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在每一本正觉同修会出版的结缘书或局版书,背后都有记载的一个佛法三乘菩提修学次第,都有提到四种修:修学知见、修习定力、修除性障、修集福德。这四种修具足之后,然后您就能够依于您的未到地定、依于您五停心观、依于您七方便、依于您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样子一个如实地观照般若,从你闻、思、修,文字般若进而依定慧等持而来作 三摩地

2018-07-21

并由此现观,反观如来藏之清净无我性,双证阿赖耶识染净二性和合,生灭与不生灭二性和合,并转依其清净无我性、本来性、自在性,随缘修除性障,修除如来藏所含藏的一切染污法种,如是方名学佛,而也唯有如此方是禅宗之真正的禅观。由此可知,证悟如来藏阿赖耶识,对于三大阿僧祇劫的成佛历程来说,只是一个起步,何足称奇!但祂却又是修学一切佛法的基础,是步入相见道的唯一基 三摩地

2018-07-21

i、无觉有观三昧:舍微细乐触,续深入定境及除性障。坐中对外境无觉,对心境有观,此是二禅前之末到地定。j、无觉无观三昧:精进修习无觉有观三昧而能长时间安住者,舍观便入二惮。此定境虽离觉观,似无所有,仍非证悟般若,不离境界故。佛子须知:有出有入的,有各种境界的法,都是意识心的境界,开悟悟得第八识阿赖耶识是法尔如是,原本如此,是一念相应,是无出无入的,是无 三摩地

2018-07-21

仰惟释迦世尊及弥陀世尊大慈大悲大愿深思,使我禅子因往生极乐净土故,或速除性障早得解脱、或速明心证无生忍、或速证无生法忍得意生身,而得乘愿不离极乐回入娑婆,以大悲心暨大威德而住持世尊正法。伏愿佛子善自体解,禅净互摄,圆融修持。莫再以禅毁净、以净非禅,四众凝聚诚心,护持世尊正法,冀使末法中一发所悬之宗门正法命脉,得以绵延不断。【注释】1、无生忍分证解脱 admin

2018-07-21

但许多佛弟子因不知各人的善根因缘各不相同,在佛法之修学上,各有其不同之因缘条件待修集成熟,若在既无善知识摄受,又不知修学转折要领的状况下,往往在因缘条件未成熟时,寻求快速证悟知如来藏密意,实是躐等、跳跃的修学佛法,舍弃集福德、除性障等“次法”的修集,而只想快速开悟得“法”,违背佛说“趣‘法、次法’”的圣教,如 三摩地

2018-07-21

4、必须消除性障、降伏我慢如果性障不肯消除,我慢不肯降伏。那么往往会落到权威崇拜、学术崇拜里面去。而真正的禅不在名声上,不在权威上。真正的禅法在哪里?只有真悟的人才会知道。我们未悟之前,尚未建立择法眼,所以对于善知识的判断只能随缘。但是如果有缘遇到证悟的人,他会跟你指引。这个人也许远在天边,也许近在眼前,也许就坐在你身旁,甚至是你的父亲、你的子女、 三摩地

2018-07-21

然此天身是自己观想所成的内相分,是心法所摄,与佛所说「欲得广大庄严无比的天身,须经过努力的布施、修五戒、十善、精进禅定及消除性障才能得到欲界天人异熟果报」的开示,是完全不符的;假使想要获得色界天身,必须亲证初禅到第四禅,舍寿后才可能得到色界天身;观想所成就的色法大身,只是心中的内相分影像,不能存在于天界;因此西藏密宗的观想法实质上是外道法,与佛法无 三摩地

2018-07-21

因为这个明心就能让你永不入三恶道,如果很精进修除性障,一生可以证阿罗汉果;如果你有四禅八定的功夫,只要一个明心,当下你就可以成为俱解脱大阿罗汉;这样的功德,难道不够大吗?难道抵不过你为同修会主持一世的超度吗?所以说这个事情要让大家了解,一定要把自己的我这个中心的观念消除掉,不然无法发起圣性,就永远进不了初地。十行位所要做的事情就是长养圣性,长养圣性 三摩地

2018-07-21

那么一念无明要如何断?要从修除性障与断烦恼下手。我们修除性障断烦恼之后,定力就会跟着提升上来。我们悟后起修也要修四禅、四空定,也要修观、练、熏、修四种三昧。但是往往坐下来之时,突然间想起这个法,突然间想起那个法。往往我们在修定的过程里面,突然间会想起世间某一些事情,那么这一些通称之为烦恼。我们想要到达不掉举的状态,必须烦恼很少。一到了修定的时间就把 三摩地

2018-07-21

学人于深入后得智时,修除性障及随分修学禅定,得以次第增上,修证十行阳焰观(现观具有能取六尘之心,犹如阳焰虚妄不实);并修学一切种智三转法轮经典如楞伽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进而参究末后句,解悟末后句,透牢关,亲自体验末后句境界,亲见实相无得无失,成就禅宗所说无事人境界。如是双具十行阳焰观及亲证牢关境界,救护一切有情回向正道,护持世尊了 三摩地

