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那到底有哪四个法?经典说:一者,轻慢他人;第二个,对于世间的一切事情,方便来追求;第三个,散乱自己的用心,如同走在危难的地方;第四个,对于眷属一心来贪着。我们先来看看什么叫轻慢他人。轻慢他人就是无非是说,自己的证量非常的高,因此对于其他的人就不理不睬,所以他远离了菩萨的慈悲性;甚至有时候,对于真善知识,他根本不服他的教导;这样的人他甚至还会分裂整个 admin

2020-02-19

即使现场上这个修行人神色非常的庄严,并没有任何轻慢的意思,自己也是会妒火中烧,产生种种的贪及嫉妒的行为,所以在这种心态底下,你想要说他不瞋恨是很困难的。如果当初释迦牟尼佛在作菩萨的时候,对这个国王求饶,然后要求如何如何,搞不好那时候歌利王就可以、就不会那么瞋恚了!可是他一看到这位忍辱仙人,看起来你好像修行很好,他越发地越无法忍耐,因此他割解了他的这些手和脚,把 admin

2020-02-19

有一天,这个妙音年少比丘听到老比丘所发出的赞咏三宝的混浊音声,就诃斥这个老比丘说:‘今天你这个长老发出的赞呗音声,就好像是狗吠一样!’这时,阿罗汉老比丘便问这个妙音年少比丘说:‘你认不认识我呢?’妙音年少比丘依然用轻慢的态度回答说:‘我当然认识你,你就是迦叶佛座下的比丘。’这时阿罗汉老比丘就说:‘我已经证得了阿罗 admin

2020-02-19

有一天,这个妙音年少比丘听到老比丘所发出的赞咏三宝的混浊音声,就诃斥这个老比丘说:‘今天你这个长老发出的赞呗音声,就好像是狗吠一样!’这时,阿罗汉老比丘便问这个妙音年少比丘说:‘你认不认识我呢?’妙音年少比丘依然用轻慢的态度回答说:‘我当然认识你,你就是迦叶佛座下的比丘。’这时阿罗汉老比丘就说:‘我已经证得了阿罗 admin

2020-02-19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女人有五力轻慢夫主。云何为五?一者色力,二者亲族之力,三者田业之力,四者儿力,五者自守力,是谓女人有此五力。比丘当知,女人依此五力已,便轻慢夫主。设复夫以一力,尽覆蔽彼女人。云何为一力?所谓富贵力也。夫人以贵,色力不如,亲族、田业、儿、自守尽不如也。皆由一力,胜尔许力也。今弊魔波旬亦有五力。云何为五?所谓色力、声力、香力、味力、 admin

2020-02-19

也就是说,对于他人,不管是德学不如自己,或是程度与我相等的,甚至对于德学超过自己的人,我都表现出轻慢、藐视的态度,这就叫作慢。然而慢有许多不同的层次差别,约略可分为慢、过慢、慢过慢、我慢、高慢、卑慢、增上慢等七种。接下来,我们就简单介绍一下这七种慢。第一种慢是叫作慢。慢的意思是说,你确实胜过别人,所以心里面有个比较高下的想法,因此心里就想我的境界远 admin

2020-02-18

何等为十?所谓:1、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为魔业;2、恶心布施,瞋持戒者,是为魔业;3、弃舍恶性懈怠众生,轻慢厌恶乱心无智众生,是为魔业;4、悭惜正法,诃责法器众生,贪求利养,为人说法,为非器人说深妙法,是为魔业;5、不闻波罗蜜,虽闻不修行,生懈怠心,不求深妙无上菩提,是为魔业;6、远离善知识,亲近恶知识,乐求二乘,于受生处,起离欲、寂静、除灭之心,是 admin

2020-02-18

 亲近生轻慢,慈悲出下流。导师一片好心,被释惟护理解为利用,正觉较为严格的制度,被释惟护理解为“控制、干涉隐私、违反法律”。没想到正觉苦心扶持出这样的一个忘恩负义的人。但是导师对参加禅净班的学员比较亲,一般是不允许开除的。 导师的慈悲成了纵容,最后,释惟护公开跟正觉对抗。惟护在延寿禅寺公开以正觉法的名义开班拉人,很明显地要自立山头 admin

2019-09-09

末学除了一心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十方诸佛和菩萨摩诃萨,以及一心顶礼恩师平实导师之外,也随喜赞叹礼拜一切佛门四众,并赞叹曰:“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 菩萨戒子张善思合十顶礼 二○一二年十一月于正觉讲堂 编译组序 对于次法的正确认知,是学佛人非常重要的基本知见,次法的修学内涵更是学人修学三 admin

2019-09-02

若优婆塞不能习学如是所说,轻慢比丘,为求过失而往听法,无信敬心;奉事外道,见其功德,深信日月、五星、诸宿,是优婆塞不名坚固如法住也。若优婆塞虽不自作五恶之业,教人作者,是优婆塞非如法住也。”“若优婆塞先取他物,许为了事,是优婆塞非如法住。若优婆塞典知官津、税卖估物,是优婆塞非如法住。若优婆塞计价治病、治已卖物,是优婆塞非如法住。若优婆塞违 三摩地

