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除此第八阿赖耶识心体之外,无别真如可证、可观,如是见道方是真正之大乘见道,故名真见道;相对于其后心中刹那刹那都不生疑(无间等)之多劫继续进修真如法相之各种别相而名为相见道,亦说如是首次证真如时为真见道。真见道是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之唯一途径,无别他途可证大乘涅槃;乃至未来成就佛地之无住处涅槃,亦是由此真见道位所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而得实证;而此因地所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佛子住空无边处定中,心缘十方故,遂渐散乱,渐失空无边处之定力;已觉有过,乃不缘于十方空,向内心收敛返观,自以为所观之了知心即是阿赖耶识。内住于了知之意识及作主之意根,渐渐增长定力,心转微细,忽觉自心识种无量无边——过去识种、现行识种、未来识种皆无边际,欲求神通及诸境界者,皆随时可得,此名识无边处定;若未见道,便以此修证而为圣境,自谓圣人,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而前面说受制约的习气行为,是由潜藏于潜意识末那深处之「习气档案」,不断地被意识提取出来,又不断地「另存新档」而增长厚实,这是站在现行运作的角度来说;其实真正搜藏这些档案,真正集藏这些习气种子的是如来藏阿赖耶识,故又称其为一切种子心识。这个种子心识虽然含藏了无量无边的有漏与无漏法种,但是祂本身却是如镜面一样,虽能涵摄一切相,却无碍自身本有之清净相,故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一)心法八(有主动支配能力)眼识(能观);耳识(能听);鼻识(能嗅);舌识(能尝);身识(能触);意识(能知诸法);末那识(又名传送识、染污识、染净依,即根本意识能分析诸法);阿赖耶识(又名无没识、含藏识、能藏诸法,永为种子)(二)心所法五十一(受心王指挥)1、遍行五(通善性、恶性、无记性)作意(心生境界,作意境);触(由境生心);受(由触生受);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如果再深入进入二禅的等至位中,则只剩下知道定境法尘的意识,以及不知定境法尘的意根和阿赖耶识,总共只有三个识,眼识、耳识等前五识都不见了。在四禅八定中,从二禅以上,一直到非想非非想定的等至位,都只剩下这三个识。这也就是说,在三界的一切境界中,最少都必须要有意识、意根以及阿赖耶识这三个识,否则那些境界相是不可能存在的;入了四空定当中也还是有三个识,意识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这五根由阿赖耶识藉意根、无明及父母四大为缘而变生,是阿赖耶之所缘境;阿赖耶识依这五根缘外五尘,变现出内相分五尘,为意根所触。这意根所触的乃是五尘上的法尘,有情众生为了想要觉知的缘故,乃令意识及眼等五识现行;这六识现行之后,便有六尘相出现于有情心中,乃至法处所摄色亦得现起。在十一种色法之中,除了五色根和内外五尘之外,还有法处所摄色。所谓法处属于十二处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世亲菩萨的《百法明门论》把世间林林总总、不可计数的事物,分类归纳为五位百法,来统摄宇宙间的一切万法;而这五位百法是以八识心王为识之自相,以六位心所为识之相应,以十一色法为识之所变,以二十四心不相应行法为识之分位,由这四大类、总共九十四法和合运作,方能显示阿赖耶识自体之真如性。而这个真如性乃是阿赖耶识之所显法,不是能生阿赖耶识之法,更不是阿赖耶识所依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也就是说,这是心真如,也是心生灭门里面阿赖耶识的功能;因为有第八识如来藏去统合这一些事情,而让我们产生这种知觉性;因为产生这知觉性,喔!我看到了!我听到了!可是如果我们分析,这些现象界的这些法,它们这些法彼此之间并不知道,所以一心前后同时不相应,为什么?因为它们根本没有自性可言。因为它们生住异灭,才刚出生,才刚存在那么一下子,它马上就变异了,然后才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佛教所说之能造三界的心、识不是一般人所感受到的那个有见闻觉知、能思考、能作主的心——意识、末那识,而是本心根本识——不生不灭、能生万法之第八识阿赖耶识(异熟识)。本心阿赖耶识能变现出四大极微,复能执持四大极微,使之积聚成宇宙器世间及有情的色身。有情有了色身,接触外境,根尘相触,阿赖耶识又能生出有情的见闻觉知心——识蕴的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这显示出第八阿赖耶识心体中的择灭无为种子已经开始生长了。如果依解脱果来说,三果以下之圣者,仍须多分或少分以意识心压抑,才能使分段生死之烦恼不现行,有时也仍有部分会现行;这样用压抑的方法而使烦恼不现行者,就称为择灭无为。意思是说,仍需有所简择方能灭除三界有为法。外道以及未悟得三乘菩提之一切佛门凡夫,顶多只能不起身之恶业,而无法制止口、意之恶业,这都是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也就是说,此等境界乃是断除第八阿赖耶识心体中所含藏之思惑我执种子,立此第八阿赖耶识心体所显现之无为性,名之为想受灭无为;其实仍是依第八识本有之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而立名,并没有其他的无为法可得。