因。而解脱道中的有学及无学的圣弟子们的心中,已经没有这种担心了。接著我们再来看看大乘佛法的修行人,大乘佛法的修行也同样是依于涅槃而修,但是是依本来自性清 admin

2018-08-16

他要印证这样的事情,然后随顺这样的事实,然后他要能够安忍。所以,当他能够对于所取的境界,能够确定它是空无所取;对于能取的心,他也能够去接受,“我的觉知心,能取的觉知心也是虚妄不实”;虽然还不能完全接受,可是他必须接受这个事实,然后能够安忍这样的事实;虽然他还不能完全否认自己的存在,这个时候他就进入了忍位。也就是,忍于他所取的境界是虚妄不实 admin

2018-08-10

但是一般人在世间,因为不知道善恶因果的道理,大多只是随顺业习而造业,所以到了要死亡的时候,不知道自己会不会下堕到地狱、饿鬼道或畜生道去受苦,所以心里就会担心害怕,这也是一般人无法坦然面对死亡的重要原因。而解脱道中的有学及无学的圣弟子们的心中,已经没有这种担心了。接著我们再来看看大乘佛法的修行人,大乘佛法的修行也同样是依于涅槃而修,但是是依本来自性清 三摩地

2018-08-10

亲证自心如来所在者,都可以意识觉知心现前观察:自心如来藏与阴界入和合无间的运作、自心如来藏与七转识和合运作时,恒随顺着七转识心之所行,从不返观亦不自知有我、无我,亦从来不于七转识之心行过程中起心动念而作主;但是却能以其所具足之七种性自性而圆满成就一切有情众生五阴世间法,然后了知七识心的心思,时时刻刻鉴机照用,故说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但是却永远都 admin

2018-08-08

舍利弗,一切诸念皆寂灭相,随顺是法,是则名为修习念佛。”“不可以色念佛。何以故?贪色取相、贪味为识。无形无色,无缘无性,是名念佛。是故当知:无有分别、无取无舍,是真念佛。”“念佛名为破善不善一切觉观,无觉无观、寂然无想,名为念佛。何以故?不应以觉观忆念诸佛。无觉无观名为清净念佛。”“汝念佛时莫取小想,莫生戏论,莫有分别 admin

2018-08-06

所以说,假如有这种清净信的善男子,能够日夜来观察这些真如妙理的这种般若空性,原来只是这样的随顺因缘而现起种种法,完全没有所谓自我的这个存在,没有自我的执著,也没有系缚在三界中任何一法,一切罪障就能够消除;也因为这样子,所以就不会对一切众生生起这个贪、怨、爱以及恨种种心,也不会对一切众生生起这些因为烦恼执著而相应的这些身、口、意行,也不会去对众生造成 admin

2018-08-05

这个故事,主要是因为尊者摩诃迦叶,有一天他在舍卫国东园鹿子母讲堂,从禅坐中出定,便起身前往佛所在的林园,向佛行了最恭敬的头面接足礼,并退坐在一旁,尊者摩诃迦叶向佛禀白:“世尊啊!是什么样的因缘,您先前为那些声闻比丘制定的戒律很少时,多数的比丘都能够心乐住于修学正法;如今为比丘们制定的戒律增加了很多,比丘们却反而不能乐住于正法的修学呢?”也 admin

2018-08-05

世间需要工作,我也随顺这世间来工作;世间需要大家遵从法律,我也随顺世间遵从法律。但菩萨最重要的就是要开启众生的佛性,而不是以自己能够解脱作为安稳。所以这六个科目,从布施开始就会去开始思惟:我应当怎么作?我应当如何来布施呢?在《悲华经》也有说到:当时候的释迦牟尼佛,那时候在菩萨因地,就说菩萨他不断的发愿。他发愿什么呢?他希望能够作身、肉等等的布施,就 admin

2018-08-05

因为你的心念呢,越是想要做这个衡量,你的如来藏给你的分数就越低,这个法界的体性就是这样的,如来藏服务你、照顾你,从来祂都是认为这是本份事,从来祂没有想说要建立祂自己什么样的功德,因此你要随顺众生,也要随顺自己的因缘,不用去操心你所能够成就的功德法藏。因缘来了,你应该要如何去护持佛法,你就该如何地护持正法;因缘要你用功,你就该专心地用功。当一万个这么 admin

2018-08-04

不论是祂的平等性,不论是祂的随顺众生性,不论是祂怎样圆满众生行的体性,这些东西的话,祂都是为了你,满足你所有的因果,体现所有的一切,因此你最终都会通通地了解,具备一切的智慧。摘录于《甘愿做菩萨》 (原标题:珍惜福报修学正法) admin

2018-08-04

菩萨或自心不正思惟或随顺他故谤。闻第一甚深义不生解心。是菩萨应起信心、不谄曲心。作是学。我大不是盲无慧眼。如来慧眼如是随顺说。如是有余说。云何起谤。是菩萨自处无知处。如是如来现知见法。正观正向。非不解谤。不犯。"《瑜伽师地论卷第四十一》弥勒菩萨说,沙门玄奘奉诏译:"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现有佛教于佛教中未精研究。于异道论及诸外论精勤修学。是名有犯 admin

2018-07-23

能令众生自事决定勤修随顺。何以故。彼作是念。一切世界唯一如来。教化周已当入涅槃。更无有佛能令我等修行梵行听受。念已疾行淳修精进。修行梵行听受。若多佛者不速勤修。以是故。说一世界中唯一如来。众生自为决定勤修。一切如来等无差别。唯除四事。一者寿命。二者名称。三者种性。四者色身。唯此四事有增减相。非余功德。迦叶白佛言。谁之所教。佛告迦叶。无始佛教。迦叶白 三摩地

2018-07-23

其三,不重戒律:为标榜自己已得自在,已无执着,不仅自己不守戒,甚至故意在信众面前喝酒抽烟,大吃葱蒜肉等,自诩为不着相,或治病所需或随顺众生。大善知识为打破执着,也许会采取看似破戒的极端手段,但为避免不知内情者生邪见,是决不会在大庭广众下毫无目的乱来的。而且即使是为折服,也是有相应证量的前提下才做。比如,若想以杀生破执着,首先应具起死回生之功德才行。 三摩地

2018-07-23

宗喀巴在《密宗道次第广论》卷中曾指出:波罗密多乘(指显教大乘)人,所修诸法真实,窝诸戏论(指消除偏执和烦恼),即修随顺法身行相之道,然无修习随顺色身(肉体,即生理)相好庄严行相之道,咒则有之。由是成办利他色身方便,道体上有最大不同,故分二乘。以上观点综合地反映了宗喀巴教主对显密教法的见地,足以体露宗喀巴的修证境界。坦率地说,真通显宗者根本不用求助所谓的密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