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可是当你就是觉得自己修行真的很好的时候,那个念头,那个想,你要把它活生生地掐死,你要生起惭愧心,好好地忏悔,自己于出世间法中,这样生起贪染名誉的过失,生起轻慢自得的过失。出世间法的成就,就是不要世间法的恶法为伴,不是因为希求世间的赞誉,而来成就出世间法的。你要把这个爱嗔、毁誉的心,轻轻地丢掉,从这些众生对你的赞叹和诋毁里面走出来;像是自己的五蕴身一 | 三摩地 2018-07-23 |
|
末学除了一心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十方诸佛和菩萨摩诃萨,以及一心顶礼恩师平实导师之外,也随喜赞叹礼拜一切佛门四众,并赞叹曰: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菩萨戒子张善思合十顶礼2012年11月于正觉讲堂——摘录自张善思居士著《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自序(原标题:如何让我们有更好的福报) | 三摩地 2018-07-23 |
|
可是当你就是觉得自己修行真的很好的时候,那个念头,那个想,你要把它活生生地掐死,你要生起惭愧心,好好地忏悔,自己于出世间法中,这样生起贪染名誉的过失,生起轻慢自得的过失。出世间法的成就,就是不要世间法的恶法为伴,不是因为希求世间的赞誉,而来成就出世间法的。你要把这个爱瞋、毁誉的心,轻轻地丢掉,从这些众生对你的赞叹和诋毁里面走出来;像是自己的五蕴身一 | 三摩地 2018-07-23 |
|
你要想你身边的每一位神都比你了不起,结果他们也从来没有一位跑出来,让你瞧见,让你知道是他在守护你,好让你来称赞他,没有啊!(原标题:随缘度众不起轻慢想) | 三摩地 2018-07-23 |
|
所以《法华经》中记载了:释迦牟尼佛无量数劫前的前身——常不轻菩萨,当他遇到佛门四众时就会礼拜,然后高声的赞叹:“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妙法莲华经》卷6)当时,若是增上慢的佛门四众,遇到常不轻菩萨这样顶礼赞叹的时候,他们会诽谤辱骂常不轻菩萨,乃至拿木棍来殴打,捡瓦石来丢掷常不轻菩萨;但是常 | 三摩地 2018-07-23 |
|
若优婆塞不能习学如是所说,轻慢比丘,为求过失而往听法,无信敬心;奉事外道,见其功德,深信日月、五星、诸宿,是优婆塞不名坚固如法住也。若优婆塞虽不自作五恶之业,教人作者,是优婆塞非如法住也。】——恭录自《菩萨优婆塞戒经》〈五戒品〉第二十二语译:受戒之后应当如法而住,怎么样才是受戒者如法而住?善男子!有人若欲施时,供养三宝时,若坐禅时,若修善 | 三摩地 2018-07-23 |
|
这三种取中,又有苦切取、轻慢取、诈称他人名字取、强夺取、受寄取六种。五、值五钱,即价值满足;律摄中说五磨洒,古德说是八十小钱,或八分白银。六、离本处,即将他人物取移原放处所。六缘具足的偷盗事,即犯盗戒不可忏悔的根本罪,而失掉戒体了。若六缘不具,取了他人的东西,或以破坏心毁坏他人之物,皆是可以忏悔的罪。经中又说以七种因缘虽取他人物无犯。即:一、已相, | 三摩地 2018-07-23 |
|
四十八轻戒01轻慢师长戒(若怀轻慢,教授无由)「若佛子欲受国王位时,受转轮王位时,百官受位时,应先受菩萨戒;一切鬼神救护王身、百官之身,诸佛欢喜。既得戒已。生孝顺心、恭敬心,见上座和尚、阿闍梨、大德、同学、同见、同行者,应「起、承、迎、礼拜、问讯」;而菩萨反生「骄心、慢心、痴心、嗔心」,不起承迎礼拜,一一不如法供养,以自卖身国城男女七宝百物而供给之; | 三摩地 2018-07-23 |
|
第四、布施的时候,不应该轻慢来求布施的人。第五、布施的时候,不应该恶口骂辱他人。布施本来是累积福德的善行,但是如果布施的时候,同时犯下了不好的事相,那么在未来的善果报中,就会引发附加的恶业。有那个善果报,但是善果报中,却隐含着恶业在里面。例如世尊在《分别业报经》里面说到:修行人行大布施,可是这个人个性着急,心中多瞋,不能够依止正念来修持,那么他死后 | 三摩地 2018-07-23 |
|
这是说:我们应该要常常以柔和恭敬的眼神来观视父母、师长,以及出家、在家的修行人,而不是以轻慢鄙视的恶眼来观视他们,像这样的布施就叫作眼施。能这样作的话,舍寿后再次受身的时候,就会得到清净眼的果报;而未来成佛时,也会因此得到天眼以及佛眼,这就是第一种眼施的果报。第二种布施是和颜悦色施。这是说:对于父母、师长、在家与出家的修行人,我们不应该用皱眉嫌恶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第一种布施是眼施:常常以柔和恭敬底好眼光来观视父母、师长,以及出家、在家的修行人,而不是以轻慢鄙视底恶眼来观视他们,这样的布施就名为眼施。舍寿后再受身时,会得清净眼;未来成佛即得天眼与佛眼,是名第一种布施的果报。第二种布施是和颜悦色施:对于父母、师长、出家修行人与在家修行人,不是皱眉嫌恶的表情面貌,而是常面带笑容。这样布施的人,当他舍寿后,未来世受 | 三摩地 2018-07-23 |
