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首先什么是声闻菩提?声闻菩提就是佛的以四圣谛为主旨,以四念处观为观心的法门,以八正道为观行实施的方法,然后进而观察蕴处界,了知了蕴处界虚妄以后,进而断了我见、疑见、戒禁取见,乃至能够把我所执、我执断尽,成为四果的阿罗汉,可以究竟解脱。接下来我们要谈什么叫作三界爱?三界爱就是对三界有起了贪爱!哪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讲的就是有五欲的众生所居住 三摩地

2018-07-21

什么是第一记呢?就是声闻的最高果位,就是阿罗汉果,表示这个阿罗汉已经可以般涅槃了,表示他可以入无余涅槃了。所以说这段就在说,阿支罗迦叶他是在家的修行,可是他一样可以实证声闻果,一样可以证得四果的阿罗汉果,所以从这段可以证明,在家修行、出家修行,事实上是没有差别的。因为解脱于三界,或者是成就佛道他所必要的,是智慧而不是在家或出家的表相。除了在家、出家 三摩地

2018-07-21

什么是第一记呢?就是声闻的最高果位,就是阿罗汉果,表示这个阿罗汉已经可以般涅槃了,表示他可以入无余涅槃了。所以说这段就在说,阿支罗迦叶他是在家的修行,可是他一样可以实证声闻果,一样可以证得四果的阿罗汉果,所以从这段可以证明,在家修行、出家修行,事实上是没有差别的。因为解脱于三界,或者是成就佛道他所必要的,是智慧而不是在家或出家的表相。除了在家、出家 三摩地

2018-07-21

断我见,在佛世很稀松平常;但是到了末法的现在,已经非常困难了!以前有很多人自以为已经证初果、二果、三果,甚至有人自称已证得第四果而成为阿罗汉。我以前也遇到过,有人自称阿罗汉,来找我,要我为他印证;我说:「你连我见都还没有断,身见具在,我怎么能为你印证为阿罗汉?」而且我从来都不为人家印证声闻果,虽然我也能教人取证声闻果41,但是我对声闻人没什么兴趣。可 三摩地

2018-07-21

------论曰:阿罗汉、辟支佛虽破三毒,气分不尽;譬如香在器中,香虽出,余气故在;又如草木薪火烧烟出,炭灰不尽,火力薄故。佛三毒永尽无余。阿罗汉虽断结得道,犹有残气,不得称婆伽婆。------大智度论卷二问曰:如阿罗汉、辟支佛,亦破婬怒痴,与佛何异?答曰:阿罗汉、辟支佛虽破三毒,气分不尽;譬如香在器中,香虽出,馀气故在;又如草木薪火烧烟出,炭灰不尽,火力薄故 三摩地

2018-07-21

在佛世之前呢许多人都自称他是阿罗汉,他为什么敢自称他是阿罗汉?因为他从境界法中得到了非常殊胜——不管是光、或影、或心灵、或是身心的舒泰,他觉得很自在、他觉得无缚无忧,他觉得说不管怎么样,别人没有办法证得这殊胜境界,你怎么可以说我这个不是涅槃呢?结果到了佛面前,佛都全部打翻掉,说全部都没有证得阿罗汉,全部都没有涅槃,乃至于连最基本的沙门果, 三摩地

2018-07-21

我们俗语说:“泥人尚且还有三分土性,何况是人?”正是!阿罗汉尚且还有瞋恚的余习,何况我们还未断五上分结。我们说菩萨三果断了欲之后,仍然还有贪欲的余习在。比如说钱财、珠宝,每一个人都不嫌少,那么菩萨三果说贪欲断了,他还会有余习。比如说走过珠宝店,如果说有一颗祖母绿特别大、又漂亮。他看到了就会赞叹:“好漂亮!真稀有!”这就是余习。比 三摩地

2018-07-21

但因众生只见表相,而且崇古贱今,而后代再来的地上菩萨,在舍寿之前也不会明白称说自己的证境,所以只好以古时阿罗汉的解脱道的论着,作为教材来宣讲,容易取信于末法时代崇拜表相、依文解义的佛。后代的地上菩萨即使说出了他的证境,众生也不一定会相信,所以只好借用古时阿罗汉的著作,来宣讲二乘解脱的智慧,取信于众生,方便度入佛法中。所以不可主张‘上地菩萨不可 三摩地

2018-07-21

阿罗汉如果直接翻译就叫作应供,又称为杀贼,或称为无生,一般民间有时也会把阿罗汉简称为罗汉。如果以声闻的修行果位来讲,是从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当他证得四果,也就是在声闻人的最高果位时,他就是阿罗汉阿罗汉是依照佛所教导的四圣谛、八正道,他在蕴、处、界里面去作观行;他去观一切法苦、空、无我、无常,渐渐地、慢慢地去断尽三界贪爱;从断我见断掉我见烦恼, 三摩地

2018-07-21

有许多人认为,修证解脱道就是修证佛法,而事实上,佛法是成佛之法,不是唯能令人成阿罗汉之法;单修阿含解脱道之实证,只能使人成阿罗汉,并不能使人成佛;所以佛陀入灭后,没有一位证得解脱道极果的大阿罗汉敢绍继佛位而自称成佛。解脱道是佛世尊为了接引畏惧生死轮回,而急切想要解脱分段生死轮回的二乘人,而从佛法中,把较易成就之出离三界生死的方法抽出来先行宣讲,先让 三摩地

