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然后,将来人间会不会再有阿罗汉呢?会!由谁来使人间继续有阿罗汉呢?由菩萨来教导声闻种性的人,去次第亲证阿罗汉果;所以二乘解脱道的法义若是想要弘传不断,归结到最后,仍然是要靠菩萨来护持及弘传,这也是眼前可见的事实。讲到这里,接着当然得要讲解声闻解脱道的内容了。 (原标题:人生当以探讨究竟的(义学)为满足) | 三摩地 2018-07-22 |
|
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有属于善业净业的因缘果报存在,譬如二乘菩提解脱道的修证,不管是初果、二果、三果乃至阿罗汉果的取证,都需要有修梵行之因,加上修梵行之缘,才能产生分证解脱的果报;而大乘佛菩道的修证更是因缘果报的具体实现。菩萨在修道的过程中,非但见道必须有福徳为助,乃至见道后修学相见道位观行所得之智慧,也必须具备福徳作为进修之资粮,如是次第进修,莫不如 | 三摩地 2018-07-22 |
|
后来佛陀终究是答应了,波阇波提因此而可以出家,从此开创了佛门之中的比丘尼僧团,而且她本人也很快的成就了阿罗汉果;这就是佛陀对于姨母报恩的方式。至于佛陀对自己的父亲净饭王,也是如此。净饭王晚年的时候,快要舍报之前身体很虚弱,全身就好像被人拆散一样的痛苦,他躺在床上喘气,各种医治都无效,于是净饭王的弟弟和大臣们就问:大王啊!您这一生并没有造作恶业,为什 | 三摩地 2018-07-22 |
|
后来佛陀终究是答应了,波阇波提因此而可以出家,从此开创了佛门之中的比丘尼僧团,而且她本人也很快的成就了阿罗汉果;这就是佛陀对于姨母报恩的方式。至于佛陀对自己的父亲净饭王,也是如此。净饭王晚年的时候,快要舍报之前身体很虚弱,全身就好像被人拆散一样的痛苦,他躺在床上喘气,各种医治都无效,于是净饭王的弟弟和大臣们就问:大王啊!您这一生并没有造作恶业,为什 | 三摩地 2018-07-22 |
|
后来,大迦叶先值遇佛陀,就把跋陀罗也找来归依佛陀修行,不久二人都证得阿罗汉果。所以我们修学佛菩提、行菩萨道的佛,如果有因缘不受父母亲友的羁绊,可以如愿单身修行学佛,固然值得随喜赞叹!要是没有这种因缘,还是应该以更积极正面的态度来看待婚姻;如同《华严经》中圣教:菩萨摩诃萨在家宅中与妻子俱,未曾暂舍菩提之心,正念思惟萨婆若境,自度度彼,令得究竟;以善方 | 三摩地 2018-07-22 |
|
这位比丘听闻了世尊所开示的这个偈语之后,忽然间心开意解,他就断除了对世间五欲贪求的心念,而专注地用功修行,因此在不久之后就证得了阿罗汉果。其实不仅仅是二乘解脱道,要收摄六根,防意如城。,大乘佛菩提道的修行,也同样是要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譬如《大宝积经》中,有说:【是菩萨能摄护身口意业及六情根,常起善业。】(《大宝积经》卷九十四)。只是菩萨的智能较 | 三摩地 2018-07-22 |
|
这位比丘听闻了世尊所开示的这个偈语之后,忽然间心开意解,他就断除了对世间五欲贪求的心念,而专注地用功修行,因此在不久之后就证得了阿罗汉果。其实不仅仅是二乘解脱道,要收摄六根,防意如城。大乘佛菩提道的修行,也同样是要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譬如《大宝积经》中,有说:【是菩萨能摄护身口意业及六情根,常起善业。】(《大宝积经》卷九十四)只是菩萨的智能较为深 | 三摩地 2018-07-22 |
|
后来,大迦叶先值遇佛陀,就把跋陀罗也找来归依佛陀修行,不久二人都证得阿罗汉果。所以我们修学佛菩提行菩萨道的佛,如果有因缘不受父母亲友的羁绊,可以如愿单身修行学佛,固然值得随喜赞叹!要是没有这种因缘,还是应该以更积极正面的态度来看待婚姻;如同《华严经》中圣教:菩萨摩诃萨在家宅中与妻子俱,未曾暂舍菩提之心,正念思惟萨婆若境,自度度彼,令得究竟;以善方便 | 三摩地 2018-07-22 |
|
当阿难尊者托钵向摩登伽女索取一钵井水时,摩登伽女因自己出生自四种姓中最下阶级的首陀罗,身份卑贱不敢直接将水递给出生王族的阿难,然而阿难尊者说他已是出家沙门在他心里人人平等已没有贵贱之分,见阿难尊者不因出身尊贵而高慢,因而摩登伽女受其平等心所感动,又见其外表长得风度翩翩、仪表庄严、相貌堂堂的样子,就情不自禁的爱上阿难尊者,…因而得了相思病,苦不 | 三摩地 2018-07-22 |
|
在修行期间,由于她能积福培德,很快证得阿罗汉果。纵使你美若天仙,也难逃生老病死,人老珠黄,最后要变为一具枯骨。更何况,自古就有红颜薄命的谶语!在生老病死面前,美者与丑者是平等的。与其疯狂地追求转瞬即逝的美貌,不如潜心修行,早早脱离生死轮回之苦海。以前有一位很有名的大画家,备受大家的赞叹,他觉得受到如此的肯定,自己要更上层楼,就想创作一幅尊贵的佛陀画 | 三摩地 2018-07-22 |
