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若见闻者悉皆信受不疑,已具足“次法”,又见其已有未到地定之实修,然后劝以“欲为不净”,令其心中确实远离欲界财色名食睡之贪著,令其发起初禅;继之以“上漏为患”,为说色界天之禅定清净境界虽名梵行,仍属上漏,不离轮回苦;末则告知“出要为上”,解说无色界尚有意识与定境法尘留存,不免行苦,不离轮回,仍有生死。末后观察学 | admin 2019-09-02 |
![]() |
】而若如属于声闻种性者,不能了知万法悉是自心现量,畏惧来世再来人间时被胎昧所障,再次轮回三界受生死之苦,不愿再来人间度众,因此可以自知定非乘愿再来者。如果想要知道他人是否乘愿再来者,可以依照上述原则加以分析判断。若这一世的知见够了,找到如来藏法身了,并且能够现观如来藏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诸多中道体性,这样能够如实转依如来藏者,那么下次有缘再来人间受 | admin 2019-08-25 |
![]() |
这枝标签也将在无肥无水的情况下自动干枯——佛法提前几千年灭绝了——这是净空魔王的“伟大功绩!”净空说:“‘学佛'与‘佛学'是两桩事,‘佛学'是以佛法当学说研究,与了生死出轮回不相干。‘学佛'是以佛作榜样,身口意三业要学得与佛一样。‘常随'是不间断,佛不在世,依照大乘经典修学,即是常随佛学。这部 | admin 2019-07-30 |
![]() |
声闻、缘觉圣者如说而行,除去其如来藏阿赖耶识所执藏,能牵引众生于三界生死轮回之染污种子,使其如来藏之“阿赖耶识性”灭除,只留存异熟性而证阿罗汉果;此时虽然仍不知不证自心如来,却能于现法中证得无为寂灭法乐(其实仍是自心如来藏所显,而声闻罗汉不觉不知如来藏心所在),舍寿前得以安住于不受后有之涅槃法中,因此佛说声闻、缘觉皆从般若波罗蜜出。所以说 | admin 2019-07-29 |
![]() |
没有亲证此一实相之前,如同众生处于三界生死幻梦之中,明明看见有轮回六趣的有情存在;但是觉悟之后却如同大梦初醒一般,亲见六趣有情都不是真实的存在,甚至也没有三千大千世界可说了。 无罪福、无损益,寂灭性中莫问觅;比来尘镜未曾磨,今日分明须剖析。谁无念?谁无生?若实无生无不生;唤取机关木人问,求佛施功早晚成? 语译:从如来藏自己所住的境界来说,本 | 三摩地 2019-06-25 |
![]() |
这是大乘佛教与声闻佛教同时存在于佛世的历史明证,证明大乘佛教不是从声闻法中分裂出来的部派佛教的产物,却是声闻佛教分裂出来的部派佛教声闻凡夫僧所不乐见的史实;于是古今声闻法中的凡夫都欲加以扭曲而作诡说,更是末法时代高声大呼“大乘非佛说”的六识论声闻凡夫极力想要扭曲的佛教史实之一,于是想方设法扭曲迦叶菩萨为声闻僧,以及扭曲迦叶童女为比丘僧等荒 | 三摩地 2019-06-25 |
![]() |
第三次发愿说是大悲观世音菩萨因为悲悯苍生,无量劫来轮回六道受无量诸苦而不由得悄然落泪,其双眼的泪水顿时各变现出绿度母和白度母,各自合掌恭敬向观音菩萨同声说道:“菩萨!您不要担心,我等誓度一切流转生死苦海的众生,为菩萨分担救度众生的悲愿。”因此说度母是观音悲泪的化身。 分析:最令人陶醉心动的还是这次“发愿”,单看观音垂泪 | admin 2019-06-19 |
![]() |
若意根能于一切时皆作得了主,那世间还有因果存在吗?一切众生皆不愿老死,但又不得不老死;如来藏虽不作主,但随其中所含藏善恶业种成就异熟果报之缘,使得众生随业往生六道轮回,乃至于地狱受无量苦,业报如是,未报尽前出离不得。平实导师书中所谓“死亡乃是意根观察色身坏掉而决定舍报”,是说:凡夫众生之意根恒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相应,故在生之时恒执色 | admin 2019-06-19 |
![]() |
明心见性之人,虽然已经证得真如佛性无生无灭的无生忍,但因尚未获得尽智(一切后有永尽的智慧),即未断尽一念无明,未断尽贪瞋痴慢疑等修所断烦恼,所以虽然得到了无生忍,仍然还要再轮回。必须悟后历缘对境去断除一念无明之修所断烦恼,才能获得尽智,才能成为菩萨阿罗汉或进入八地,才能免除分段生死的轮回。必须悟后渐渐的断除第八识中累积的无数烦恼习气的种子,再 | admin 2019-06-19 |
![]() |
雾峰无雾─给哥哥的信(辨正释印顺对佛法的无量误解) 【作者】游宗明老师 【出版日期】2012年10月 【书号】978-986-6431-40-1 【开本】244页 【定价】250元台币 【目录】 第一篇雾峰无雾─给哥哥的信 一、修行勿等待、善知识难逢6 二、寻找生命的实相8 三、请哥哥对自己要好一点13 四、三归依18 五、为何要修行?2 | admin 2019-05-01 |
![]() |
