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金刚经》云一切法皆是佛法,这是从理体上来讲的,也就是站在第八识的角度来看,蕴处界等一切法皆因第八识而有,从属于第八识,且第八识和蕴处界诸法非一非异,故名一切法皆是佛法。《大方广宝箧经》卷上载:须菩提言:文殊师利,以何缘故一切诸法皆是佛法?文殊答言:如佛智所觉。(须菩提)又问:云何如佛智所觉?文殊答言:如汝初始,后亦如是,不离‘如’故,是 三摩地

2018-07-21

当五祖为慧能开示《金刚经》当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慧能就在这一句话下大悟彻底,说了一首偈:“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从《六祖坛经》开示得知,六祖是在五祖弘忍为慧能明说真心体性,于言下一念而开悟的,也就是一念相应慧而顿悟本心;所以六祖 admin

2018-07-21

般若分为总相智、别相智、种智;总相智及别相智即是大小品《般若经》及《金刚经、心经》所说之般若也,种智即是第三转法轮所说之八识心王一切法,即是唯识学也。首先我们来介绍解脱道的修行。什么是解脱道的修行呢?解脱道的意思就是断除我见和我执,也就是在声闻法中初果到四果所断的烦恼。断除了这些烦恼就可以出离三界,永远不必再受生于三界之中,也就是可以解脱于生死轮回 admin

2018-07-21

因于五祖三更袈裟裹住,为他讲说《金刚经》,说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开悟的时候,六祖大悟之下,他说了一个自性偈,很多人都知道,我们来念一下: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前面四句,就是所谓的无漏无为性,就是真如——这个般若理体、法界实相心的真实如如不动性,是本来常在的自在性;后面一个 三摩地

2018-07-21

我们应当了解,听闻禅法而不畏惧,课诵学习《金刚经》而不害怕的人,这一种人,佛说:“当知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诸佛而种善根。”所以千万不要自我设限,对自己要有信心。但信心的获得,也要经由一段时间的多闻熏习才能增强,所以还要多闻熏习第一义知见增长信心。3、必须修慧学修学慧学仍然要多闻熏习,多闻熏习以后,自己要常常思维整理, 三摩地

2018-07-21

那么他就在他的《随行记实》里面写上了说:事实上,如来藏也是空的,就是《起信论》也好、《楞严经》也好或者是《金刚经》、《坛经》都讲自性,这个自性呢是什么?共同的结论就是‘没有这个东西’。也就是说,他否定了第八识以后,就否定了大乘经典所说的自性,也把禅宗所证悟的这个自性全部否定掉!那么这样的否定呢,我们当然不认为说他讲的这样的是事实。我们来看 三摩地

2018-07-21

辨正4、复次,佛于大品、小品《般若经》中,则说如来藏为「菩萨心、不念心、无住心、无心相心、非心心」,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金刚经》中,则说菩萨有个无住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试观一切众生的意识--离念灵知心--能不能无所住而生其心?现见不能也!因为离念灵知心一旦现前,就一定和六尘相应,只要和六尘相应,就必定有所住;就算是打坐入定,坐入二禅等至位中,离开欲 三摩地

2018-07-21

不要心存侥幸,想我只是在这么遥远的地方,又不是在善知识的面前,而且只是跟几位「好友」聊聊,这样不会到三恶道去吧?正是如此大意慢心,所以菩萨道上面一直颠坡不已,这样的人即使别人成佛以后,他还是再继续闲聊中过日子,就是不断地于自我说自己如何,说他人如何,总是于事相上以这「声色」来观菩萨,明明自己在讲解《金刚经》的时候,就随口说众生一般凡夫不理解自己已经 三摩地

2018-07-21

二、以缘起性空为般若:你们回去把诸方大师解释《般若经、金刚经、心经》等书拿来看,会发现这种人很多。桃园有一位很会作宣传的密宗居士喜饶根登,他的师父四川义云高居士讲心经,说: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是缘起缘灭,所以般若经讲无人无我无寿者相,缘起性空就是般若。师父这么讲,徒弟可想而知,而义云高号称是八大修行人之一;稍后还会讲几位八大修行人的事情。以缘起性空来 三摩地

2018-07-21

他的著作比无著菩萨更丰富,包括:《金刚经论释》、《习定论释》、《十地经论》、《唯识论》、《法华经释》、《俱舍论》、《辨中边论》、《摄大乘论释》、《佛性论》及《大乘成业论》等巨著,对后世大乘佛法的弘传,起了极大的作用。凡大小乘学人均以他们兄弟二人的著述作为蓝本,连当时的外道对他们二人亦敬佩有加。世亲菩萨的论著与注释的典籍甚多,奠定了大乘佛教唯识瑜伽行 三摩地