2019-07-20

[转]导师法语:如果学人不努力将心意调顺柔软;则发脾气的机会依旧是存在;嗔恨心依然是强烈;责骂受不了;痛痒受不了;人家善意的责备;或无礼的辱骂;皆承受不了;是心意未善调柔;内持强硬的观点态度;即叫我执;严重的执著彼境是我所;身体是我有;即身心世界是我所有;调柔后的心态,有如是能力:能承认错误;具足惭愧为其一;能接纳批评;及自我批评为其二;能善于取舍建 admin

2019-06-19

于佛起恶心毁谤生轻慢入大地狱中受苦无穷尽有诸数取趣于师及比丘暂时起恶心命终堕地狱若于如来处起大嗔恨心皆堕恶道中轮回恒受苦是时兜儞野子来诣佛所顶礼佛足。于世尊前种种语言。柔和善顺称叹如来。说是语已在一面立而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缘到于我舍。佛告输迦长者言。食时已至。吾乃着衣持钵入舍卫城。次第乞食遂至汝舍在门下立。是时商佉处于门首。铜器之内饮食之次。商佉 admin

2019-04-18

为人短小,轻慢人故。为人丑陋,喜瞋恚人故。生无所知,不学问故。为人专愚,不教人故。为人瘖痖,谤毁人故。为人聋盲,不喜听受经法故。为人奴婢,负债不偿故。为人卑贱,不礼三宝故。为人丑黑,遮佛光明故。生裸国中者,喜轻衣搪揬塔寺精舍故。生马蹄国中者,喜著屐佛前行故。生穿胸人国中者,布施作福,悔惜心故。生麞鹿麑麂中者,喜惊怖人故。生堕龙中者,喜调戏人故。身生 admin

2019-04-18

如果学人不努力将心意调顺柔软;则发脾气的机会依旧是存在;嗔恨心依然是强烈;责骂受不了;痛痒受不了;人家善意的责备;或无礼的辱骂;皆承受不了;是心意未善调柔;内持强硬的观点态度;即叫我执;严重的执著彼境是我所;身体是我有;即身心世界是我所有;调柔后的心态,有如是能力:能承认错误;具足惭愧为其一;能接纳批评;及自我批评为其二;能善于取舍建议;不定死所持 admin

2019-04-01

不为世人所轻慢故" 《菩萨地持经卷第五》北凉中印度三藏昙无谶于姑臧译:"若菩萨于佛所说不作方便、弃舍不学。及习外道邪论世俗经典。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若上聪明能速受学、若久学不忘、若思惟知义、若于佛法具足观察得不动智。若一日中。二分受佛经。一分学外典。若菩萨于世俗经典外道邪论。爱乐不舍不作弃想。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共菩萨闻菩 admin

2018-07-23

第一种布施是眼施:常常以柔和恭敬底好眼光来观视父母、师长,以及出家、在家的修行人,而不是以轻慢鄙视底恶眼来观视他们,这样的布施就名为眼施。舍寿后再受身时,会得清净眼;未来成佛即得天眼与佛眼,是名第一种布施的果报。第二种布施是和颜悦色施:对于父母、师长、出家修行人与在家修行人,不是皱眉嫌恶的表情面貌,而是常面带笑容。这样布施的人,当他舍寿后,未来世受 三摩地

2018-07-23

注2《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若有众生奉施宝盖,得十种功德:一者,处世如盖,覆护众生;二者,身心安隐,离诸热恼;三者,一切敬重,无敢轻慢;四者,有大威势;五者,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大威德者,以为眷属;六者,恒作转轮圣王;七者,恒为上首,修习善业;八者,具大福报;九者,命终生天;十者,速证涅槃。是名奉施宝盖得十种功德。注3若有众生奉施缯幡,得十种功德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恒常以不争胜,不轻慢受施者,不为受世间名声,不为刻意去讨好他人,或者不是为了酬偿所曾发的世间愿等等,不以种种不清净的心态去布施,这样的时候就可以除去种种的烦恼,而向着一切施的目标前进。布施的时候也不计较自己现在身边的财物或多或少,只是说遇上众生需要的缘分现前了,那就布施出去,这样子才能够成就一切施。遇上该布施自己最喜欢宝物给所需要人的时候,也要 三摩地

2018-07-23

然而,求开悟乃至见性,非小根小器及诸聪明尚慢者所能得,求者应先除慢,除慢之法莫如三皈五戒,修菩萨六度行,心存谦恭,不轻慢一切人。此外亦需摒除权威崇拜、学术崇拜之心态,深入教典,建立知见。并寻求锻炼参禅功夫之善巧方便法门。功夫已成,信心便足,即是大根器也。已有功夫,应摄取参禅之知见。功夫知见具足,应求善知识指戳,得个入处。如若所遇是真善知识,应虔恭奉 三摩地

2018-07-23

甘愿做菩萨(十六)——随缘度众不起轻慢想可是,今天你听了,就要想:世间的人关心的事,都是以为他可以主宰的、都是眼前现下的事;而我自己呢,我关心的是佛道佛事,我关心的都是尽未来际,至少我关心的是我舍报以后,会何去何从?这都不是一般人所关心的,因此道不同,不相为谋,我只能够走我自己的道路,行我应该尽的菩萨行,世间人要的三界有,是他们的份,毕竟 三摩地

2018-07-23

 «上一页   1   2   …   3   4   5   …   6   7   下一页»   共137条/7页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