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成唯识论》中也说:种子是阿赖耶识中的亲生自果功能差别。所以在唯识经论中就说阿赖耶识也叫作种子识,像《解深密经》中释迦世尊就开示说:第八识【亦名阿陀那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随逐执持故;亦名阿赖耶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摄受藏隐,同安危义故,亦名为心。】(《解深密经》卷1)然后又以一首偈说:【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 | admin 2020-02-21 |
![]() |
如果您助印的是主张六识论、否定八识论的书,或者是去助印假藏传佛教的邪淫密续,那都是在破坏正法残害众生的法身慧命,如何会有证悟的福德呢?又如果您护持的是宣扬六识论,否定有本住法实相心的存在,说阿赖耶识是方便说、非了义说这样的道场,这都是破法失福的恶业,哪里还会有福德呢?但是这样的道理一般人是不会知道的,所以福德是有许多差别,譬如:有许多宗教界人士到处 | admin 2020-02-21 |
![]() |
可是这个染污,却是由你这个七识心去熏习而来的,所熏习的染污性也只是和七识心王才能相应,会使七识心王的体性转变为更清净或是更污秽;而阿赖耶识虽然一直在配合着你,但祂从来不熏习这些染污法,因为祂一向都是离六尘中的见闻觉知,祂一向都是离思量性的,也就是说祂从来都不贪染、都不作主;所以你熏习染污法以后,那些染污相应的习气也就变成了种子,由阿赖耶识所收藏;阿 | admin 2020-02-21 |
![]() |
众生的第八识在因地最初称为阿赖耶识,阿赖耶就是执藏、能藏的意思,祂是解脱道有学位三乘圣人和一切凡夫异生的真实心,虽然于六尘万法皆无分别,却仍有能藏、所藏、执藏的体性,摄藏一切杂染法不丧失,也就是含藏着会引生令众生继续在三界六道中流转生死的分段生死种子,称为一念无明四住地烦恼;这些会障碍众生解脱的四种烦恼就是烦恼障。但是一切众生唯除成佛,否则各自的第 | admin 2020-02-21 |
![]() |
如果我们平常就与善友在佛菩提道上好好地、精进地修学,心中所系念的都是般若正法的心念,那当我们身体有不舒服的时候,就可以依着般若正见,乃至转依我们的第八识阿赖耶识的真如佛性来得以安止,让自己的这个色身能够整个稳定下来,然后也让自己不受这个色身的系缚,能够自在地依着这样的一个、一定的因缘业果来承受。当这个色身不堪使用的时候,我们就舍掉这个色身,我们可以 | admin 2020-02-21 |
![]() |
完成现观的时候断了我见,接着就是大乘的真见道,这是在明心亲证如来藏的成就,而称为大乘的见道,在断我见的前提下,证得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如此当我们发大心大愿来不断地利乐众生,一世又一世的跟众生结缘的时候就不会退转了;也不会去怀疑说:这一个可能是如来藏,那一个可能是离念灵知。对这个部分是能够有笃定的、这样的了别慧去认知。一般来说会退转的人,大部分都是 | admin 2020-02-21 |
![]() |
其中必须特别强调的是,这六界是以识界为中心,由这个识界-本识-也就是阿含经中所说的入胎识----如来藏阿赖耶识的功能为根本,才能有五阴,也才能有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的组成或出生,而成为世间的有情生命。由识界入胎识如来藏进入母胎中,具有造色功能的如来藏,摄取母血中的地水火风四大物质,制造了色身五根;并且在色身中留出了空缺处,这就是空界,让食物、血液、内分 | admin 2020-02-21 |
![]() |
意根就正是这个特性,祂什么都要拿,好的种子祂拿到手,存到阿赖耶识里;不好的种子祂也要拿,一样存起来,所以祂统统都执取。等到他醒过来的时候,他想:我不要再执取这些东西了。他的意识也明白这个道理啊!所以想要把它遗忘、要把它丢掉。心里很清楚的知道:这个好痛苦的经验,我再把他留着,对自己不利。可是偏偏又丢不掉。.........】(著述者:平实导师,《起信论讲记》第 | admin 2020-02-21 |
![]() |
譬如在《佛地经论》卷六中的开示:【如器世间,随有情业增上力故,阿赖耶识共相种子,变生种种共相资具,为令有情广大受用。】(《佛地经论》卷六)这里所谓的共相种子指的就是如来藏中储藏之能造器世间的种子或功能差别。因为有情造作诸业的关系,使得共业有情之共相种子变现出这个器世间相出来,因此山河大地的由来是因为众生需要报偿业果的处所,所以就有了器世间山河大地在 | admin 2020-02-21 |
![]() |
譬如在《佛地经论》卷六中的开示:【如器世间,随有情业增上力故,阿赖耶识共相种子,变生种种共相资具,为令有情广大受用。】这里所谓的共相种子指的就是如来藏中储藏之能造器世间的种子或功能差别。因为有情造作诸业的关系,使得共业有情之共相种子变现出这个器世间相出来,因此山河大地的由来是因为众生需要报偿业果的处所,所以就有了器世间山河大地在虚空中出现。山河大地 | admin 2020-02-21 |
