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许多佛典,如《金刚经》、《优婆塞戒经》、《佛说阿弥陀经》等,开头是这样的:“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祗树给孤独园”正确的读音是:“qíshù/jǐgūdú/yuán”,这个园林是怎样由来的呢?当给孤独长者去拜访一位好友,这位好友却没有专心招待他,半夜里一直在忙活儿;忙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此导师以前月薪也非常高!加上导师勤俭存钱又有独到的房地产投资眼光,所以投资房地产都赚很多倍,因此导师四十几岁就退休了!退休后每年还要缴六位数的税,代表不动产租金等被动收入应该至少有一百多万以上,等于每月可能也有十万以上的退休金!(而且导师护持正法的金额也很庞大!加上讲经与写书法布施著作等身有一百多本!)平实导师在《金刚经宗通》第六辑第106~107页开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总之广结善缘非常重要!而导师也教导我们,布施的时候要多找很多人参与,这样就跟很多人结善缘,未来自己的因缘也很多!那布施要广泛布施,也要引导众生往佛法才是最如法的布施!而发愿回向也很重要,如果布施做了很多!可是他故意投生到贫苦家庭又故意不去赚钱!那基本上他也不一定能变有钱人!但众生会觉得他福德很好,因为他显现出来的种子就是很有福德的感觉!但其实如果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但是,我们可以来看一看世尊在《金刚经》中,〈一相无相分〉之中,有这么一段,是这么开示的:【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声闻法、声闻乘的初果,就已经是这个样子,因为是舍弃自己的五蕴的缘故,所以不会有人得须陀洹果,乃至是四果亦复如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但是,我们可以来看一看世尊在《金刚经》中,〈一相无相分〉之中,有这么一段,是这么开示的:【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声闻法、声闻乘的初果,就已经是这个样子,因为是舍弃自己的五蕴的缘故,所以不会有人得须陀洹果,乃至是四果亦复如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平实导师在《金刚经宗通》之中曾经开示:五度修福业,凭之得般若,后无住行施,福智无能比。这是说学人还没有进入内门修学六度之前,得要藉由在外门修学布施等五度的福德,作为从六住位进入七住位的一个资粮。换句话说,悟后修又是不一样的情况,而修学前五度的一一度,每一度的福业,都有它的不同差别,所以才说在五度之中都要修学。现在就简单来说一说,修学这五度所得的福业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大同五年,复入京都,武帝请讲金刚经,大士升座,挥案一拍,便下座,帝为之谔然。问:陛下会否?答:不会。天嘉十年,嵩山头陀于柯山灵岩寺入灭,大士集诸言:嵩山已还兜率待我,我也不能久住世间。于是作还源诗十二首,并对其子普建、普成言:我从第四天来,为度众生故,汝等慎护三业,当精勤六度,行忏悔法,免堕三涂。言毕入灭,世寿七十三。2、布袋和尚简介布袋和尚,唐末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仅仅是拜忏、追福、消灾、超度等的活动以及仪式吗?读过《金刚经》的菩萨们应该记得《金刚经》的第一段是〈因由分〉,这一段是在叙述佛陀聚集宣说这部《金刚经》的起因;所以,的真正意义应该是说法的聚会。我们可以再举《大般若经》的,里面佛陀开示的,大家就可以了解。这个里面:【佛告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从十方界所事诸佛中没来生此间,是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已经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样的认知到底对还是不对呢?我们不妨先来探讨:在佛教中的真实意义是什么?是否就仅仅是拜忏、追福、消灾、超度等这些的活动以及仪式?读过《金刚经》的菩萨们应该记得《金刚经》的第一段是〈因由分〉,这一段是在叙述佛陀聚集宣说这部《金刚经》的起因;所以,的真正意义应该是说法的聚会。我们可以再举《大般若经》的,里面佛陀开示的,大家就可以了解。这个里面:【佛告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平实导师《金刚经宗通(第一辑)》〈因由分〉第一(原标题:关于搭衣)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来看看平实导师在宣讲《金刚经宗通》的时候提到的一首偈颂:“五度修福业,凭之得般若,后无住行施,福智无能比。”这就已经说明说,想要修学亲证佛法,是要依循六度万行的次第,在前五度的修集福德,再加上六度的正确般若知见的熏习,在福德因缘成熟的状况下,自然就会有机会亲证法界实相;然后你才会知道说,真正佛法的内涵,再随分生生世世 | admin 2018-07-22 |
