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也就是,今天不管您所亲近的师父,不管他的名声有多大,或者您对他有多么尊敬,但是您对他的说法,仍然是要回归佛经来判断:他说的法,有没有哪里违背了《金刚经》,有没有哪里违背了《心经》,或者甚至有哪里跟《阿含经》不符合的。这个是我们提出,希望大家要依法不依人。至于说我们刚刚提到的经典的部分呢,的确,因为经典是从佛世以来到今天,这么长久的时光里面,我们可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也就是,今天不管您所亲近的师父,不管他的名声有多大,或者您对他有多么尊敬,但是您对他的说法,仍然是要回归佛经来判断:他说的法,有没有哪里违背了《金刚经》,有没有哪里违背了《心经》,或者甚至有哪里跟《阿含经》不符合的。这个是我们提出,希望大家要依法不依人。至于说我们刚刚提到的经典的部分呢,的确,因为经典是从佛世以来到今天,这么长久的时光里面,我们可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是在讲什么呢?「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好像又在讲《金刚经》的公式了。然后又开示说:「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这还是《金刚经》的公式。但是,这个公式,不论你将来无量世中去到十方的哪一个佛世界,全都可以讲得通。这一句「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好多大师们都依文解义,总是这么说:「如来所说的一切诸相,因为都是缘起性空,所以都是非相。」你们以前听过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想想看,曾有多少个我来到世上数十年后又匆匆离去,此世界祂世界中尸骨堆积犹如须弥山,到底哪一个是真正的我呢?那个在不停的出生又不停消失的意识心能说是真实的我吗?如世尊在《金刚经》中所说: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由此可知,原以为我的心,竟然是虚幻无常而不可得的妄心。《心经》籍以叙说如来藏真心境界,讲了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金刚经》有一首四句偈讲到这个五阴十八界(《正觉总持咒》注),这一首偈就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众生之所以轮回,就是在五阴十八界上面建立了身见,意识这一个妄心在执着色身为我,依于我有色身,一切有情有受、有色身,所以建立了人相、我相、众生相;众生也好、他人也好、自我自己也好,都有不断地造作运动,这些都有在时空当中的流转,这就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接下来第三时是般若方等时,世尊演述了般若诸经,像是《大般若经》《思益梵天经》《金光明经》《金刚经》《心经》等等。世尊就开始依着清净真如,说一切法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所以自性涅槃;也就是以隐覆说、秘密说,转无上正法轮,以说空来贯穿整个般若时。但是,空并不是空无一物的断灭,空是空有不二,因为有一个真如真实而如如不动。在般若时中,世尊开示了真如实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金刚经》中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一)意思是说,众生由于根器、福德、智慧、因缘的不同,因此所相应的修行方法也就各不相同,当然所觉悟的内涵也就不同了。由于所觉悟的内涵各不相同,因此就有了三乘的差别。譬如世尊在《法华经》中,就用了羊车、鹿车和大白牛车来比喻三乘菩提的差别,也就是以羊车比喻为声闻菩提,鹿车比喻为缘觉菩提,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在《金刚经》中佛说:不可以色相见如来,.........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此处的”如来“即是世界起源的代名词,即是指众生各个本有的第八识如来藏心。 八识心王我们每个人,每一个有情都有八识心王,在《百法明门论》中记载:“第一心法略有八种: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每个人的前面的七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是故《金刚经》云:一切贤圣皆因无为法而有差别。所以说菩提和菩提道不是一个概念,菩提泛指声闻、缘觉、佛菩萨所觉悟的内容,而菩提道是专指大乘菩萨的觉悟成佛之道二乘的声闻、缘觉菩提,完全属于解脱道,是讲如何把三界的贪着修除掉,可是在这些贪着修除之前,必须要见道,声闻、缘觉的见道就是断我见。