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所以在二乘的解脱道跟大乘讲的佛菩提道这两大修行的目标来讲,其中有一个很大的差异,就是二乘的解脱道如果说有一天(二乘的解脱道)已经修到了极致了,所有的这些烦恼的现行都已经不再现行,已经断尽的时候,那么这个时候这个人就已经是解脱于三界的轮回,从此之后,他就不再参与三界的轮回了。可是佛菩提道就不一样,因为这个修行的目的最主要是要成佛,所以第一个特征就是在 | admin 2020-02-18 |
![]() |
纵使说也许有的信徒会这样讲,说他是在学主耶稣基督的和蔼、学主耶稣基督的慈善,但是也跟佛教当中的学佛人不一样,因为佛教当中的学佛除了要修学佛所说的法之外,还希望自己能够解脱三界六道的生死轮回,并且更长远的目标是希望将来自己也能够成佛。就像刚初入佛门受三归依的时候,会发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要发这样的 | admin 2020-02-18 |
![]() |
为什么?我以前在灯光如来所培植的福德虽然广大无边,可是如今都已经消耗殆尽,一点都没有留下来;因为那是求生死有为福业的关系,所以不断地在三界轮回生死,早已经将以前所培植的福德消耗殆尽了,一点都没有留下来。由此可知,尽管自己种了非常广大的福德,譬如能供养如来等,其果报无量无边,如果将此福业当作未来世享福的话,在漫漫生死当中,还是会将此福业消耗殆尽,一点 | admin 2020-02-18 |
![]() |
阴有遮盖的意思,五阴就是五种能够遮盖众生的智慧,使得众生不能实证三乘菩提,因而在三界当中不断地轮回生死。哪五种呢?就是色阴、识阴、受阴、想阴、行阴,由于这五阴是众缘和合所成,才有世间的种种行,而世间的种种行都是虚妄不实,没有一个是真实的。所谓的色阴,乃是这个色身是地、水、火、风四大所成,也是借着四大以及父精母血等缘而成;既然是因缘所生法,它不是真实 | admin 2020-02-18 |
![]() |
纵使天寿十分的长久,也终究是有享受完的一天,而将会再次下堕欲界来受苦,没有远离三界轮回的大患。因此,只有能得到出离三界的法要,才是最为尊上的目标。如果这位众生的善根深厚,心性很柔和、洁净,听了这些清净而远离杂染的法道都能够欢喜接受的话,佛陀就会说,这个人的心性很清净,就好像是一匹白布一般,可以很容易就染上美丽的颜色。佛陀在这个时候,才会接着为他说明 | admin 2020-02-18 |
![]() |
明心见性之人,虽然已经证得真如佛性无生无灭的无生忍,但因尚未获得尽智(一切后有永尽的智慧),即未断尽一念无明,未断尽贪瞋痴慢疑等修所断烦恼,所以虽然得到了无生忍,仍然还要再轮回。必须悟后历缘对境去断除一念无明之修所断烦恼,才能获得尽智,才能成为菩萨阿罗汉或进入八地,才能免除分段生死的轮回。必须悟后渐渐的断除第八识中累积的无数烦恼习气的种子,再修学无 | admin 2020-02-18 |
![]() |
在《楞严经讲记》第14辑中,平实导师开示:【阿赖耶识心体表现于外的真如性,属于纯无漏性,纯无漏性的心当然是清轻之心,而不是沉重之心;可是第八识心又有阿赖耶性,由于阿赖耶性能够导致众生轮回于三界中,持续出现分段生死,这又是最粗重的。】(《楞严经讲记》第十四辑,正智出版社,页50。)也就是说,阿赖耶识具有两种表面上看起来差异很大的特性,因此令众生难以理解及 | admin 2020-02-18 |
![]() |
遇到正确的正法时,也有智慧能认知涅槃的正理,也能有智慧确认自己的虚妄,而愿意灭除自己,使未来不再有自己继续流转生死,由此而灭除了生死众苦,不再轮回。若能接受这一个观念,您对于解脱道的实修,一定会有成绩,此世必定证果;假使不能接受这个正确的观念,却仍然不愿脱离佛法,那么劝您只担任佛教外护的工作就好了,此世单修人天善法就够了。因为若不能接受正确的道理, | admin 2020-02-18 |
![]() |
在现在很多的禅七活动当中,那一些瞎眼阿师把禅七修行的目的说为打得念头死,许尔法身活;但是即使念头都没有了,吾人仍然在轮回之中,一分也不少,只是从这一边轮回改成那一边轮回,仍然继续在轮回。这一种将意识界视为本识法界的想法,本身就已经是大大的错误了,这不是世尊的教法,乃是一盲引众盲,相将入火坑啊!这就是不明白流转门的道理,就没有办法真正进入还灭门;不知 | admin 2020-02-18 |
![]() |
反过来说,此根本识能出生名色五蕴,名色为缘而有内六处之法,有内六处而有触等等,最后老死、忧悲苦恼出生,如此大苦的轮回五蕴便具足了。我们用另一个角度来看,十因缘法中本识出生名色五蕴,本识住于名色五蕴的运行之中,与五蕴不即也不离。所以世尊在《长阿含经》里面就更加明白地开示了,在五蕴法----也就是名法与色法之外,还有一个本识,这个本识呢,就是每个人在出生之 | admin 2020-02-18 |