![]() |
接下来第三时是般若方等时,世尊演述了般若诸经,像是《大般若经》《思益梵天经》《金光明经》《金刚经》《心经》等等。世尊就开始依着清净真如,说一切法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所以自性涅槃;也就是以隐覆说、秘密说,转无上正法轮,以说“空”来贯穿整个般若时。但是,“空”并不是空无一物的断灭,空是空有不二,因为有一个真如真实而如如不动。 | admin 2018-07-22 |
![]() |
他的著作比无著菩萨更丰富,包括:《金刚经论释》、《习定论释》、《十地经论》、《唯识论》、《法华经释》、《俱舍论》、《辨中边论》、《摄大乘论释》、《佛性论》及《大乘成业论》等巨著,对后世大乘佛法的弘传,起了极大的作用。凡大小乘学人均以他们兄弟二人的著述作为蓝本,连当时的外道对他们二人亦敬佩有加。世亲菩萨的论著与注释的典籍甚多,奠定了大乘佛教唯识瑜伽行 | admin 2018-07-22 |
![]() |
他所译岀的《金刚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妙法莲华经》、《普门品》等大乘论典,不仅奠定了“东土正法”的基础,在中国大乘教内广为流传,亦深入民间,历千年而不衰。本电子报前几期已分别介绍了自公元世纪初开始,大约五百年间,在古印度的土地上,马鸣、龙树、无著及世亲菩萨们血脉相承,弘传佛陀正法的经过。今本篇所将述说者,则是大约在同一段历史 | admin 2018-07-22 |
![]() |
《大般若经》六百卷、中品小品般若及《金刚经、心经》所说,莫非此理;龙树之《中论、十二门论》亦复如是,依如来藏空性心而说其中道性,如是方名般若,是法界实相故;非以一切法空为般若,一切法空非是法界实相故,是断灭见故。若执一切法空是般若、是究竟理,而否定真心本际者,则堕无因论及兔无角戏论中,不可取法也。如是,印顺法师错会般若为一切法空,否定本际第八识,堕 | admin 2018-07-22 |
![]() |
这个“金刚”其实是它借用佛教的名相说是金刚乘,其实这个金刚跟我们《金刚经》里面的金刚是八竿子打不着一边的,差非常非常多。八世纪的后半叶,金刚乘又融入了印度教的学说,逐渐转化了,形成所谓的“无上瑜伽密法”,强调《金刚顶经》中的“大乐”说,用大乐来修行。之后传入西藏的密宗,就是从这里开始传入的。如果我们讲到了密宗在中国,据 | admin 2018-07-22 |
![]() |
《金刚经》曰;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物质和大千世界都来自这个世界中所有生命之如来藏的感召,如果硬生生地把心与物割裂开来,自然会在微观物质世界中久久徘徊,如同一句成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毕竟一切世间现象背后,都有一个根本因,只有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这个因,就会明白果,前有起因后必有果,加在一起叫做因果。也许,未来会出现一个新的学科量子唯识学,届时物理学家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第二、普遍性科学研究的成果,如果在一时一地被某人发现,他只要对第二人善加说明,一定会被第二人所了解并接受,也就是说,一项科学原理可以很快的被两人以上,甚至更多人了解并接受,何以故,因为此道理有不证自明的逻辑种子,而且在相同条件进行的实验中可被重复验证,所以有普遍性;佛教也是一样,甲所证得的如来藏心,和乙所证悟的内容一定一样,古代禅师所证悟的内容,和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一方面,我们大家常常诵念的经典里面,有一类的内容因为涉及第一义妙法的开示,例如《金刚经》、《心经》、《法华经》等,因为这些经典里面的法义非常胜妙,如果事先没有在善知识那里建立正确的佛法知见与架构,以及熏闻第一义的正理,要直接经由读诵经典来正确了解经中的核心法义,是相当困难的。譬如在《心经》里面,除了说明真实心之外,也同时在说明妄心,因此如果没有先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许多佛典,如《金刚经》、《优婆塞戒经》、《佛说阿弥陀经》等,开头是这样的: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祗树给孤独园正确的读音是:qíshù/jǐgūdú/yuán,这个园林是怎样由来的呢?当给孤独长者去拜访一位好友,这位好友却没有专心招待他,半夜里一直在忙活儿;忙什么活儿呢?忙着准备供品,因为天亮以后要请佛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