![]() |
关于有情众生舍寿时的过程,在弥勒菩萨所著作的《瑜伽师地论》卷1中,有开示有情众生是如何舍寿的,其大意是说:当生命将结束时,造恶业的人先从头部开始生起冷触,也就是阿赖耶识从头部先开始舍离,慢慢地往下舍离,而使冷触到达心脏处。阿赖耶识舍尽头部时,意识已经消失;在舍离头部的整个过程之中,死者是住在恶业所造成的恐怖境界逼迫之中,这时死者的心会非常混乱。舍离 | admin 2020-02-21 |
![]() |
佛把圆成实性,把依他起性等清净分讲对了,我们才能够依于这一个圆成实性心,这一个一切种子识----阿赖耶识而来修证一切种智,成就四谛、四智圆明,佛地的所知障、无始无明完全断除。我们既然是要解脱轮回的苦,因为必定是信受轮回,信受轮回是苦,信受一切轮回当中,你所享用的这些财色名食睡,欲界的这财色名食睡,都只是虚妄无常的,不可能常住久安的。那知道有生老病死,有 | admin 2020-02-21 |
![]() |
可是求解脱的人就是不能验证生命的实相,但是他却要接受、信受有一个本际存在;这个本际基本上就是六见处的所从来,也就是我们这个五蕴十八界之所从来,来自于这个实相,来自于这个如来藏阿赖耶识。这样才是验证生命之所从来,才是验证生命延续之意义,不是吗?也能够验证生命延续的意义,才是生命意义之省思。如果说只是从意识的这种觉知心的境界,来谈家庭教育,来谈生活,来 | admin 2020-02-21 |
![]() |
这个众生心如来藏有二种门,也就是心真如门以及心生灭门;真如,有真实空以及真实不空两种意涵;而心生灭门呢,即是真妄和合,不生不灭的本觉心如来藏与种子流注不断的六识心等生灭法和合运转,这样而称为阿赖耶识。所以,阿赖耶识祂既能含摄一切世出世间法,也能生显一切世出世间法。祂又显现出两种的义理:第一种义理是觉,意思是说,祂从本以来离一切的妄念相,法界一相无二 | admin 2020-02-21 |
![]() |
也就我们前面所说的,在未断分段生死之前,称为阿赖耶识;断除分段生死,唯留变易生死的时候,称为异熟识;尽断二障随眠,以及一切习气种子的时候,就是佛地的无垢识。因为每一个阶段第八识如来藏,所含藏的种子都有差别,所以说祂的功德、作用、法相,也是有很大的差别的,所以我们说成佛后的第八识,跟未成佛前的第八识如来藏,是非无差别。所以要问说,众生一切平等,为什么 | admin 2020-02-21 |
![]() |
还有人不断地告诉众生:没有第八阿赖耶识,也没有第七识,佛说只有六个识;又说:第八阿赖耶识如来藏思想就是外道的神我、梵我,不是真正的佛法。这样都是在破坏正法,众生不知道,就只因为谤法的人是很有名气的大法师,写了很多书;迷信大师的大名声,因为无知,所以就跟着假名善知识大胆误谤起正法来了,也就跟着成就了谤菩萨藏的地狱业。当我们知道了,就得生起悲忍,想办法 | admin 2020-02-20 |
![]() |
而名色皆必须缘另一个识,也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才能于三界六道中现行运作,并不是本来自在之法,都不是可以独自存在不坏之法,都是所生之法。因此,佛陀于阿含诸经中说“识缘名色、名色缘识”。名色之“名”中既然已经有六识以及意根总共七个识,而“名”与“色身”又同缘另一个“识”,那么这个所缘之“识”, | admin 2020-02-20 |
![]() |
我们知道,法界的事实是众生有八个识,就是前六识以及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只有第八识如来藏又名阿赖耶识才是法界的实相心。但是,有情众生的五阴乃是八识心王和合运作而产生出来的,并不是所谓的三魂七魄等等,乃至死了以后三魂会分散到三个地方这一类的说法,其实都是错误的说法,都不符合法界的事实。一般来说,一般的普通人如果在他舍报死了以后,在这个时候他 | admin 2020-02-20 |
![]() |
所以,如果说主张“未得事一心而悟的都是解悟,不是真正的证悟”,那不就等于说六祖大师是解悟,不是真正的证悟了吗?其实,理一心乃是真如心第八识阿赖耶识祂一向所住的境界,那事一心呢,则是意识修定所得的境界;两种境界不同,境界所依的心识根本不是同一个;如果想要将事一心的意识,修行转变成理一心的真如,那必定是缘木求鱼,永不可得。或许有的观众还是有疑 | admin 2020-02-20 |
![]() |
一念无明之所从来,乃是由阿赖耶识中所含藏的烦恼种子而生。在二乘法中,一念无明包括了我见和我执,而我见就是一念无明的根本。在大乘法中,一念无明又称为四住地烦恼,也就是见一处住地、欲界爱住地、色界爱住地和无色界爱住地。其中见一处住地属于见所断烦恼,后面三者则属于修所断烦恼,这四种住地烦恼,合称为一念无明,无始劫来与世世的见闻觉知心剎那剎那不断相应,能够 | admin 2020-02-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