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八识心王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在大乘佛法这前六识合名六转识,这六转识若再加上末那识(意根),则合名为七转识。七转识,都是从第八识阿赖耶识(如来藏)生出来的。此第八识阿赖耶识,是禅宗开悟明心之内容,又名:心、识、如、我、真我、真如、如来、法身、涅槃、本际、异熟、阿陀那、种子识、如来藏、所知依、非心心、不念心、菩萨心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如果有人亲证阿赖耶识--如来藏本体,以及依如来藏而有的五法、三自性、七种性自性、七种第一义、人无我与法无我,那么这种错误的摄受阴界入为真实法的邪见与执着,就会渐次的消灭了;因此而转依真如阿赖耶识,依照诸地进修的次第,相续不断的转进,使得其余外道见的邪见都不能倾倒和移动他,这就是佛法中所说的入住于菩萨不动地中。再往前进修,而获得十种三昧道门之法乐,为金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大乘学人发菩提心已,于外门修积资粮,于七住位实证第八识阿赖耶识如来藏,由此转入内门,以所悟的第八识为基础,进修唯识种智,由此断尽我执、法执而得以成佛,如是修行才是成佛的不二法门。是故了悟第八识对于成佛意义重大。然宣讲第八识之经论,其义理极为深奥难懂,原因之一,就是第八识有很多不同的名称,譬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二,佛告大慧菩萨:我说如来藏,不同外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眼、耳、鼻、舌、身是五种感觉器官,合称前五识;意识称为第六识,是我人心理活动的的综合中心;末那识称第七识,是有情‘自我意识’的中心,阿赖耶识称第八识。它含藏‘万法种子’,是生起宇宙万法的本源。佛教八识中的第八识是阿赖耶识。阿黎耶识、阿剌耶识、阿梨耶识。略称赖耶、梨耶。旧译作无没识,新译作藏识。或作第八识、本识、宅识。无没识意谓执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一)心法八(有主动支配能力)眼识(能观)耳识(能听)鼻识(能嗅)舌识(能尝)身识(能触)意识(能知诸法)末那识(又名传送识、染污识、染净依,即根本意识能分析诸法)阿赖耶识(又名无没识、含藏识、能藏诸法,永为种子)(二)心所法五十一(受心王指挥)遍行五(通善性、恶性、无记性)作意(心生境界,作意境)触(由境生心)受(由触生受)想(由受生想)思(想生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如来藏与阿赖耶识同样都是在指称第八识心,只是名称不同。事实上第八识“一心有多名”。就譬如异生凡夫位以及解脱道的初果到三果,乃至佛菩提道上还没有进入八地以前的第八识,都叫作阿赖耶识。也就是说,阿赖耶识的体位,祂的函盖面很广,乃至初地到七地的圣位菩萨由于起惑润生的缘故,所以也都还是在阿赖耶识位。第八识心又叫作异熟识,譬如解脱道的无学位圣人阿罗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以第六意识心经锻炼所产生的种种境界,会容易使人误会为第八识阿赖耶识真心的现象举例:a、散乱攀缘心:以日常生活中或课诵中能知能观之意识心,(有人会将此意识心误认为阿赖耶识真心)。b、以法定心:以数息、念佛、忆佛、观心、内观,或方法摄心而定住之意识心,(有人会将此意识心误认为阿赖耶识真心)。c、常寂常照:以一念不生时常寂常照之灵知心为真心。此境界犹有观照 | 三摩地 2018-07-21 |
![]() |
阿赖耶识是万法之根本,若无阿赖耶识,即无识蕴,更无一切世间与出世间法,由此当知阿赖耶识绝非生灭法。分述如下:一丶色蕴五根及意根皆依阿赖耶识而有:云何色蕴五根依阿赖耶识而有?谓色蕴眼耳鼻舌身等五色根,都是往世阿赖耶识与意根末那识,因於业种丶无明丶悲愿故,而入母胎中,所以藉由阿赖耶识所有之大种性自性,方能执取受精卵,方能执取四大微细物质而造色身,方有此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但是它必须在觉得异常时,先唤醒意识(令阿赖耶识流注出意识的种子),使意识出现,藉意识的分别性来判断应该作什么?浮生一大梦,在梦中你执着梦里的种种荣辱得失苦乐,可是等你醒来以后,你还会再执着梦中的一切们吗?往往是一笑了之!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总以为自己很清醒,总以为眼前的一切很真实,那是因为你还没有醒来,所以就像在梦里执着梦境一样去执着现实中存在的一切。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譬如有人在他的《以佛法研究佛法》的书中,有这样的一段说法:【如释尊在《阿含经》中,以及极多的大乘经中,并未说到阿赖耶识,难道就不能安立生死轮回吗?只要真正理解缘起性空的真义,无常无我而能成立生死与涅槃,何必再说如来藏与阿赖耶识?