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佛说诸菩萨所证的佛性有四种层次:凡夫菩萨所知道的佛性、未入地的十住菩萨所证的佛性、已入地菩萨所随顺的佛性、诸佛所运作的佛性。本书所说的见性──眼见佛性,乃是指十住菩萨以肉眼看见佛性。以下将针对末学所知,略说佛性的本质。凡夫所知道的佛性是识阴六识的自性──能见之性、能闻之性、能嗅之性、能尝之性、能觉之性、能知之性。未入地菩萨所见的佛性是第八识的本觉, | admin 2018-07-21 |
|
复次,菩萨六住位中,现观能取所取皆空;如是印定随顺二取空已,般若正观犹未现前,直至触证自心真如--第八识阿赖耶,在此大乘真见道位亲自领受真如之有性与空性,中道正观方才现前,发起般若而入七住不退,是即禅宗之破参明心--真实证悟。 菩萨于真见道位中亲自领受真如体性已,般若正观现前,虽名为悟,仍未能知初地证悟之般若--道种智,是故仍须进修,并非破参之 | admin 2018-07-21 |
|
复次,菩萨六住位中,现观能取所取皆空;如是印定随顺二取空已,般若正观犹未现前,直至触证自心真如--第八识阿赖耶,在此大乘真见道位亲自领受真如之有性与空性,中道正观方才现前,发起般若而入七住不退,是即禅宗之破参明心--真实证悟。菩萨于真见道位中亲自领受真如体性已,般若正观现前,虽名为悟,仍未能知初地证悟之般若--道种智,是故仍须进修,并非破参之时已至究竟佛 | admin 2018-07-21 |
|
“诸贤!云何正志?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着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心伺、遍伺、随顺伺;可念则念,可望则望,是名正志。“诸贤!云何正语?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着念观、善心解脱时, | admin 2018-07-21 |
|
善财童子就请问文殊菩萨:我们应该要怎么做才能够学菩萨道,并且令普贤行速得呢?文殊菩萨就开示说:你应该要积极的去寻找善知识,并且在你找到善知识之后,你应该做到:于善知识所有教诲,皆应随顺,于善知识方便善巧勿见过失。(《华严经》)。这两句话刚好就用在我们这里,传达了我们的意思!因为你对于善知识的开示,你对善知识的所有教诲,都会随顺;并且对善知识所行的, | 三摩地 2018-07-21 |
|
再来是善财大士参访的十住位菩萨:第十一参比丘善现、第十二参童子释天主、第十三参优婆夷自在、第十四参长者甘露顶、第十五参长者法宝周罗、第十六参长者普眼妙香、第十七参国王满足、第十八参国王大光、第十九参优婆夷不动、第二十参外道随顺一切众生。在十行位中,第二十一参长者青莲华香、第二十二参海师自在、第二十三参长者无上胜、第二十四参比丘尼狮子奋迅、第二十五参 | 三摩地 2018-07-21 |
|
这意思就是说,断我见之人,于会导致有情生死轮回的杂染法上,觉知心会有不随顺此流转之警觉性与决定性;虽常有正知,但亦有失念之时。所以有了解脱的正知正见,还需经由日常生活中身口意的修学、安忍、接受、转依等过程,最后才能使弟子们依此正知正见安住而行,这正是发起解脱功德正受的过程,进而能断我见、有了解脱智能,即能转依安住于声闻初果的解脱正受。六者、要教导修 | 三摩地 2018-07-21 |
|
]错了!请问:[了了分明是不是已经分别完成?](大众回答:完成了!)是啊!了了分明时就已经是完成分别了,才能了了分明;突然打你一巴掌,你心中还来不及生起骂人的语言文字,就已知道别人打你一巴掌了,也知道别人是没有理由的打你一巴掌;连别人没有理由的打你一巴掌,你都知道,都了了分明了,那不正是分别吗?分别完成了就是取尘啊!换句话说,四加行最后一个阶段,就是 | 三摩地 2018-07-21 |
|
苦受是违逆己心的境界受,乐受是随顺己心的境界受,不苦不乐受是既不随顺也不违逆己心的境界受。而这些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都是意识现起后产生的境界受。譬如喝苦茶,其味苦性甘,因此刚喝下去时有苦的滋味,苦受出现;但喝完之后,口内渐渐回甘,乐受渐渐出现;久之,甘味渐渐消失,乐受便转为不苦不乐受,因此以喝苦茶为例,可以发现三受剎那剎那变异,无有真实的体性。又 | 三摩地 2018-07-21 |
|
当一个机锋公案在您的前面,如果您就认为是这样,这就像是俱胝禅师的弟子,小小的沙弥学着禅师的作略,只会举出一只手指头,心里面洋洋得意,以为这样就是无上道,我们看了都不禁哑然失笑,可是却还是有这么多人,自己还自己说学佛很多年,自己说自己是知识分子,自己说自己是老修行,这样地学这个童子的作略,却自己不会对自己的行为感到一丁点可笑,真是见树不见林之辈!机锋 | 三摩地 2018-07-21 |
|