|
若人具有欲界诸业,得阿那含果,能转后业现在受之;阿罗汉果亦复如是•善男子!智者若能修身、修戒、修心、修慧,是人能坏极重之业,如阿伽陀咒及除毒宝,破坏恶毒:若作小罪,初方便轻,后成已重,是人不修身戒心慧,令轻作重。众生若作一种二种乃至种种,有作不具足;有作具足|先念后作,名作具足:先不生念,直造作者,名作不具足。复有作已,不具足者:谓作业已,果报 | 三摩地 2018-07-22 |
|
若人具有欲界诸业,得阿那含果,能转后业现在受之;阿罗汉果亦复如是。善男子!智者若能修身、修戒、修心、修慧,是人能坏极重之业,如阿伽陀咒及除毒宝,破坏恶毒;若作小罪,初方便轻,后成已重,是人不修身戒心慧,令轻作重。众生若作一种二种乃至种种,有作不具足,有作具足----先念后作,名作具足;先不生念,直造作者,名作不具足。复有作已,不具足者;谓作业已,果报不 | 三摩地 2018-07-22 |
|
就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佛,佛问清楚原由之后,佛陀佛也运起了神通,观察这个人超过八万大劫以前的因缘,发现他有得道的因缘,因此度他入僧团,后来也证阿罗汉果。从上面可知,众生所造的业,经过很久时间,譬如超过八万大劫那么久,最后还是要受报的。正由于这个人超过八万大劫以前造了善业,在佛世因缘成熟了,得以在佛陀座下出家,乃至证得阿罗汉果。这不是证实了真的有因果可言 | 三摩地 2018-07-22 |
|
这孩子长大后就辞别了父母,跟随著佛陀出家精勤修行,终于证得了阿罗汉果。阿难尊者请示佛说:这位比丘过去世作了什么样的功德,今生能够出生在豪贵家里,出生没多久就能讲话,又能随佛出家学道证果,获得神通自在?佛告诉阿难尊者说:这位比丘过去世是波罗奈人,本来是富有人家的儿子。父亲过世后,由于不懂得经营家业,导致家道中落,渐渐地成为贫穷人;虽然他也值遇佛陀出世 | 三摩地 2018-07-22 |
|
更何况重要的是,声闻法是要取灭的,证得阿罗汉果后,他如果不灭除蕴处界,就不是证无余涅槃,不但蕴处界要灭掉,所证的解脱智十智也全部要灭掉,才能够入涅槃。因为如果这十智不肯灭,他就必须保持著意识心和意根,才能使声闻解脱的十智继续存在。当他必须保持著意识心与意根,就必须重新再入胎,那他的生死流转可就永远要持续下去。所以阿罗汉若是要行涅槃行,到临命终的时候 | 三摩地 2018-07-22 |
|
这就是因与果之间的关系,如果你能借着断我见的缘故,进而深入观行思惟,以断我见后的见地去做更深入的思惟作为生因,未来就可以更深入的断除微细的俱生我见而使自己更深入的了知自我的种种细相也都虚妄,这个更深入的详细观察就是了因;由于这个了因,我执就会断除,成就了断我执的果,成为阿罗汉;所以断我见以后的更深入观行而生起的智慧就是了因,由这个了因来成就你断我执 | 三摩地 2018-07-22 |
|
佛在这个时候为这另外的两个迦叶授这个出家戒,所以说佛呼善来比丘,在这个时候他们当下成为沙门,得阿罗汉果。这个事火外道其实他们在伏除性障上面已经有初步的成就了,所以在佛陀呼善来比丘的时候,就能够即身得阿罗汉果。所以在这边这个《阿含经》里面说:优楼频螺迦叶以偈答曰:‘我先事火时,贪嗜于美味;及以五欲色,此皆是垢秽,以是故弃舍,事火祠火法。’也 | 三摩地 2018-07-22 |
|
若观白骨乃至证得阿罗汉果。是名声闻戒。若有受持声闻戒者。当知是人不见佛性及以如来。若有受持菩萨戒者。当知是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能见佛性如来涅盘。菩萨戒以心为戒,非如声闻戒以身为戒;菩萨戒的意旨在于摄心,声闻戒则主要在于戒止身口之恶业,即使心动了,只要身口不做,就不算犯戒。而菩萨戒祇要有犯戒之念即为犯戒,所以要受持以前,须先将戒条了解清楚。一旦持 | 三摩地 2018-07-22 |
|
若依成佛之道来说,其实菩萨戒才是正统的解脱戒;因为声闻戒只能使人获得声闻极果的阿罗汉果,不能使人成佛;但菩萨戒可以使人成佛,而佛教以成佛之道为中心,不是以声闻之道为中心,所以菩萨戒才是正统的解脱戒;所以应该说菩萨戒才是正统的解脱戒,声闻法是世尊方便施设接引声闻人的方便法,因此而设的出家戒当然应该说为别解脱戒,菩萨戒才是正统的解脱戒。假使声闻道是佛法 | 三摩地 2018-07-22 |
|
可是问题并不是这样的,因为从解脱道来讲,你得要断我见、断我所的执着,然而借着布施作为断我所执及断我见的基础,并不是有一个的定数就可以让你证得初果的,也不是由一个的定数而让你证得阿罗汉果的,所以证果与布施虽有极大关联,但不可以说它有定数。有人虽于无量世中,以无量财施无量人,亦不能得解脱分法;有人于一时中,以一把面施一乞儿,能得‘如’见解脱分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