这时候的第八阿赖耶识心体改名为异熟识,也称为庵摩罗识,不再叫作阿赖耶识,但其实仍是第八识心体,仍是依止第八识本有之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境界而安住。以上所介绍的是想受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心法(一切最胜故)包含: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第二位是心所有法,51个心相应的所有法和此八识心王相应。心所有法(与此相应故)包含:遍行(触、作意、受、想、思)、别境(欲、胜解、念、定、慧)、善(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根本烦恼(贪、瞋、痴(无明)、慢、疑、恶见(不正见))、随烦恼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这个所谓的唯心跟唯识,在佛法里面我们所说的是哪一个识呢?就是在说阿赖耶识,也就是指第八识阿赖耶识、也就是指如来藏、也就是阿含里面所说的入胎识。这个入胎识其实就是十因缘法里面所说的那个识,(十因缘法: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缘触、受、爱、取、有……乃至老死忧悲恼苦)这个识就是入胎识。众生如果没有这个入胎识为所依的话,那众生因为修行入了无余涅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依持身之功德说阿赖耶识即是如来藏《央掘魔罗经》说:阿赖耶识是持身识。既然在阿含部的《央掘魔罗经》里面说如来藏是持身识,可是第三转法轮的经典也都说:持身识就是阿陀那识,也就是阿赖耶识;由这一点就可以证明:阿赖耶识就是如来藏。《阿含经、华严经》里面也都说:持身识就是如来藏。现在请大家看,阿含部《央掘魔罗经》卷第四:【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因如来藏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在这些法里面,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因为它含藏着让我们将来成就究竟佛道的功能,所以它又叫做如来藏。藏就是含藏的意思,因此有的祖师说:如来藏中藏如来。佛菩提具一切智及一切种智,至高无上,故名为大。一切智有十智:世俗智、法智、类智、苦谛智、苦集谛智、苦灭谛智、苦灭道谛智、知他心智、尽智、无生智。一切智是声闻缘觉所要修证的主要内容。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具有八不中道体性的这一法唯有第八识阿赖耶识(异熟识)。何为不生不灭?第八识阿赖耶识(异熟识)自体本来而有,没有一法能出生第八识,故云不生;第八识永不坏灭,集三世诸佛之神通力,也不能毁坏任何一个有情的第八识,故云不灭。何为非断非常?第八识阿赖耶识(异熟识)是常住法,其体永不坏灭,故名非断;阿赖耶识(异熟识)虽不坏灭,然有异熟性,识体内种子能受熏变易,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然若问其何为中观时,不是现观第八识阿赖耶识如来藏所具有的八不中道体性(中道观行),而是将三界万法所具有的无常空、一切法空、缘起性空的性质当作是中观。如是误会,略举例说明。1、误会的一切法空(1)一切法之内涵在《阿含》诸经里所说的一切法是指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三界生灭法,而在大乘经典里对一切法的定义又有所不同,譬如《央掘魔罗经》卷四,佛言:谓如来藏义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故我们也愿意藉这个机会,以现代行为科学的实验现观,来证明佛说「阿赖耶识行于诸蕴稠林之中,意〔根〕为先导,意识决了色等众境……」之教示正真无讹。由此世尊的教示,早已说明一切的意识思惟,或一切的行为造作,正是由意根末那识为先导而驱动的;自是无明众生颠倒邪见,才会产生「意根末那乃意识所生之细意识」之邪论。因此,若从科学实验或修行的实证现观论之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对一个有心修学「唯心识观」的人来说,最引人入胜的部分,并不只是在于证悟阿赖耶识;而是在于证悟阿赖耶识后,透过现实生活的行、住、坐、卧现观八识的互动过程,也就是证解「唯识性」后之「唯识相」之观行过程。并由此现观,反观如来藏之清净无我性,双证阿赖耶识染净二性和合,生灭与不生灭二性和合,并转依其清净无我性、本来性、自在性,随缘修除性障,修除如来藏所含藏的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八识心王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在大乘佛法这前六识合名六转识,这六转识若再加上末那识(意根),则合名为七转识。七转识,都是从第八识阿赖耶识(如来藏)生出来的。1,第六识意识:一切有情皆有意识,意识是由末那识触五尘境诸法后而起作意,想要仔细分别法尘,而由如来藏生出来的。意识须以如来藏为内因,以根尘触而起分别作意为缘才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