《楞严经卷七》卷七云:“由因世界怨害轮回。杀颠倒故。和合怪成。八万四千食父母想。如是故有非无想相。无想羯南。流转国土。如土枭等。附块为儿。及破镜鸟。以毒树果。抱为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其类充塞。是名众生十二种类。”说明:1、印广说:无情众生如花草树木泥土瓦块也能成佛,其弟子用这段经文来证明印广的说法。   | admin 2019-04-29 |
![]() |
这意思是说,众生想要解脱,想要出离于轮回三界六道生死的种种身心大苦,真的很不容易,想要得度真的是很困难。因为一切凡夫众生一直都在漫漫无明长夜当中,由于没有办法觉察到无明的本质与内容,所以不断地执著五阴身心,执著有念灵知、离念灵知的觉知心;因此,一念无明烦恼障的我见始终断不了,更何况能打破无始无明所知障,而亲证第八识如来藏实相心的一实境界、真如法性? | admin 2019-04-24 |
![]() |
《心经密意》第一章第三节另外一个部份就是无始无明,无始无明和一念无明有什么不同?一念无明的现行,会使得众生轮回三界生死。无始无明的存在,并不妨碍众生出离三界,所以阿罗汉把“一念无明的现行”断尽了以后,就出离三界的分段生死了,可是他的无始无明却仍然还没有打破,更不要说断尽了;但是他却照样能够出离分段生死—不再受生于三界中轮回生死。无始 | admin 2019-04-24 |
![]() |
凡此四种住地烦恼,皆能障碍学人取证二乘菩提之解脱果,令人不能出离三界生死,故名四住地;必定令人常住如是四种境界而常住于三界中轮回生死故。前一是见道所断惑,但得明心,不唯能断见一处住地惑,亦能现前证知法界之实相,因此同时打破无始无明。若作二乘菩提之观行,现观觉知心我、思量心我虚妄不实者,唯能断我见,亦名断见一处住地,但不能了知法界之真实体性,不能了知 | admin 2019-04-24 |
![]() |
一念无明为什么名为一念无明呢?这是因为它有一个现象——在无妄想之中,突然会有一念烦恼产生;由于这一念烦恼出现,就导致众生的受生而轮回生死,所以称为一念无明。在大乘法中,一念无明分为四种住地烦恼,第一种是「见一处住地」,也就是我见;因为不如理作意的邪思维而误认觉知心为常不坏之我,执着这个恶见,住于这种错误的见解之中,在这个境界中安住,名为见 | admin 2019-04-24 |
![]() |
从无始劫以来,众生不过就是这么想:“我怎么样才可以不再轮回生死?如何才可以免受世间的生死苦?”从来没有想过法界的真实相是什么?所以说众生的心从来不曾跟这个无明相应过,所以称为无始无明。也就是说:从来不曾去探讨我们的五阴十八界是从哪里来的?心里想的都是:“我怎么样离开生死轮回的痛苦?”众生从无始劫以来,虽然都曾努力勤修解脱道,然而 | admin 2019-04-24 |
![]() |
这样轮转不停,永远没有离开分段生死的时候;所以一直轮回到现在,还会继续轮回到未来无量世。三界六道有情的五趣轮回,都是由于无明,导致不能接受涅槃的寂灭,为了想要保持五阴的常住,就会不断的入胎受生;所以,反覆的去取后有,取得后世的五阴,使得七转识无法自我灭除;而且有入胎就会有出生,有出生就一定会有病、老、忧、悲乃至死亡等苦恼,永远就进不了无余涅槃,永远 | admin 2019-04-24 |
![]() |
反之,如果没有断尽一念无明四住地烦恼,就算修得非想非非想定,生到非想非非想天中;八万大劫之后突然又生一念,仍然会随着在生到非非想天之前所造的业行,而继续的下堕到欲界乃至三恶道之中,要继续的在三界六道之中,一生一生轮回生死不停。今天我们为大家说明这个一念无明。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就探讨到这边。阿弥陀佛!三乘菩提概说【共130集】>102、一念无明正源老师&nb | admin 2019-04-24 |
![]() |
因为众生心中常住这一些烦恼,所以会藉由种种的因缘使这一些烦恼不断的增长,不断的广大;众生之所以会有无量无边的烦恼,会有不断的生死轮回,就是因为这四种烦恼住在众生的心地当中。接下来我们介绍,什么是“见一处住地”呢?“见一处住地”就是众生于一切处普遍生起不如理作意的见解、观念、看法、想法。这些不如理作意的见解,是由于众生不知道五阴是 | admin 2019-04-24 |
![]() |
但是众生为什么会一再的造业呢?就是因为这一念无明四种住地烦恼常住众生的觉知心中,所以众生在受业报的过程里面会不断的起惑造业,所以就必须在六道里面生死轮回受苦。这也就是地藏王菩萨所说的:“南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非是罪,无非是业。”意思就是说,在这个娑婆世界南瞻部洲的这些有情众生,就是因为一念无明四种住地烦恼常住众生心中的缘故,所以连起个 | admin 2019-04-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