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所谓沽淫女博弈。如是之人我今不听在比丘中。应当休道还俗役使。譬如稗[禾*秀]悉灭无余。当知是等经律所制。悉是如来之所说也。若有随顺魔所说者是魔眷属。若有随顺佛所说者即是菩萨若有说言菩萨为欲供养天神故入天祠。所谓梵天大自在天。违陀天迦旃延天。所以入者。为欲调伏诸天人故。若言不尔。无有是处。若言菩萨不能入于外道邪论。知其威仪文章伎艺。仆使斗诤不能和合。 三摩地

2018-07-21

不食肉不饮。五辛能熏悉不食之。是故其身无有臭处。常为诸天一切世人恭敬供养尊重赞叹。趣足而食终不长受。所受衣服才足覆身。进止常与三衣钵具。终不舍离如鸟二翼。不畜根子茎子节子椄子子子。不畜宝藏若金若银饮食厨库衣裳服饰。高广大床象牙金床杂色编织悉不用坐。不畜一切细软诸席。不坐象荐马荐。不以细软上妙衣服用敷床卧。其床两头不置二枕。亦不受畜妙好丹枕安黄木枕 三摩地

2018-07-21

近日由同修会共修学员手中获得《大乘百法明门论笔记蠡测》一书(作者:高雄文殊讲堂之释法宣),其中部分所述与本会所说法义大不相同,兹引述其中文句如下:第37页谓有言能分别者是第六识,而于其中取舍决定者为第七识,例如一时同见茶,第六识了别一为清茶、一是白,第七识思惟作主以茶代、或取舍茶,以此证成第七识。然经论中说,第七识内执第八识见分为我,恒以第八 三摩地

2018-07-21

」】阿含部《央掘魔罗经》卷第四亦云:【尔时文殊师利语央掘魔罗言:「如来藏者有何义?若一切众生悉有如来藏者,一切众生皆当作佛,一切众生皆当杀、盗、邪淫、妄语、饮等不善业迹。何以故?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此是指成佛之性,非谓眼见佛性所说之佛性),当一时得度。若有佛性者,当作逆罪及一阐提。若有我者我界,当度一切有;是故世间无有『我』,无有『界』;一切法无我 三摩地

2018-07-21

“淫坊”、“肆”也去,那是“示欲之过”、“能立其志”。普入社会,使别人向善、向上,引发菩提心,这是一位在家大菩萨的形象。善财童子的参访善知识,表示了另一意义。善财所参访的善知识,初三位是出家的比丘;开示的法门,是念佛,观法,处众,正确的信解三宝,是修学佛法的前提。其它的善知识,比丘、比丘尼以外,有语言学者、 admin

2018-07-21

所醉。扰乱贤圣。造不善业。唯愿世尊。听我忏悔。佛言。我已受汝忏悔。汝今当知。佛世难遇。人身难得。解脱生死得阿罗汉。亦为甚难。如斯难事。汝已得之。于佛法中。获真实果。所谓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是故汝今宜应精进。慎莫放逸。(-----《摩登伽经》)复次说法比丘。应当筹量大众。应说何法而得受解。众若应闻深法当为说深法。应闻浅者为说浅法。 三摩地

2018-07-21

譬如:是否能明辨世间善恶、对父母有无孝养、对师长有无恭敬奉侍之心、是否喜欢损人利己、有无奸诈权谋,有无偷盗、烟毒、酗、说谎习惯,有无失信、惭愧羞耻心等。若这种为人处事之世间道德、基本规矩,都无法做好,则知此等人之心性尚未适合修学佛法。更何况求悟二乘圣人所不能证之如来藏妙法呢?此人须多以世间善法、人天善法加以调柔,使其心性改变以后,才可授以佛菩提道 三摩地

2018-07-21

”假使哪一天有恶因缘被灌醉了,你仍然可以说:“我没醉。”确实也没醉,走路晃啊、晃啊,明明是醉了,你却可以说:“我没醉。”因为如来藏确实没醉,这样一来,生死不就了了吗?因为五蕴十八界可以有死,可是如来藏永远不死,也是打不死的;祂最厉害,三界中没有一个法比祂厉害。三界中任何法都可以打死,就只是如来藏永远打不死。这样,死的苦也 三摩地

2018-07-21

佛说六念常修习,所谓三宝施戒天,修行十善净三业,离放逸及邪命。观身命财速危朽,应施福田济穷乏,施为坚牢无与等,最为第一亲近者。勤修净戒除瑕秽,亦莫悕求愿诸有,譬如大地殖众物,戒亦如是生诸善。修忍柔和舍瞋恚,佛说是行最无上,如是精进及禅智,具此六行超生死。若能在家孝父母,此即名为胜福田,现世流布大名称,未来福报转无量。龙树菩萨一生中,求法、弘法、破 三摩地

2018-07-21

所以说现在还真的是末法!统领数百万信众的师,对于世俗谛与真谛等粗浅的名相和内容都不能了解,把佛教的二谛世俗化到这么彻底、这么严重的地步,你能说现在不是末法吗?可喜的是末法之中还有诸位能进入,确实的了知二谛而入门了!如果诸位还没有受持不饮戒的话,回家以后真的应该要浮一大白,为自己庆贺一番。只有真实觉了二谛而且透彻源底了,才能称之为正等正觉。二乘人哪 三摩地