只因众生根钝,所以为说如来藏或阿赖耶识法门,使其确立生死轮回与涅槃还灭的信念,能在佛法中前进,这是极好的妙方便了。】对于这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大乘密严经: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譬如巧金师以净好真金造作指严具欲以庄严指其相异众物说名为指环现乐诸圣人证于自智境功德转增胜自共无能说现法诸定者了境唯是识得第七地已转灭不复生心识之所行一切诸境界所见虽差别但识无有境瓶衣等众物境界悉皆无心变似境生谓能取所取譬如星月等依须弥运行诸识亦复然恒依赖耶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若所悟之心,是于六尘能起欲者,不论所起之欲是善法欲、或是恶法欲,皆是意识觉知心也;譬如住于定境中时,起欲希望常住定中而不受干扰,即是欲心所也;或是起欲更求胜进之定境,亦是欲心所;定中之觉知心必定与欲心所相应,则知此定中之觉知心乃是意识心也,何以故?谓第七识末那识心,不与欲心所相应;第八阿赖耶识真心,亦不与欲心所相应故,则知此一能与欲心所相应之觉知心 | admin 2018-07-21 |
![]() |
」所以「参学者」「多在祖师机锋一转,当体即是」,但「后代人的根器趋于下劣,所以祖师开设方便,立参禅一法」这个说法中,是有一点很重要的地方要加以说明,就是什么是这个「根器」?为什么根器会趋于下劣了呢?这根器下劣了,会如何呢?到底它真正的影想是什么?如何改变自己的根器呢?祖师确实以机锋来开示真心,因为六住菩萨的熏习般若以后,已经理解了真心,这个佛法中的 | admin 2018-07-21 |
![]() |
证实时你就能不被外境所转---你知道法无我智时,你知道根本没有什么心外之境界,都是自心阿赖耶识所现的境界,这样你就可以实证法无我;证法无我后安忍不退,名为无生法忍,初地就是如此。实证初地法无我,可逐渐了知二地、三地乃至八地、九地、十地,这样就可以进到初地满心百法无我境界---你能加以体验。但不可认为“我进入初地就会有种种有为法境界!”其实那是般 | admin 2018-07-21 |
![]() |
今天讲的是“佛菩提道首重开悟”——亲证如来藏阿赖耶识。请各位菩萨翻开课本《成佛之道》第28页。我们经常听到善知识提到“佛菩提道”这四个字,可是佛菩提道的真实内涵到底是什么,很多人不知道,也不清楚,因此藉这个机会加以说明。所谓的佛菩提道就是成佛之道,是菩萨成就佛道所必须经过的五十二阶位,这五十二阶位是菩萨经过三大无量数劫, | admin 2018-07-21 |
![]() |
除此第八阿赖耶识心体之外,无别真如可证、可观,如是见道方是真正之大乘见道,故名真见道;相对于其后心中刹那刹那都不生疑(无间等)之多劫继续进修真如法相之各种别相而名为相见道,亦说如是首次证真如时为真见道。真见道是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之唯一途径,无别他途可证大乘涅槃;乃至未来成就佛地之无住处涅槃,亦是由此真见道位所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而得实证;而此因地所 | admin 2018-07-21 |
![]() |
从以上的说明我们就可以知道,成佛之道是以亲证阿赖耶识为因,大乘佛菩提道的修行,就是以这个第八阿赖耶识为中心,而成为一个宝塔似的完整佛法体系。也就是说,是以阿赖耶识心体为基础而修行,阿赖耶识净除烦恼障的现行,而转变成为异熟识,再进一步净除烦恼障的习气种子,以及所知障的无始无明,而转变成为无垢识。然而,所谓的无垢识即是真如,异熟识也是真如,这底层众生的 | admin 2018-07-21 |
![]() |
也就是说在探讨我们有情,每一个生命都有八个识,也就是要有眼睛的眼识,同样还有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除了前面这六识之外,还会有第七识末那识,也就是意根,还有第八识,叫作如来藏,或者叫作阿赖耶识!也就是说我们有情,就是具有这八个识,可是一般人都只知道六个识。也就是说都只是知道眼、耳、鼻、舌、身、意,可是对于这个第七识跟第八识,都不了知,那我们佛 | admin 2018-07-21 |
![]() |
接下来,我们就进一步来说明这三种能变识的功德:首先说明第一能变识,第一能变识就是指第八识,梵语称为“阿赖耶识”,在天竺译为“无没”,也就是指不会消失之识;在中国则翻译为“藏识”,意思是说祂能够“摄藏一切种子”,生起万法,是一切有情生命的本源,也是众生生命的实相,所以称为“藏识”。这个第八阿赖耶识具有 | admin 2018-07-21 |
![]() |
所以,上面这段地藏王菩萨的开示很清楚地说明了,菩萨道的修行从最初一开始,就一定要依止不生不灭、自性清净的诸法实相——如来藏阿赖耶识作为根本;如果离开了这个真实根本的话,就连菩萨道最初的十信位都没有办法满足,更别说是要成就菩萨种性了;至于成就佛道,那就更难以指望了。------《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一》<第2集菩萨正行的基础——依止如来藏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