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就是说你到了极乐世界以后,因为你在往生前,你有多闻熏习大乘第一义的知见,你有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有阅读经典,透过多闻熏习来建立第一义谛的知见,你到了极乐世界以后,你就相应了这个种子;透过佛的加持,见佛以后,你因为这样在宿习的种子就会现行,所以说这个部分的多闻熏习是非常重要,也是上品中生一个重要的条件。而且这里是说纯说第一义谛的正理,也就是说,他所在 | admin 2020-07-06 |
|
![]() |
当然,我们还没有开悟之前,这些阅读经典乃至于听受经教也是必要的;因为这个属于相似般若,相似经教的、相似佛法的、相似般若的这个部分还是需要的;但是不能因为这样子就依文解义,说这个就是已经完全通达佛法了,所以言虽辩而非要。也就是说,如果真的要懂宗教的话,你必须要宗通,也要说通,说通也要宗通,这个才是真正懂得宗教的义理。所以这个就是佛法里面所说的宗教的真 | admin 2020-02-20 |
![]() |
当你阅读经典的时候,阅读佛经的时候,你要怎么样让自己能够受到佛在经中的这些言说文字的摄受,而不会有所偏差呢?第一点,佛经的前后文你一定要连贯,你千万不要以自己的偏好,来断章取义或者断句取义,这个部分可以说是很多人的通病。也就是说,其实佛在讲说佛法的时候,佛弟子记录下来整个经文内容。为什么又称为契经呢?称为契经的意思是说,从前提这样说明,到中间、到后 | admin 2020-02-18 |
![]() |
”其实奘师自小便智慧过人,阅读经典,只经一遍,无不尽晓。再加上奘师有过目不忘的能力,虽然有些人学了很久,甚或上了年纪,依然赶不上他。奘师对学问之道,善于将深奥的理论,伏藏的玄妙,阐发出来,这点尤其是别人所比不上的。离开相州以后,奘师继续北上,来到赵州(今河北省赵县)拜谒道深法师,跟他学俱舍论,整整花了十个月的时间,才拜谢而去。二十三岁的时候, | admin 2019-04-29 |
![]() |
阅读是自己阅读经典或善知识之著作。课诵是直接以经典一直唱诵,作每日之固定功课。在闻法时,应用心记录忆念,然后在静中思惟、在四威仪一切境界现前时思惟。诵经阅读,如未思惟,虽然多闻,只是知识而已,无法运用它。闻时记忆,闻后思惟,可因解知经典意旨而产生信仰,坚定信心,即正信前之仰信和解信。(原标题:如何种福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寻找善知识之前,一定先要多闻熏习,多阅读经典、论典,才能生起少分的简择力。除此以外,也会由于过去多生所修集的福慧因缘不同,而得到不同层次之善知识。所以亲遇善知识之前,多闻熏习与修集福德,也是极重要的事项。禅者若想得遇真善知识,当常发菩萨清净大愿。因为菩萨以大悲善巧方便,在各种不同世间里,要度化各种不同菩萨种性的众生,所以示现种种形相;有时也示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而经典一直看以后,又不用自己的不正见来思惟,用正知正见来思惟,开始归纳排除「这些」「哪些」不是真心,如果因缘凑巧,又知道有些真悟的人的为人作略的故事,虽然其中好像很奇怪,但是因为学人的善根成熟,所以心中相信,这其中禅师的作略,这些举止虽然特别,但是一定有慈悲为了「开示真心」,来引导故事中的弟子,因此心中充满恭敬,也同时充满疑惑,天天偶尔也会想一想, | admin 2018-07-21 |
![]() |
所以只有不愿意阅读经典的人,自以为开悟,就是断尽烦恼。阿罗汉断尽烦恼,怎么不开悟呢?为何还要佛陀拈花,好不容易大迦叶才破颜微笑呢?其它的阿罗汉都在想什么呢?为何阿难要等到大迦叶教他,去把外面竿子倒过来,这样才悟道呢?以前去劝一位师兄修学这个殊胜大乘佛法的时候,虽然因缘不错,是遇着了,但还是满腹邪见,以为开悟就是会有神通,会了生死,这哪里是如此呢!开 | 三摩地 2018-07-21 |
![]() |
224,a15-b4)菩萨因地为了成就布施,虽受重苦,挖去双目,乃至被刀剥其皮,发愿不死,安忍如是众痛而不舍命,以成就众生,如是布施之行,皆可为了无上菩提道而行如是难忍的布施,而因地便可以忍受剧痛而无有怨言,今日我们阅读经典,看看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因地是这么样,我们又是怎么样,自己说愿意行菩萨道,可是要去度人:也没有兴趣,要去赠送正法书籍:说没有时间,要捐点财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开悟的方式有多种,譬如阅读经典或善知识的开示也可以悟入,称之为藉教悟宗。诸种悟入的方法,以禅宗参禅的方式最为迅捷。学人欲参禅开悟,需先行建立禅法的知见。 一、参禅的先决条件学人在参禅以前,需要具备一些条件,才容易悟入。(一)要有信心,自信参禅能开悟很多人不相信末法时期有人开悟,这也是一种慢心——卑慢。慢心的消除至为重要,龙树菩萨云:汝 | 三摩地 2018-07-21 |