2018-07-21

他所译岀的《金刚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妙法莲华经》、《普门品》等大乘论典,不仅奠定了东土的基础,在中国大乘教内广为流传,亦深入民间,历千年而不衰。本电子报前几期已分别介绍了自公元世纪初开始,大约五百年间,在古印度的土地上,马鸣、龙树、无著及世亲菩萨们血脉相承,弘传佛陀的经过。今本篇所将述说者,则是大约在同一段历史进程里,发生在另一块土 三摩地

2018-07-21

所以《金刚经》才说: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佛土正是要这样庄严的,而不是用黄金去贴,用玉石去摆设,绝对不是这样庄严起来的;因为这种事相上的庄严佛土,都只是生灭法,不是真佛土。说到这里,也就可以了解为什么世尊在《金刚经》中要这样说:【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 三摩地

2018-07-21

所以这个《不退转经》,明心了以后好好去研读它,从所证的如来藏立场去研读它,同时好好思惟理解它,你会发觉你的智慧已经更深细了,所以我把这一段纳进《金刚经》这一品中来作说明。请问:从实际理地来看,佛有没有教你们发菩提心?没有!所以如果谁说「有」,那就该放他一棒了。可是当有人说「没有」的时候,却有另一个人说「有」。为什么有发菩提心?因为:没有发菩提心。就 三摩地

2018-07-21

有的学佛人听到有人讲真佛不说法、说法不真佛时会:真佛不说法,那住世示现的都是假佛?那我们学佛做什么?也有学佛人看见《金刚经》讲若言如来有所说法即是谤佛时也很困惑:释迦牟尼佛不是在人间说法49年吗?其实,这类学佛人的或困惑都来源于对佛的三身的误解。因为,若论实际,法身才是佛的真实身,离于一切身、身施设、言语、文句、声音、形像、符号,无可表示,唯一空性; 三摩地

2018-07-21

)《金刚经》中佛所说,菩萨应当要如何来降伏其一向取人我相而作分别之觉知心呢?菩萨亲证了如来藏以后,现观其五阴十八界的虚妄不实,能够断除其意识觉知心之分别我见;自身之五阴既然缘起生灭、无常住性而无人我相,返观一切三界四生有情之五阴也是一样没有常住不坏的人我相,当然就没有众生相,众生相是因于五阴生起人我之见解而显现故。五阴一向都是刹那刹那无常生灭变异不 admin

2018-07-21

般若分为总相智、别相智和种智,般若总相智和别相智,也就是《大小品般若经》以及《金刚经》、《心经》所说的般若;而种智就是指第三转法轮时期所说的八识心王一切种子的智慧,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唯识学。大乘菩提的入道,首先必须要先修除对于我所的执著;我所的执著修除以后,必须要进一步的断除我见和三缚结;然后经由禅宗的法道来修学,求证自心如来藏;在亲证如来藏以后, 三摩地

2018-07-21

然而,觉悟的内涵各有不同,所以分三乘;是故《金刚经》云:一切贤圣皆因无为法而有差别。觉悟声闻菩提者,即成声闻乘人;觉悟缘觉菩提者,即成缘觉乘人;觉悟佛菩提者,即成贤圣菩萨乃至究竟佛。然而,此中异同,错综复杂,绝非三言两语便可厘清。1、所得果证高低不同佛菩提也叫大乘菩提,或叫大菩提。以之能成佛,所以叫佛菩提;成佛時劫久远,自度度他故,所度众生甚多,所 三摩地

2018-07-21

然而,觉悟的内涵各有不同,所以分三乘;是故《金刚经》云:一切贤圣皆因无为法而有差别。觉悟声闻菩提者,即成声闻乘人;觉悟缘觉菩提者,即成缘觉乘人;觉悟佛菩提者,即成贤圣菩萨乃至究竟佛。然而,此中异同,错综复杂,绝非三言两语便可厘清。1、所得果证高低不同佛菩提也叫大乘菩提,或叫大菩提。以之能成佛,所以叫佛菩提;成佛時劫久远,自度度他故,所度众生甚多,所 三摩地

2018-07-21

因为之前我们所曾经录制的单元,也引用了六祖是因于五祖为他讲说《金刚经》,所谓的二转法轮的经典而开悟。他开悟以后他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本自具足,本不生灭,本无动摇,能生万法。”这个能出生万法的这一个识,这个自性叫作含藏识。很清楚地,由这个禅宗的大祖师,也为我们证成了这一个能够出生万法,能够受熏持种根身器,本来就是玄奘大师所力弘的这个唯识 三摩地

2018-07-21

所谓菩提即是觉悟的意思,也就是因为觉悟的内涵各不相同,所以分成三乘,《金刚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意即:觉悟声闻菩提者,即成声闻乘的圣人;觉悟缘觉菩提者,即成缘觉乘的圣人;觉悟佛菩提者,即成贤位或圣位菩萨乃至成究竟佛。然而此中异同,错综复杂,绝非三言两语便可厘清。1、声闻菩提概说佛出人间时,常见外道极为盛行,佛为摧破诸种常见外道,宣说十 三摩地

2018-07-21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