2018-07-21

那时再来学禅,已经知道前六识是所生法,而意根(第七识末那识)当阿罗汉舍报的时候,还是可以灭掉,也是应该要灭掉的;那么,十八界全部灭尽以后,唯一剩下的当然就只是最究竟的第八识如来藏罗!这时候您就会知道及确定自己是想要进入佛法的内门中修行,而不是想要进入声闻法的内门中修行。那时您会这样子想:我想要开悟实相般若时所证的标的,当然就是如来藏了,也就是第八识 三摩地

2018-07-21

以一切法空处,无有建立;何以法空,而不谓之为「断灭」?由「涅盘不空」,说有「本际」;所以如何说佛陀有诸戏论,以「不空」而谓之非灭,非是边见所知的断灭耶?小乘初果人尚且不因为如是见解而取虚妄,何况佛地取断灭为理而作涅盘戏论?以大慈世尊无有戏论故,所言真实,不二语故,所以小乘法明说真实法义,如何可以谓无?以此「本际」不空,以小乘法惟知道有「空」,所以于 三摩地

2018-07-21

识食若能灭除,即成为心善解脱的无学圣人——阿罗汉;但是心善解脱的要件,却是要先认知五阴之上另有一个常住的真实法本识,是永远不会坏灭的;再来现观六识自我都是二法为缘而生的,所以绝对是虚妄性的;而见闻知觉性都是六识心运作时的自性,不离六入,所以更必须灭除六识心的觉知性,否则就不是心善解脱的圣者。 (原标题:八正道其实就是苦灭道圣谛) 三摩地

2018-07-21

大乘菩萨具有很大的慈悲心,菩萨不仅发心自己成佛,还要尽未来际度化众生解脱生死,成阿罗汉、辟支佛、佛,这就是大乘佛法所说的自利利他、自觉觉他。大乘学人发菩提心远较二乘发出离心殊胜,《称赞大乘功德经》载,佛言菩萨哀愍一切有情于生死中轮转无救,初发无上菩提心时,一切天、人、阿素洛等皆应供养,已能映夺一切声闻、独觉极果。二、见道不同解脱道与佛菩提道的修证, 三摩地

2018-07-21

在这三贤位的阶段当中,菩萨在解脱道方面要继续薄贪瞋痴,成为二果解脱;断五下分结,成为三果解脱;乃至消除性障如阿罗汉,断除烦恼障的现行,已有能力舍报后入无余涅盘,成为四果解脱。但是却由于救度众生与成就佛道大愿的缘故,留惑润生,保留一分思惑不断,不入无余涅盘而继续受生。这时候菩萨已永伏性障,并且成就一分道种智,就是八识心王一一亲证后,领受佛陀在《楞伽经 三摩地

2018-07-21

闻受声闻解脱道而见道,以及其后之修道断除思惑,不复有阿赖耶性(不再有集藏分段生死种之集藏性),成阿罗汉,其第八识改名为第九识——异熟识,亦名庵摩罗识,其实仍是第八识,唯改其名,不改其体。后闻佛说大菩提道,乃又回心大乘、进修佛菩提道,经由明心之七住位证般若总相智,进修《般若经》所说之般若别相智,复又不起自满之心,进修诸地所学之一切种智而起无生 三摩地

2018-07-21

在以前,有一位阿罗汉他有神通,其座下有一小沙弥,一日,两人一起入城游玩观赏,阿罗汉并叫小沙弥背负衣钵在后面跟着。在路上,这位小沙弥思惟着:应该行何种道,才能免除世间种种的苦呢?佛常赞叹菩萨道很殊胜,我今天应该发菩提心学菩萨行。这时,阿罗汉知道小沙弥心之所念,便告诉小沙弥:将衣钵拿过来,你走在前面。不久,小沙弥又思惟:菩萨要经过三大无量数劫辛勤劳苦, 三摩地

2018-07-21

佛陀一再开示诸比丘,要他们不断修习四圣谛,如果能真正理解四圣谛,实践八正道,经由四圣谛和八正道,就可建立阿罗汉的解脱知见和一切胜行,因此而证得圣果。关于四圣谛的义理,且引《中阿含经》卷七《象迹喻经》而说:尔时尊者舍梨子告诸比丘:诸贤!若有无量善法,彼一切法皆四圣谛所摄,来入四圣谛中,谓四圣谛于一切法最为第一;所以者何?摄受一切众善法故。诸贤!犹如诸 三摩地

2018-07-21

五逆就是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等五逆重罪,做了这五逆重罪,无间地狱有份啦。杀父杀母要判刑。一般人认为我被判了无期徒刑或三十年有期徒刑。服完刑期出来了,就没事了。不是这样的,那是人间的果报;接下来还有另外一种世间的果报,叫做“性罪”。国法治罪以后还有性罪要受报。杀父杀母要下地狱,这种人要求生西方净土是没希望了。但是释迦世尊 三摩地

2018-07-20

”他真的照做并且杀了九百九十九人,幸好遇到世尊得度,悟后并说“我从本以来,实在没有杀过人”,而成了阿罗汉,否则下地狱一定有他的份。所以奉侍师长也要有智慧。三、慈心不杀:大家知道华西街有当众杀蛇的,广东省以前有人生吃猴脑,这些事情实在太残忍了。学佛人应当尽量不要杀害众生。但也要有智慧,譬如桌面上有蚂蚁,因认为不能杀生,所以就不敢去擦洗 三摩地

2018-07-20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