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像《增壹阿含经》卷十一有一段这样子记载:【世尊告诸比丘:教二人作善,不可得报恩。云何为二?所谓父、母也。若复,比丘!有人以父着左肩上,以母着右肩上,至千万岁,衣被、饭食、床蓐卧具、病瘦医药;即于肩上放于屎溺,犹不能得报恩。比丘当知:父母恩重,抱之、育之,随时将护,不失时节,得见日月。以此方便,知此恩难报。是故,诸比丘!当供养父母,常当孝顺,不失时节 | 三摩地 2018-07-22 |
|
在《长阿含经》里面就有一段,描述以前佛陀过去世祂的本生的情形。经典里面说:【王告女曰:汝向所言象、马、宝车(chē)、金轮、宫观、名服、肴膳,斯皆无常,不可久保;而劝我留,岂是顺耶?女白(bó)王言:不审慈顺,当以何言?王告女曰:汝若能言:象、马、宝车、金轮、宫观、名服、肴膳,斯皆无常,不可久保,愿不恋著(zhuó)以劳神思。所以然者,王命未几(w& | 三摩地 2018-07-22 |
|
《杂阿含经》卷四十七说: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恭敬住,常当系心,常当畏慎,随他自在诸修梵行上、中、下座;所以者何?若有比丘不恭敬住,不系心,不畏慎,不随他自在诸修梵行上、中、下座,而欲令威仪足者,无有是处!不备威仪,欲令学法满者,无有是处!学法不满,欲令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具足者,无有是处!解脱知见不满足,欲令得无余涅槃者,无有是 | 三摩地 2018-07-22 |
|
第二则故事,出自于《增壹阿含经》,大意如下:当时有一位国王名为「清净音响」,统领阎浮地,但无有子息。有天音响王作如是念:「我今日统领国界,以法治化,没有枉理,但我今日亦无继嗣,假使我过世后,门族将断灭」。这时忉利天有一天子名须菩提,五衰现前,即将命终。释提桓因告诉须菩提:「你前往阎浮地告诉音响王:「阎浮地没有一位有德之人可当你的小孩,今日因五衰现前 | 三摩地 2018-07-22 |
|
世尊在《长阿含经》卷11中,教导为人父母者应作五件事:父母复以五事敬亲其子。云何为五?一者制子不听为恶,二者指授示其善处,三者慈爱入骨彻髓,四者为子求善婚娶,五者随时供给所须。这一段意思是说:为人父母者,有责任好好地教育孩子,教导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念:何者是善,何者是恶,如何断恶修善,让孩子深心中有所依止。孩子也许有种种先天上之差异,但是为人父母者应该 | 三摩地 2018-07-22 |
|
佛法不仅是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而已,佛陀在《阿含经》中教导众生的次法是从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开始的。世间人行善布施、造桥铺路、救济贫病、少欲知足……等内容,也都是次法所摄的内涵之一。闻法的人对佛陀演说的这些次法若能听受,信而不疑,才会继续为他传授解脱道的断我见、断我所执、断我执而出三界的法。但真实的佛法并 | 三摩地 2018-07-22 |
|
末学在这里分享一段佛经《别译杂阿含经》卷第十一佛告富那:「.....何以故?从本已来,一切皆为我慢所害,众生烦恼,皆因我慢,而得生长。喜乐我慢,不知我慢,以不知故,譬如循环不知端绪,亦如乱织莫知其首,亦如麻缊,亦如军众,被破坏时,扰攘乱走,众生于何扰乱不定,此世他世,流驰不止,生死流转,不能得出。」平实导师《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三辑也提到:「我慢,又称为 | 三摩地 2018-07-22 |
|
我们现见《阿含经》中的记载、大乘经典中的记载,许多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他们一样实证禅定,一样发起神通,发起四无量心。2.从出世间法的实证来说,佛教是平等而没有男女差别的。我们先从禅定的实证来说,一般众生要成就出世间法的实证,只要能够如法如理的教导实践,同样未来实证佛法中的出世间法内容一样也是平等;并不会因为有男女的差别相,而有不平等的情形发 | 三摩地 2018-07-22 |
|
所以在《阿含经》里面佛陀有说所谓的自通之法。这个自通之法有点类似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看看在经典中它是怎么说的。《杂阿含经》卷37:尔时,世尊告婆罗门长者:我当为说自通之法。谛听!善思!何等自通之法?谓圣作如是学,我作是念:若有欲杀我者,我不喜;我若所不喜,他亦如是。云何杀彼?作是觉已,受不杀生,不乐杀生。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事实上都有一种自 | 三摩地 2018-07-22 |
|