」如此段经中佛说,若人已先听闻般若波罗蜜之内涵,了知行者本自具足一实相心自心如来,此自心如来不即五阴、不离五阴,而五阴虚妄不实,乃是依于根本因——自心如来——而得以诸缘和合生起;自心如来无我与我所,五阴中所领受之我与我所,剎那生灭不实,然而却不离不生不灭之自心如来无漏有为法随顺配合而行。由于胜解此般若波罗蜜知见,能够不取诸相、系 | 三摩地 2018-07-21 |
|
随顺契经以信故知。No.374大般涅盘经(卷27)T12,p0528a善男子。见有二种。一者眼见。二者闻见。诸佛世尊眼见佛性。如于掌中观阿摩勒果。十住菩萨闻见佛性故不了了。十住菩萨唯能自知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不能知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善男子。复有眼见。诸佛如来十住菩萨眼见佛性。复有闻见。一切众生乃至九地闻见佛性。菩萨若闻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心不生信不名闻见。No.374大般 | 三摩地 2018-07-21 |
|
所以这个实相念佛的人呢,这个时候虽然看见世间有凡夫、有圣贤,可是他也照见凡夫与圣贤都是施设,因为自性弥陀、真心本性、真如佛性,无凡无圣、无取无舍、不来不去,但是却能够在一切的表相上面,随顺于一切的有情众生,示现来去、示现取舍、示现凡圣。实相念佛人住在这个境界里面,就叫作超凡越圣,而不住于凡夫和圣人的境界之中。从此,体和用非常清楚的分开,体是真如、用 | 三摩地 2018-07-21 |
|
至于更深细之差别,牵涉到未入地菩萨的随顺佛性异于已入地菩萨随顺佛性之密意,事涉种智,不宜于书中明言,暂且略之。是故,明心与见性二关是截然不同的,而未入地菩萨的随顺佛性与已入地菩萨的随顺佛性,也是截然不同的;眼见佛性为何又异于明心而能够在山河大地上亲见之?亲见佛性遍满山河大地虚空之中,却又为何不在山河大地虚空之中?这其中的道理,都不是天童宏智未见之人 | 三摩地 2018-07-21 |
|
至于更深细之差别,牵涉到未入地菩萨的随顺佛性异于已入地菩萨随顺佛性之密意,事涉种智,不宜于书中明言,暂且略之。是故,明心与见性二关是截然不同的,而未入地菩萨的随顺佛性与已入地菩萨的随顺佛性,也是截然不同的;眼见佛性为何又异于明心而能够在山河大地上亲见之?亲见佛性遍满山河大地虚空之中,却又为何不在山河大地虚空之中?这其中的道理,都不是天童宏智未见之人 | 三摩地 2018-07-21 |
|
因为不离中道的缘故,空、假、中,都在他一念之中,所以他能够随顺世间的众生所施设的各种法则去生活。因此他的贪、瞋、痴(无明)非常淡薄,在解脱道上称之为薄地。在这个境界里面他具备了初地菩萨的解脱功德,但仍不是初地菩萨、称之为灌顶十住位,也就是斯陀含、再来、一来。为什么?因为明心而见性以后,贪、瞋、痴淡薄的缘故,所以今生舍报后生于欲界天,在那边继续修行, | 三摩地 2018-07-21 |
|
《楞严经》卷八云:阿难!是善男子成佛子已,具足无量如来妙德,十方随顺,名欢喜行。意思是说:菩萨在六住位满心时,因为明心而不退失,就进入第七住位;十住满心位眼见佛性时,就进入了初行位。佛说这灌顶住的菩萨是善男子、善女人,因为已经是真实佛子而不是名义佛子了,已经能为诸佛及大菩萨分担弘法的重任,这时当然是具足无量数的如来妙德啊!在这个阶段最主要的妙德是指 | 三摩地 2018-07-21 |
|
他不会持刀枪凶器来胁迫众生,总是随顺众生,亲切含笑、温言关怀。他也总是知恩报恩、心意正直,他很看重今世后世的义利安乐,所以即使是轻罪,他也是心怀恐惧,更别说是要去造作重恶了。他常修十善业,而远离十不善业。在忍辱波罗蜜多的性相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位菩萨的心性柔和,如果别人对他作不利的事,他的心中不会瞋恨,也不会想要报復;如果对方知错而向他忏悔的话,他会 | 三摩地 2018-07-21 |
|
4,十回向心:即救护一切众生离相回向心、不坏回向心、等一切佛回向心、至一切处回向心、无尽功德藏回向心、随顺平等善根回向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心、如相回向心、无缚解脱回向心、法界无量回向心。5,十地心:即四无量心、十善心、明光心、焰慧心、大胜心、现前心、无生心、不思议心、慧光心、受位心。6,第五十一地之心称为入法界心,即为等觉。7,第五十二地之心称为寂 | 三摩地 2018-07-21 |
|
再来是善财大士参访的十住位菩萨:第十一参比丘善现、第十二参童子释天主、第十三参优婆夷自在、第十四参长者甘露顶、第十五参长者法宝周罗、第十六参长者普眼妙香、第十七参国王满足、第十八参国王大光、第十九参优婆夷不动、第二十参外道随顺一切众生。在十行位中,第二十一参长者青莲华香、第二十二参海师自在、第二十三参长者无上胜、第二十四参比丘尼狮子奋迅、第二十五参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