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辨正5、《杂阿含经》卷九,【佛告比丘﹕「眼因缘色,眼识生﹔所以者何?若眼生,一切眼、色因缘故。耳声因缘、鼻香因缘、舌味因缘、意法因缘意识生,所以者何﹖诸所有意识,彼一切皆意法因缘生故。……」】此中佛已具说意识觉知心,包括离念灵知,皆是因于意根(第七识)及法尘相触之因缘而生﹔意识既是有生之法,则必有灭,故于眠熟、闷绝、死亡、入无心定、入灭 | 三摩地 2018-07-23 |
|
《阿含经》中就记录着:有一次,给孤独长者去礼拜佛陀,佛陀问:‘长者啊!你在家中一直在布施贫困的人吗?’给孤独长者回答:‘是!世尊!我一直在城中四处广行布施贫困,也在家中布施给贫苦、一切来求的人。世尊!我经常念想着,要布施给野兽、飞鸟、猪、狗等动物,不会起这个要给多少、那个要给多少、这个该给、那个不该给这样的心念。因为我一直有这样的念 | 三摩地 2018-07-23 |
|
世尊在《长阿含经》当中,有开示过十退法,也就是十不善业道,其中意行的部分有贪取、嫉妒、邪见等三种不善业;反过来说,不贪取、不嫉妒、不邪见则是十增法,十善业道中属于意行的三种善业。佛陀在《分别善恶报应经》当中也说:嫉妒会让众生得到出生为卑贱种性的恶报;而如果能够远离嫉妒,常常随喜称庆别人应得的名利的话,在未来世就会出生到豪贵家族,享受种种可爱的异熟果 | 三摩地 2018-07-23 |
|
说真的,只为一世的荣华,却换得多生多劫做牛做马来偿还,那是何等愚痴啊!又反过来说,积蓄钱财对一般人也是有利的,那就是正正当当去赚钱,去累积钱财而不贪著,然后用这些钱财广为布施,不论是救济贫穷,或者供养真正的出家人,而不是假名的出家人,诸如等等,于有生之年不断布施众生,利乐有情的结果,未来可以,乃至于未来可以作为实证三乘菩提的福德资粮,其果报是不可思 | 三摩地 2018-07-23 |
|
所以在《阿含经》写著,有一次佛陀到城中乞食,这时候有两个孩童正在玩沙子,他们遥远的看到佛陀过来,其中有一个孩子他就捧著沙,然后奉上供养佛陀;另外一个童子,就在旁边合掌,随喜赞叹。所以这时候,佛陀就授记这个孩子说,这个孩子以后,会当一个非常殊胜的、有福报的国王,来带领阎浮提的众生,他的名字就叫作阿育王,他会广布我的舍利,一日之中当造八万四千塔。这个阿 | 三摩地 2018-07-23 |
|
3)最近葛格我写文章比较「冷感」,都不知道要写什么?原因就是因为失去了一些热情,增加了一点声闻的味道!当然这个好处是有比较离开了一些!不过回过头来说,菩萨应该是热血沸腾的英雄好汉!菩萨是要能为众生抛头颅、洒热血,更何况对待身边的人!在道场中菩萨们彼此一直有不攀缘的政策,那不攀缘的政策好处是大家比较在法上用功,因为《阿含经》中都常提到比丘们只做两件事情 | 三摩地 2018-07-23 |
|
何谓二乘所断之异生性?《中阿含经》有云:【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世有欲人,贫穷为大苦耶?诸比丘白日:尔也!世尊!世尊复告诸比丘日:若有欲人,贫穷举贷他家财物。世中举贷他家财物,为大苦耶?诸比丘白日:尔也!世尊!世尊复告诸比丘日:若有欲人,举贷财物,不得时还,日日长息。世中长息,为大苦耶?诸比丘白日:尔也!誉尊!世 | 三摩地 2018-07-23 |
|
就像是《阿含经》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过去、现在、未来这个识是一样的。一样的是什么意思?一样的意思就是说:你再怎么修行,也不可能去产生一个永恒的这个意识心,你不要作这种想象,这种是不如理的。所以要说过去、现在、未来这个识祂体性是如一的,如什么一呢?就是无常。好!那我们再回来。所以说,佛说受要先观行,应当如是思。因为你想和行,有时候是被业力所推动,可是你 | 三摩地 2018-07-23 |
|
《杂阿含经》卷二十八第七八三经一时,佛住拘睒弥国瞿师罗园。尔时,尊者阿难亦在彼住。有异婆罗门来诣尊者阿难所,与尊者阿难共相问讯慰劳。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白尊者阿难:‘欲有所问,宁有闲暇为记说不?’阿难答言:‘随汝所问,知者当答。’婆罗门问:‘尊者阿难!何故于沙门瞿昙所出家修梵行?’阿难答言:‘婆罗门!为断故。&rs | 三摩地 2018-07-23 |
|
初转法轮《阿含经》所说之法善,虽然是尚未、未究竟完善;二转法轮般若系所说的经典,一样是中善;前善、中善虽然也在讲中道,可是没有具足的把一切种智说得比较清楚,一直要到三转法轮。前善、中善、后善之所以前善、中善、后善,因为吾道一以贯之,佛法里面的道、佛法里面的宗,就是只有这个真心这个一宗----涅槃如来藏心宗。所以三乘菩提各有它的涅槃要实证,而不管是五阴十 | 三摩地 2018-07-23 |
|