世尊在《杂阿含经》中开示: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食资益众生,令得住世摄受长养。何等为四?一者抟食,二者触食,三意思食,四者识食。而众生恋爱的感觉不离触食、思食、识食。简单讲,抟食就是通常所说的吃食物,以此来滋养身体,而后三种食,是滋养我们的心灵。眼睛看见美丽的面容,而心生愉悦。因为能看,不断的看,这个不断生起看的过程就是识食,而眼光接触美丽容颜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凡是要依戒相来持戒的人都是凡夫,见道以后不该依戒相来持,应该依善法总相来持戒,就是《阿含经》讲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以这个作为戒的总相来持:凡是恶的就远离,凡是善的就修行;我见、我执也是恶法,也该远离,这样心地就清净了;这样自净其意就是诸佛的教诲。如果智慧不够,当然就要依照戒相来持戒,那就要教导他忆念生前所造的一 | 三摩地 2018-07-22 |
|
第一课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大藏经-阿含经上-第80卷)隋洋川郡守瞿昙法智译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佛告忉提耶子首迦长者言。首迦长者。我当为汝说善恶业报差别法门。汝当谛听。善思念之。是时首迦即白佛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1)佛告首迦。一切众生。系属于业。依止于业。随自业转。以是因缘。有上中下差别不同。或有业能令众生得短命报。或有 | 三摩地 2018-07-22 |
|
凡是要依戒相来持戒的人都是凡夫,见道以后不该依戒相来持,应该依善法总相来持戒,就是《阿含经》讲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以这个作为戒的总相来持:凡是恶的就远离,凡是善的就修行;我见、我执也是恶法,也该远离,这样心地就清净了;这样自净其意就是诸佛的教诲。如果智慧不够,当然就要依照戒相来持戒,那就要教导他忆念生前所造的一切善事,所以说 | 三摩地 2018-07-22 |
|
《增一阿含经》卷39这样说:世界上有两种人是可以像屈伸臂顷般的速度,快速地生天上,是哪两种人呢?一种是不造根本罪业,就是诽谤贤圣、三宝;第二种是已犯此罪业,而能如实、如理忏悔,改变其原本恶业、恶习。因为佛陀对我们善教导说:人在作极大的恶行,当能悔过就能将恶业转薄,必须日日不停止、不歇息的忏除罪业,使自己所造的业行从根本拔除。这种恶行业习,一点也不让其 | 三摩地 2018-07-22 |
|
我们来看一下《阿含经》中的记载:有一次舍利弗与目犍连两个人,去了无间地狱,地狱中的热度很高,火焰沸腾,不断地从油锅里面蒸散出来,笼罩了整个地狱,地狱的众生就在哀嚎哭叫。舍利弗和目犍连用神通向他们洒了清净的甘露,地狱众生的苦痛才能暂时得到片刻的休息。这时候他们看到一个罪人,粗大的身体伸出一条又长又大的舌头,上面有五百付的铁犁,正在舌头上面来回的耕耘割 | 三摩地 2018-07-22 |
|
我们来看看在《中阿含经》中,另一个佛陀所说的故事:有一个时候,佛在舍卫城只树给孤独园安住,有一天黑夜过了,在一清早,世尊就着衣、持钵,然后进入舍卫大城去托钵乞食。这一天,佛陀走向鹦鹉摩纳都提子的家,那一天刚好主人都提外出不在,都提家中养着一只大白狗,大家都很爱护这一只狗,对它就像对人一样的宠爱,以美味的食物、精致的床具来供养这一只狗。当时大白狗正在 | 三摩地 2018-07-22 |
|
另外在《长阿含经》卷20里面有开示:饿鬼寿七万岁,少出多减。因此从寿量来看,七次中阴身最多只有四十九天,显然其寿量与饿鬼道有极大的差异。这也可以证明中阴身与饿鬼道是不同的。因此从饮食与寿命来看,中有与饿鬼道是不同的,中有并不属于五趣中之任何一趣。譬如在《佛地经论》卷6中的开示:五趣因者:谓中有身以与五趣为方便故。趣是所趣,中有能趣故,非趣摄。就是说舍 | 三摩地 2018-07-22 |
|
如佛陀在《长阿含经》中所说的一样!3而有的人可能会怀疑到底有没有因果报应?那我们还可以观察一个现象,为什么每个人出生下来就不一样?甚至为什么同一对父母所生的兄弟姊妹们,他们在外表、气质、健康、身体状况,以及兴趣、资质、福德果报都不一样呢?乃至就算是双胞胎长得几乎一模一样,但许多想法或喜好以及彼此未来的发展际遇又都不同;由很多迹象可以证明确实有轮回, | 三摩地 2018-07-22 |
|
譬如《杂阿含经》卷12中说:有一个在家人叫作阿支罗迦叶,早上听闻佛说法之后,成为阿罗汉,就向佛告辞又回去牧牛;但是在牧牛时,为了要保护一只小牛,结果被一只公牛撞死。早上成为阿罗汉,下午就被牛撞死。佛吩咐舍利弗尊者要去供养那牧牛的阿罗汉。出家的阿罗汉奉佛之命,要去向在家身的阿罗汉作供养荼毘,这表示什么呢?那位牧牛的在家人已经证得沙门果,已经是声闻法里面 | 三摩地 2018-07-22 |
|
所以我们常常说,因缘果报不可思议,唯佛与佛乃能了知其实,佛在《杂阿含经》里面,也有关于这方面直接告诉我们,佛的说法是说:莫量人人,量人人者,自生损减;唯有如来能知人耳。--《杂阿含经》卷三十五。这句的典故,其实是一个平常不怎么深信佛教的人--不怎么深信佛的教诲的人,看到了一个人修习净法之后,平常严持戒法因此而能够生天;他也看到了另外一个人,平常好像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