![]() |
42,b8-c10)然而曾未发心者,必对如来之诚实语,无可信受!佛陀老早就成佛了,就无远时劫就已经成佛了,即使是经典上面说的燃灯佛予祂授记,都是度众方便示现,这一切都不是凡夫自己不阅读经典而可以想象的!而世尊更示现于十方星球世界,更不是曹兄如是之者,以自己感觉如何如何,这中间取有兴衰事而能够知道的!《妙法莲华经》卷5:「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隐天人常充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有人觉得广泛阅读经典、能言善道,并著作一大堆谈论佛法的书籍,以此为贵,所以不肯学无相念佛的法门,这也是因慢心而生障碍。还有些人是疑心的障碍:怀疑究竟有没有无相念佛这个法门。因为念佛通常要有名字、形像,没有名号形像如何念佛呢?甚至怀疑这个法门可能不是佛法。那是因为功夫不够的时候不能真正的体会净土三经、五经(尤其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讲念佛真正的意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并于日常生活中及修学佛法、阅读经典、及解脱境界,得到许多功德受用。此即禅净双修,由念佛而入理。此德受用,说之不尽,已非本书所欲叙述之范围。仅此略示,欲冀行者欣求之心尔。此时便知道信禅师为何说道:“常忆念佛,攀缘不起,则眠然无相、平等不二。入此位中,忆佛心谢、更不须徵,即看此等心,既是如来真实法性之身,亦名,亦名佛性,亦名诸法实性实际,亦名净土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就是说你到了极乐世界以后,因为你在往生前,你有多闻熏习大乘第一义的知见,你有亲近善知识听闻,有阅读经典,透过多闻熏习来建立第一义谛的知见,你到了极乐世界以后,你就相应了这个种子;透过佛的加持,见佛以后,你因为这样在宿习的种子就会现行,所以说这个部分的多闻熏习是非常重要,也是上品中生一个重要的条件。而且这里是说纯说第一义谛的正理,也就是说,他所在的极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如何知道那尊佛与自己最相应呢?谢谢!!求菩提菩萨答:trest大德阿弥陀佛,在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有提及诸佛菩萨的本愿事迹选择其中您认为最受感动鼓舞的一尊佛或菩萨来当作忆念的对象当作无相念佛法门的工具不随意改变。平常以阿弥陀佛系心,那你就忆念阿弥陀佛,这样转成忆佛念佛最为方便,可以从原来系心的基础上,继续前进.其实系心应该就是忆佛念佛。某菩萨问:这段时间末学在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末学当然感谢,可是我一向只阅读经典,对一般现代行者的著作鲜少兴趣,也因为心理不平衡,刘师兄向我说明及提示的一些话,尚未说完,都被我打断了,不是她说,反而变成我在说,其实我所说的都是来自佛经的见解。后来,上洗手间时,心想:“我怎么这么没风度,师兄毕竟已在见性的情境中,她慈悲想帮忙,怎么没让她说清楚,反而叽叽喳喳,自以为是的打断他的话语。”颇 | 三摩地 2018-07-20 |
![]() |
那时密宗方兴,于报纸刊登弘法讯息,每次都很欢喜去接受灌顶传法;回来持咒,又一直阅读经典,看到佛法令人自在解脱的殊胜利益,即由此萌生出家之念,乃毅然决然、不顾一切地出家。学密宗由于语言不通,一直迟滞不前;又从显宗去找安心处。但教界众说纷纭,自己程度不够,无法辨别,无所适从,感觉障碍重重,无法突破;走走停停,当初出家发心之万丈雄心几被消磨殆尽。后来,正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禅」是一念相应这法界实相,这从来不变易的心体,这不是中静虑的心,不是我们了别六尘的心,不是我们这对应六尘的心,不是会生起念头的心,不是我们各种心行的心!可以说,这实相心完全与我们的心南辕北辙,祂从来不是我们这个意识心,祂也不是会和宇宙万法合而为一的心,祂也不是会反观自身而生起祂是宇宙本源的念头的心,祂也从来不会和我们的心合而为一,祂从来就是昂然独 | 三摩地 2018-07-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