很多人误会佛法,以为修学禅定,不停地打坐,如此就可以解脱生死;但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般若经》主要说的是蕴处界一切法空相与空性心如来藏,加以浓缩则成为《金刚经》,再加以浓缩则成为《心经》,此《心经》所说的空性心名为非心心、无心相心、无住心、不念心、菩萨心、金刚心……等,菩萨证悟此心以后,依据《般若经》中开示而现观诸法空相中同时有一法不空,此一法就是「真实如来藏」,也就是《阿含经》讲的无余涅盘中的「实际、本际」,佛于《般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而《金刚经》中也提到世尊往昔当忍辱仙人时,因为歌利王的妃子们都跑去听仙人说法,当时歌利王非常生气,也是因为贪著眷属美色的我所执因而发起瞋恨心的缘故,竟把仙人的手足斩断,因此造作了大恶业,来世必堕恶道。由此可知,贪著美色是有种种过患的!其次,贪著美妙音声也是不好的。《大智度论》卷17〈序品第1〉中说:云何呵声?声相不停,暂闻即灭。愚痴之人,不解声相无常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或许有人不相信,就举二转法轮《金刚经》好了,譬如《金刚经》曾开示:所谓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来为大家说明。这里的佛法是指什么呢?如果电视机前面的菩萨们经过前面熏习后,应该知道:那不是用纸印刷出来的三藏十二部经,也不是佛用语言文字所表示出来佛法等等,因为那是空相,不是空性心。《金刚经》所开示的佛法,其实是指空性心,也是每一位有情因地的真心,更是未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在《金刚经》中说:“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由此可知,我们在无量劫以来执以为“我”的心,竟是虚幻无常而不可得的妄心,它与真心在一起和合无间同步运作维系我们的生命。《入楞伽经》卷七︰“大慧。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断绝身俱生故。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而这个外六入、内六入的真实道理,其实佛陀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说得很明白了,也是佛教中已经实证解脱的圣者所共同了知的;所以《金刚经》中的偈语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如佛陀在《大方广佛华严经》中,有更详细的开示说:佛说诸法无生无灭,亦无三世,何以故?如自心现五尘境界,本无有故;有无诸法本不生故,如兔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金刚经》)[今译]菩萨对于所作的福德,不应该贪恋执着,因为福德也是虚假不真实的,所以说菩萨不接受福德。▲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金刚经》)[今译]如果菩萨心中执着于佛法而实行布施,就像人进入到暗室之中,什么也看不见。如果菩萨心中不执着于佛法而实行布施,就像人有双眼,在日光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由此可见,单以福德来衡量学佛的成绩,已然失当,何况是以部分的福德--良好的气质长相--来作为学佛得力与否的标准?再进一步思量,若外貌会反应出学佛的成绩,何以僧团中仪表甚为出众之难陀尊者,不是声闻十大弟子?何以僧众所著之法服─袈裟,其意为「坏色」?何以观身不净为四念处之入门?何以解脱道之观行,以色蕴为首要观破之对象?何以《金刚经》会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来看看平实导师在宣讲《金刚经宗通》的时候提到的一首偈颂:“五度修福业,凭之得般若,后无住行施,福智无能比。”这就已经说明说,想要修学亲证佛法,是要依循六度万行的次第,在前五度的修集福德,再加上六度的正确般若知见的熏习,在福德因缘成熟的状况下,自然就会有机会亲证法界实相;然后你才会知道说,真正佛法的内涵,再随分生生世世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在《金刚经》中说:“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由此可知,我们在无量劫以来执以为“我”的心,竟是虚幻无常而不可得的妄心,它与真心在一起和合无间同步运作维系我们的生命。《入楞伽经》卷七︰“大慧。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断绝身俱生故。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金刚经》中也有四维上下的说法。这同爱因斯坦相对论所提出的四维空间相同。相对论认为:物理空间加上时间,即构成四维空间。不过,世界一词在具体运用时,偏重界,即空间的意义。佛教指出从空间上看,宇宙是没有边际的。从时间上看,宇宙是前前无始、后后无终的。宇宙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佛说宇宙法而如是,即客观规律自然生成就是这样的。对远古的人类,佛该怎样说出这些超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教原本就是即相离相,不离世间,不染着世间,而《金刚经》更是句句破相,何来崇拜偶像之事呢?但得无相,即心即佛。 (原标题:众生对佛教的误解)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