|
所以《法华经》中记载了:释迦牟尼佛无量数劫前的前身——常不轻菩萨,当他遇到佛门四众时就会礼拜,然后高声的赞叹:“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妙法莲华经》卷6)当时,若是增上慢的佛门四众,遇到常不轻菩萨这样顶礼赞叹的时候,他们会诽谤辱骂常不轻菩萨,乃至拿木棍来殴打,捡瓦石来丢掷常不轻菩萨;但是常 | 三摩地 2018-07-23 |
|
然而,求开悟乃至见性,非小根小器及诸聪明尚慢者所能得,求者应先除慢,除慢之法莫如三皈五戒,修菩萨六度行,心存谦恭,不轻慢一切人。此外亦需摒除权威崇拜、学术崇拜之心态,深入教典,建立知见。并寻求锻炼参禅功夫之善巧方便法门。功夫已成,信心便足,即是大根器也。已有功夫,应摄取参禅之知见。功夫知见具足,应求善知识指戳,得个入处。如若所遇是真善知识,应虔恭奉 | 三摩地 2018-07-23 |
|
’就等待机会,念佛就可以往生,为什么一定要受三归五戒呢?所以世间有种种不如理的作意,对于佛法总是有一种轻慢,不是那么庄严信受,不愿意全心来投入。虽然佛摄众有无量无边的方便因缘,但对于信根无法建立的话,他将来信力是没办法增长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你要他真正如实受菩萨戒,他也很困难。甚至大部分的人,应当说几乎都是还没有抵达信不退的地步,也就是在六 | 三摩地 2018-07-23 |
|
你现下观察,你就要去想:如来藏既然是这样的体性,别人的体性也是如此,那我为什么要产生瞋恚呢?因为大家最后都可以成佛,我对于一切的未来佛,是不是应该恭敬呢?所以佛说,最轻慢别人的,会使得他的道业获得种种的折损;在一切的业行中,没有比轻慢以及瞋恚其他的菩萨更能减消自己的功德的,所以我们应该透过这样来反省。然后我们再根据来说,菩萨捆缚自己的有四种行,这种 | 三摩地 2018-07-23 |
|
’就等待机会,念佛就可以往生,为什么一定要受三归五戒呢?所以世间有种种不如理的作意,对于佛法总是有一种轻慢,不是那么庄严信受,不愿意全心来投入。虽然佛摄众有无量无边的方便因缘,但对于信根无法建立的话,他将来信力是没办法增长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你要他真正如实受菩萨戒,他也很困难。甚至大部分的人,应当说几乎都是还没有抵达信不退的地步,也就是在六 | 三摩地 2018-07-23 |
|
所以,一个懂得依自性清净心──阿赖耶识──如理作意的人,一定常对于自身智慧之不足而深感惭愧,且一定会谨遵佛诫,绝不会轻贱般若之体──阿赖耶识,也不敢稍稍轻慢于活我法身慧命之恩师。更不会如2003年退转于阿赖耶识的人,轻贱禅三所发起的般若实相智之功德而说出「般若实相智可以从观看Discovery中获得」之痴话。诚然,对悟后依阿赖耶识「如理作意」的人来说,Discovery | 三摩地 2018-07-23 |
|
也就是说,对于他人,不管是德学不如自己,或是程度与我相等的,甚至对于德学超过自己的人,我都表现出轻慢、藐视的态度,这就叫作慢。然而慢有许多不同的层次差别,约略可分为慢、过慢、慢过慢、我慢、高慢、卑慢、增上慢等七种。接下来,我们就简单介绍一下这七种慢。第一种慢是叫作慢。慢的意思是说,你确实胜过别人,所以心里面有个比较高下的想法,因此心里就想我的境界远 | 三摩地 2018-07-23 |
|
’‘人若来请问我们经典的意思,应当尽己所知,诚恳为他解说,则于人于己生诸功德,切不可以轻慢心推说不知,则自己有过失什么叫‘自净其意’?老和尚开示说:‘眼见不生分别,耳听不生分别,是为‘自净其意’,别人的是非善恶是别人的事,与你又何干?只要审察自己有无过失,不要去看别人的过失。’念佛是最简便的,不像持咒还须费脑 | 三摩地 2018-07-23 |
|
为了贪欲利养的缘故,见到其他解说大乘经典的人得到供养,则憎恨轻慢,贡高自大。虚诈妄语说得到高人一等的。这样的行为远离安隐之处,犯婆罗夷重罪。在大乘中就是犯了最重的根本罪。如同有人乘船入海,想要到海岛寻找宝物,在路途中自己却破坏所乘船只。那只会使自己淹溺而死,何谈寻宝。初发心菩萨也是这样。乘正信之船入于大乘深广法海,刚刚进入大海却自己破坏船只,丧失智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