因此最钝根的初果人,虽然不会再往生三恶道,可是下一世生在欲界天中,如此人间天上往返七次之后,才能够证得四果入般涅槃;这就是佛在《长阿含经》中所说的得须陀洹道不堕余趣,极七往返必成道果的道理。说到这里可能有人觉得:初果人已经断结证果,也已经现证五阴法的无常、苦、空、非身、无我,怎么可能还会贪着欲界法呢?主要是因为过去多生以来,所累积的贪着习气尚未改变 | 三摩地 2018-07-23 |
|
在《阿含经》中,如果我们仔细去研究,会发现似乎每一位阿罗汉,都各有各的个性脾气;用现代的话来讲,是非常人性化的;这就是阿罗汉们,他们习气种子的现行各各不同的缘故。唯有佛是完美无瑕的,因为佛已经将无明当中所有的习气种子完全断尽,所以在佛世的时候,没有一位阿罗汉敢自称自己是佛!或者说自己与佛相近。当佛宣布下一尊佛乃是当来下生弥勒尊佛的时候,也不会有一个 | 三摩地 2018-07-23 |
|
因此最钝根的初果人,虽然不会再往生三恶道,可是下一世生在欲界天中,如此人间天上往返七次之后,才能够证得四果入般涅槃;这就是佛在《长阿含经》中所说的得须陀洹道不堕余趣,极七往返必成道果的道理。说到这里可能有人觉得:初果人已经断结证果,也已经现证五阴法的无常、苦、空、非身、无我,怎么可能还会贪着欲界法呢?主要是因为过去多生以来,所累积的贪着习气尚未改变 | 三摩地 2018-07-23 |
|
《杂阿含经》卷二十八第七八三经:一时,佛住拘睒弥国瞿师罗园。尔时,尊者阿难亦在彼住。有异婆罗门来诣尊者阿难所,与尊者阿难共相问讯慰劳。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白尊者阿难:‘欲有所问,宁有闲暇为记说不?’阿难答言:‘随汝所问,知者当答。’婆罗门问:‘尊者阿难!何故于沙门瞿昙所出家修梵行?’阿难答言:‘婆罗门!为断故。& | 三摩地 2018-07-23 |
|
《中阿含经》卷三八:【须闲提!有四种法,未净圣慧眼而得清净,云何为四?亲近善知识、恭敬承事;闻善法;善思惟;趣向法、次法。须闲提!汝当如是学。】依此开示,吾等得知虽未发起清净圣慧眼,却可因四种法得以清净,亦即需要亲近善知识,并且恭敬承事其所交办该做的事务;还需要多闻熏习善法;多闻熏习之后还需要善于正确的思惟;在如理作意的思惟以后,再加上努力实践履行 | 三摩地 2018-07-23 |
|
兹举出世尊在《杂阿含经》卷27提到长养睡眠盖的原因有五,如所示:【何等为睡眠盖食?有五法。何等为五?微弱、不乐、欠呿、多食、懈怠。于彼不正思惟,未起睡眠盖令起,已起睡眠盖能令增广,是名睡眠盖食。】(CBETA,T02,no.99,p.192,b4-7)同卷世尊又开示如何让这个睡眠盖不长养呢?也就是对于睡眠盖长养的原因能够明照思惟其过患,如经说:【何等为睡眠盖不食?彼明照思惟,未 | 三摩地 2018-07-23 |
|
能这样如法修行的话,才是佛陀来世间传授佛法的本意啊!《杂阿含经》卷一:【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今欲知如来所说法师义耶?佛告比丘:若于色,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若于受、想、行、识,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是名如来所说法师。】(原标题:伏烦恼与断烦恼) | 三摩地 2018-07-23 |
|
说到这里,我们就先来看看到底什么是佛说的八关斋戒呢?《增壹阿含经》卷38:【世尊告曰:彼云何名为八关斋法?一者不杀生,二者不与不取,三者不淫,四者不妄语,五者不饮酒,六者不过时食,七者不处高广之床,八者远离作倡伎乐、香华涂身。是谓,比丘!名为贤圣八关斋法。】佛在经中为我们开示:八关斋戒的内容就是受持了以下这八个法。第一个就是不杀生、第二个是不偷盗、第 | 三摩地 2018-07-22 |
|
佛在《阿含经》的时候就已经说有常住法,既然是有常住法,当然常住要有自己存在的一个体性。如果祂自己本身都不存在一个体性,祂怎么可能会永恒的常住呢。所以,这些众生是不是对于佛所说的离言自性不能够正确了解,而发展出这真言咒呢?而发展出真言教呢?而发展出密教呢?可以看到婆罗门教有说,这些字母可以出生种种,所以以字母这个字作为音声来作为法界真实。可是佛陀在真 | 三摩地 2018-07-22 |
|
另外是阿罗汉可以进入无余涅槃,可是他却没有一个进入者;因为他已经灭掉一切所有认为是阿罗汉的法,已经没有一个身心之法可以称为阿罗汉,你如何说这个无余涅槃不是佛施设的呢?而且在《阿含经》里也提到有三乘法,提到过去许多尊佛都是如此而成就,所以就是有菩萨法;怎么能说没有菩萨法来否认大乘法有常住之理呢?如果说断见能够成立,那世间的一切,就应该有很多变异相。如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