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什么是圜悟克勤大师说的这个平等无诤自处?什么是金刚经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可不是一般人说的意识心不执着于眼前境物,也不是说就是不要跟人起冲突,不要跟人计较,因为意识心不执着的关系,稍微减轻了烦恼。但是短暂的不执着,其实跟这个平等无诤自处,无我相其实是没有什么关系的,而且这个意识心其实还是我慢心在作祟着。简单的说一句:就是看我多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甚至这个金刚心,也就是我们在《金刚经》里面看到了两个字金刚的意思在;并且这个心当然也就是《心经》里面讲的,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那个心。正因为这个心的存在,所以才会使得我们的所作的业报,经过了百劫之后还不会消亡,并且是一一忠实的履行所有的业因跟助缘所产生的果报在。这里面的道理实际上是非常非常地完备的,它里面所牵涉到的事情远远地超过了我们刚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甚至这个金刚心,也就是我们在《金刚经》里面看到了两个字金刚的意思在;并且这个心当然也就是《心经》里面讲的,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那个心。正因为这个心的存在,所以才会使得我们的所作的业报,经过了百劫之后还不会消亡,并且是一一忠实的履行所有的业因跟助缘所产生的果报在。这里面的道理实际上是非常非常地完备的,它里面所牵涉到的事情远远地超过了我们刚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另外,经中也有提到:修学六波罗蜜里面的忍波罗蜜,也能够消除先世的恶业;譬如佛陀在《金刚经》中,也有为须菩提开示说:如果能够受持此经如来藏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的话,那么这个人过去所造作的罪业,因为被人轻贱而能够安忍于如来藏境界的缘故,那些恶业就会消灭,不须再去受报,未来也一定会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经由上面的说明,相信大家都已经了解:由于每一位有情都是由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甚至这个金刚心,也就是我们在《金刚经》里面看到了两个字金刚的意思在;并且这个心当然也就是《心经》里面讲的,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那个心。正因为这个心的存在,所以才会使得我们的所作的业报,经过了百劫之后还不会消亡,并且是一一忠实的履行所有的业因跟助缘所产生的果报在。这里面的道理实际上是非常非常地完备的,它里面所牵涉到的事情远远地超过了我们刚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金刚经》说: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修道之人,难免违缘障碍、身心疾苦,但遭遇逆境之时,应作消业想,生欢喜心,因借此身心小苦消得多劫重罪,故应欢喜。如此心不退转、尽管径直行去,自有业障永尽、得享大乐的一日。 (原标题:哪些业会现世成熟果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把上面所说的全部含摄起来,其实就是在说《金刚经》所谓的四相: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这个四相的执著,这个四相的建立,也是一切众生烦恼的根本。而离开于我见,您根本也不可能在这个生灭法上面,建立这些生灭相。所谓四相的执著,依于这个人相、我相建立的:我是男人、您是女人,我是富人、您是穷人,我是聪明人、您是愚人。众生起了相对的心,就落在相对的境界,就有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有的菩萨即使证悟了,他以前就很喜欢在家诵经,而且诵经时是召请一切有缘众生来,那召请一切有缘众生来就是会来很多鬼道众生,而且他诵的不是净土经,加上又召请一堆众生来!结果来了一大堆鬼道众生!(他们因为想被超渡但又没往生净土或投胎,因此都没离开!必须诵念金刚经或《往生咒》等净土经让他们往生净土)!所以有些众生就去干扰他的家人,使他们家诸事不顺、常发生意外,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才是菩萨啊!布施救护众生的生命,成就的福德与功德不可限量啊!因为是及时施;更何况是具有很多钱财,怎么能够不布施呢?《金刚经宗通》第三辑第66—68页也开示说:另外一种福德叫作随喜赞叹。譬如某甲菩萨努力来作义工,有的人心里面酸溜溜地,开口就说:哎呀!我就是没时间啦!不像你那么好命啦!我都没办法啦!酸溜溜地说出口,就削减了自己的福德。为什么不改一个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平实导师也在《金刚经宗通》第一辑第183-184页中说:菩萨因为世世修福,才能遇见真正的大善知识,才能证得法而亲见万法的缘起;所以新学菩萨如果想要修证般若慧,一定得要先多修护持正法之福;不具备这个福德,就遇不到善知识,假使遇见了也还会错过。