2018-07-21

由有妙观察与平等性二智故,方得渐修一切种智及修除性障……等而进住初地,分证五分法身而渐除习气…等,乃至究竟佛地而得顿生大圆镜智与成所作智。由是正理,当知一切学人欲成佛道者,必须先证法界体性智,法界体性智是佛菩提一切种智之基础故,是明心证悟者所亲证之智慧故,明心证悟者所证之法界体性智唯是第七住菩萨之般若总相智故,证得法界体性智之一切 admin

2018-07-21

在这三贤位的阶段当中,菩萨在解脱道方面要继续薄贪瞋痴,成为二果解脱;断五下分结,成为三果解脱;乃至消除性障如阿罗汉,断除烦恼障的现行,已有能力舍报后入无余涅槃,成为四果解脱。但是却由于救度众生与成就佛道大愿的缘故,留惑润生,保留一分思惑不断,不入无余涅槃而继续受生。这时候菩萨已永伏性障,并且成就一分道种智,就是八识心王一一亲证后,领受佛陀在《楞伽经 三摩地

2018-07-21

所以,如果你修学大乘法而想要迅速修除性障,那么示现童子相、童女相是最好的。因为一方面没有家累,可以全心全力来利乐众生、实证佛法,也不会因为受到众生的恭敬、供养而生起慢心。所以当众生看不起童子、童女的时候,瞋慢等习气种子自然会被触发而引起微细的现行,那时就是童子、童女菩萨们修除习气种子的最好机会,而这时也是诸地现观的因缘最容易出现的时候。如果是身披僧 三摩地

2018-07-21

由有妙观察与平等性二智故,方得渐修一切种智及修除性障……等而进住初地,分证五分法身而渐除习气…等,乃至究竟佛地而得顿生大圆镜智与成所作智。由是正理,当知一切学人欲成佛道者,必须先证法界体性智,法界体性智是佛菩提一切种智之基础故,是明心证悟者所亲证之智慧故,明心证悟者所证之法界体性智唯是第七住菩萨之般若总相智故,证得法界体性智之一切 三摩地

2018-07-21

除性障。十住位 眼见佛性,世界如幻观成就。一至十行位 于广行六度万行中,依般若中道慧,现观阴处界犹如阳焰。至第十行满心位,阳焰观成就。↓断五下分结,成三果解脱一至十回向位 熏习一切种智;修除性障,唯留最后一分思惑不断。第十回向满心位成就菩萨道如梦观。近波罗蜜多修道位初地:第十回向位满心时,成就道种智一分(八识心王一一亲证后,领受五 三摩地

2018-07-21

那么一念无明要如何断?要从修除性障与断烦恼下手。我们修除性障断烦恼之后,定力就会跟着提升上来。我们悟后起修也要修四禅、四空定,也要修观、练、熏、修四种三昧。但是往往坐下来之时,突然间想起这个法,突然间想起那个法。往往我们在修定的过程里面,突然间会想起世间某一些事情,那么这一些通称之为烦恼。我们想要到达不掉举的状态,必须烦恼很少。一到了修定的时间就把 三摩地

2018-07-21

次法的修习,可以修除性障、成就福德,是佛菩提实证前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3.发愿不舍人间一切有情,愿尽未来际与人间众生结缘而救度之。舍此无由成佛,摄受众生即是摄受佛土故。4.人间具足一切法种故,不同阶段的现观因缘皆具足故,方能使人具足一切种智而成佛。5.应教导随学者广修次法,否则自身成佛之时节将极久远;但次法的修习,以在五浊的人间最容易成就。 讲记:以 三摩地

2018-07-21

在这三贤位的阶段当中,菩萨在解脱道方面要继续薄贪瞋痴,成为二果解脱;断五下分结,成为三果解脱;乃至消除性障如阿罗汉,断除烦恼障的现行,已有能力舍报后入无余涅盘,成为四果解脱。但是却由于救度众生与成就佛道大愿的缘故,留惑润生,保留一分思惑不断,不入无余涅盘而继续受生。这时候菩萨已永伏性障,并且成就一分道种智,就是八识心王一一亲证后,领受佛陀在《楞伽经 三摩地

2018-07-21

只是啊!没有悟之前往生,需要一段时间在花苞之中消除性障、增强定力,才能够到这个境界。念佛究念佛到这个地步,就知道归命无量寿佛的真实义理,就是归命自性无量寿佛;因为一切有情生命,莫不是由这个永无生死的自性无量寿佛而出生。到这个时候就知道,诸佛法身就是这个自性弥陀,若无此自性弥陀,便无十方三世诸佛,亦无十方三世一切有情。我人忆佛念佛,今日得证自性弥陀, 三摩地

2018-07-20

*修除性障及随分修学禅定。*修证十行位阳焰观。第三阶段*学一切种智真实正理--楞伽经、解深密经、成唯识论……。*参究末后句。*解悟末后句。*透牢关--亲自体验所悟末后句境界,亲见实相,无得无失。*救护一切众生回向正道。护持了义。修证十回向位如梦观。*发十无尽愿,修习百法明门,亲证犹如镜像现观。*修除五盖,发起禅定。持一切善法戒。亲证犹如光影现观。*进 三摩地

2018-07-20

 «上一页   1   2   …   3   4   5   6   7   …  8   9   下一页»   共174条/9页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