2018-07-21

问题是这一个人,他从其他方面的观察,他还喝、他还吃肉,他连欲界的层次都没办法脱离,他怎么可能能够有证得超越欲界财色名食睡的初禅,而依初禅真正的禅定而修得神通呢?即使他是真的有通,他也必定是鬼神相应之通,他不是真正的为了要帮助众生而来跟您说:我怎么样帮你解除这些困厄,帮你消除业障。佛不可能有这样子的一个行为的发生。因为很简单,佛不需要为了名闻利养而 三摩地

2018-07-21

接下来就是掉以及悔,所谓的掉悔就是掉举与懊悔;掉举就是于境不寂静,于哪些境不寂静?就是说他喜欢到处去游手好闲啦!三姑六婆啦!到处去喝聊天等等,把心情放荡;因为这样放荡与解脱的寂静境界是无关的,所以他得要把它断除了。接下来悔就是懊悔,他对于所做的恶事而产生了后悔,由于不断的懊悔,于境不寂静;他了知了这个道理,也要把这个懊悔断除;如果不断除的话,那就 三摩地

2018-07-21

接下来就是掉以及悔,所谓的掉悔就是掉举与懊悔;掉举就是于境不寂静,于哪些境不寂静?就是说他喜欢到处去游手好闲啦!三姑六婆啦!到处去喝聊天等等,把心情放荡;因为这样放荡与解脱的寂静境界是无关的,所以他得要把它断除了。接下来悔就是懊悔,他对于所做的恶事而产生了后悔,由于不断的懊悔,于境不寂静;他了知了这个道理,也要把这个懊悔断除;如果不断除的话,那就 三摩地

2018-07-21

丈夫努力工作赚钱,太太却大笔挥霍;或是太太十分节俭,而丈夫在外面花天地,赌博倾家荡产;或者妻子对老公照顾无微不至,却任凭好吃懒做的丈夫辱骂虐待也不敢吭声。过去世曾发生过的如今情景再现,只不过角色已经相互转换,妻子成了丈夫,丈夫变成妻子。福祸无门,唯人自招,知道了这个道理,你就无法去怪罪别人,知道所发生的这一切,无不都是“木匠做枷,自作自受&rd 三摩地

2018-07-21

然后《楞伽经》也提到说:这样的人就像是喝醉一样,在无量劫里面呢他都无所作为,可是最后还是会出离的。《法华经》又告诉大家:实际上佛只有开演一乘法,实际上声闻和缘觉不是你在修学的,你修学的话呢,那就像是梦幻泡影一般,最后你还是会回到一佛乘的。所以我们了解这个法以后,就应该像菩萨行这样来走,即使说你还是希望很想解脱,这样呢我们在这里,也不会扫你的兴,但 三摩地

2018-07-21

一般人受戒时必有戒相受持,如:不可以杀生,不可以邪淫,不可以窃盗,不可妄语,不可喝;有“戒相”。理一心里面我们称之为“性戒”,叫做‘道共戒’,也就是说已经亲见自性弥陀了,这叫理一心。理一心的时候自然不犯戒。如果他说别人的是非,那一定不是说是非,而是基于义理的辨正,叫做摧邪显正。怕假知识误导众生,所以要导正众生。他不犯 三摩地

2018-07-20

五戒之重要,是因为它是一切戒之基础,所谓五戒为不杀、不盗、不淫(在家为不邪淫)、不妄语、不饮。前面四种称之为性戒,后一种称为遮戒。性戒与我们之本性相关,遮戒为遮止我们不去犯戒。能乱性,戒仅有佛教才有,是为了防止我们不犯之重戒。五戒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与五常相关,五常是人间的根本,所谓仁、义、礼、智、信。不杀生是仁、不窃盗是义、不邪淫为守礼、不 三摩地

2018-07-20

亦须禁绝;因病服药者,需依药方定时定量服用,不可贪味。以上系为增加助缘减除障缘所设,行者务必在意。注九、行者:此法系专对初心学佛之在家居士而说,故称行者。 (原标题:10第四章无相念佛之修习方法和次第第一节三皈依及三福净业) 三摩地

2018-07-20

可是事实上三归五戒,其中这个五戒----杀盗淫妄,这五个戒事实上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受的,因为我们要保得人身,我们一定要持守这个五戒的这个重戒,如果不持守五戒里面的重戒,那一定会沦堕。所以持守三归,在《阿含经》里面有这样说: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根,何等为五?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信根者,当知是四不坏净’。----《杂阿含经》卷二十 三摩地

2018-07-20

可是事实上三归五戒,其中这个五戒----杀盗淫妄,这五个戒事实上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受的,因为我们要保得人身,我们一定要持守这个五戒的这个重戒,如果不持守五戒里面的重戒,那一定会沦堕。所以持守三归,在《阿含经》里面有这样说: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根,何等为五?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信根者,当知是四不坏净’。----《杂阿含经》卷二十 三摩地

2018-07-20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