如果善知识特别慈悲,一把将他抓住,所以他没有错过;但他证悟以后将来还是会诬谤善知识,还是会退转。所以新学菩萨想要证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平实导师在《金刚经宗通》之中曾经开示:五度修福业,凭之得般若,后无住行施,福智无能比。这是说学人还没有进入内门修学六度之前,得要藉由在外门修学布施等五度的福德,作为从六住位进入七住位的一个资粮。换句话说,悟后修又是不一样的情况,而修学前五度的一一度,每一度的福业,都有它的不同差别,所以才说在五度之中都要修学。现在就简单来说一说,修学这五度所得的福业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平实导师在《金刚经宗通》之中曾经开示:五度修福业,凭之得般若,后无住行施,福智无能比。这是说学人还没有进入内门修学六度之前,得要藉由在外门修学布施等五度的福德,作为从六住位进入七住位的一个资粮。换句话说,悟后修又是不一样的情况,而修学前五度的一一度,每一度的福业,都有它的不同差别,所以才说在五度之中都要修学。现在就简单来说一说,修学这五度所得的福业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且不说明心见道,光说《金刚经》就好了,相信《金刚经》而没有亲证的人,佛说“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无量佛所是几劫?大家可以想想看,当然是很多劫。所以能混进这里明心而不会被人影响退转的人,往世学佛以来都是超过百劫以上的。特别是在恶因缘很多,闹到沸沸扬扬的情况下而能安住下来,这都不简单,都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金刚经》有一句话,大家耳熟能详:以《金刚经》中的一句偈为人诵念或为人解说,福德无量无边,胜过布施满布三千大千世界的珍宝。如果可以演说很多法而使人改变邪见乃至见道,福德不是更大吗?所以如果有能力,发愿在同修会中当亲教师,尽形寿做法布施,是最好的盘算。当然要先称量自己的格调合不合?份量够不够?假使都可以,发这个愿是最好的。但是都得要从义工开始做起,犹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亦如《金刚经》第四〈妙行无住分〉所述:【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无相布施,心无所住,三轮体空,此即般若波罗蜜。兹举《大智度论》卷四所述释迦世尊成佛前,尚为尸毘王身时,割肉喂鹰之菩萨广大第一最胜施:【问曰:「檀波罗蜜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只是世间人总是从外在的假相来分别、执着,这在《金刚经》中说得最透彻:“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可见外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不能离开外相,而找到那个无相的实相心,只要找到真实心如来藏了,那您就是大丈夫,哪还有女相存在呢?因此说,如果还不断在男相女相上打转者,那他就一定是在佛法中尚未有任何实证的人。为什么我们这么说呢?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金刚经》说: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大悲经》卷三礼拜品说:阿难,我法中但使性是沙门,污沙门行,自称沙门,形似沙门,当有披着袈裟者,于此贤劫弥勒为首,乃至最后卢遮如来,彼诸沙门如是佛所,于无余涅槃界,次第当得入般涅槃,无有遗余。何以故?阿难,如是一切诸沙门中,乃至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金刚经》不是说吗:“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讲的正是这个道理。所以显然是有三乘法,那些认为只有一乘、只有解脱道,以解脱道来解释般若、解释成佛之道的印顺派法师们,他们所信的原始佛教经典《长阿含经》中,早已明讲佛法有三乘法了,只是原始佛法的声闻道诸经中说到大乘法时,都是一、两句话就带过去,留待未来大乘法的第二转法轮般若系、及第三转法轮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这样子的出家,其实套一句《金刚经》经常在用的句法,也就是说:“所谓出家,即非出家。”也就是说:其实真出家并不是表相的出家。达摩大师也针对这样子做了这样的开示,祂说:“若见自心是佛,不在剃除须发,白衣亦是佛。若不见性,剃除须发亦是外道。”也就是说:如果你已经明心见性了,“若见自心是佛,不在剃除须发”也就是说,不在于他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若没有出现这样的恐慌,只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诚如《金刚经》所言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你对于佛法和自己的本质有一些深入整体的了解后,而不惊慌、不害怕,说明你本是久学菩萨,已于无量千万佛的面前,培植无量的善根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