![]() |
众生之所以出生,就是因为识神受生而有此世的身体;我们会死亡,则是因为识神舍弃了这个身体;祂就是轮回之轮,可以轮转不息,所以众生会不停地舍身又受身。衪住在由衪所出生的身体之中,也就是每个人的五阴十八界就是衪的房屋;即使有一天身体坏了,我们的五蕴身败坏了,但是衪却没有任何的改变,衪离开了此世的五蕴身,而继续地去住持下一世的五蕴身。世尊直接为我们说明了, | admin 2020-02-18 |
![]() |
好!各位仔细想一想在以上的经文中,世尊告诉我们:因是祂老人家说法的核心,然而告诉我们:众生因为染着而于现前的色蕴轮回,也因能够舍离现前的色蕴而灭苦。染着于色蕴,就是心染着于色,也就是能染的心着于所染的色蕴,所以就会顺次出生了各个支,直至此世现前的老死、忧悲苦恼,至老死也不能够暂止息。------《三乘菩提之阿含正义(一)》<第072集流转与还灭(一)>正伟老 | admin 2020-02-18 |
![]() |
心量狭小的人,对于发愿重新受生心生畏惧,恐怕会再受无尽的轮回,唯恐解脱无期,故不肯发起受生愿而再来人间受生,不想要来人间住持佛法,舍寿的时候想要赶快入涅槃,不想修证大乘菩萨所修证的自心如来所住境界,不能生起欢喜心而去求证如来藏,这都是只学半截佛法。我们也恭敬阿罗汉,但毕竟佛来人间,不是只有教我们成就阿罗汉,是要成就佛道,这才是佛陀的本怀。声闻人的心 | admin 2020-02-18 |
![]() |
阿罗汉虽然能够出离三界,只是自己想要迅速得解脱,对生死轮回还是有恐惧,所以不能于三界中安隐;菩萨则是不怕三界生死轮回,他要广度一切众生都能成就佛道,这种无边广大的菩提心是他成佛的动力,这种众生无边誓愿度的愿力是令人赞叹的!为何菩萨不畏生死轮回?因为菩萨有出离观,也有安隐观,他能观察五阴有生死,而我们的第八识如来藏体恒常住不坏不断,没有一刹那的生灭相 | admin 2020-02-18 |
![]() |
有人认为整个佛教的法就是在讲缘起性空,缘起性空是在讲十二因缘法,十二因缘法中的十二有支都是生灭法,若能将十二有支一一灭除了,就能出离生死轮回。关键就在这里,当灭尽十二有支之后,已经无我、无人、无一切法了,那是不是断灭空?六识论的人灭尽十二有支之后,一定是断灭空,因为十八界都灭尽了,当然全部断灭,一无所有;然而佛法不是这样说的,不是死了之后一切法空的 | admin 2020-02-18 |
![]() |
证初果是修学佛法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想要离开三界生死轮回的烦恼,所以要修出离观。二乘人所说的出离观就是简略的十二因缘观,这是世俗谛中的现观。出离观就是以十二因缘支来仔细观察十八界法的虚妄不实,断除我见、我执的现行,因此而得以离开三界生死;或是以苦集灭道这四圣谛为行门,依此四圣谛而作观行,观察五阴、十二处、十八界的我,是虚妄不实而断我见、断三缚结,然后 | admin 2020-02-18 |
![]() |
但是目前我们所看的这些众生,其实三界六道众生,我们说地狱、饿鬼、畜生,乃至于人道、天道、阿修罗道等等,都是各种不同道的众生;而且各种不同道的众生,都还在三界轮回里面继续在轮回。所以众生是众生,佛是佛;所以很显然从这边来看的话,佛跟众生是有差别的。所以如果说:佛跟众生没有差别的话,如何去说明这个事实呢?所以说:佛如果跟众生没有差别,那众生现在就是佛。 | admin 2020-02-18 |
![]() |
那什么是解脱道呢?所谓的解脱道,就是如何出离三界生死轮回的道理跟行门。那什么叫作佛菩提道呢?佛菩提,就是每个众生在证知生命的实相、法界根源时及后续所出生的智慧(这个法界实相是各个有情都有的真如与佛性),那亲证法界实相而生起法界实相智慧的方法就是佛菩提道。〔编案:生起法界实相的智慧仅是进入佛菩提道中实际修练的基础。〕有许多人认为修证解脱道就是修证佛法 | admin 2020-02-18 |
![]() |
’(《央掘魔罗经》卷四)也就是说,一切众生都是因为颠倒妄想烦恼,不识自心如来藏,而于三界中生死轮回。这个就好像前面经文所说的:因为众生都有如来藏,可是因为有无量烦恼遮覆,好像瓶中灯,不能看到这个如来藏的这个种种的智慧光芒一样。当众生在三界中生死轮回时,如果想要解脱于生死轮回,有的畏惧这个三世生死苦的,他就求要解脱----能解脱于三界生死苦;所以于 | admin 2020-02-18 |
![]() |
(注5)生不知来处,死不知去处,这本是一般人的正常现象,因为意识只能一世,故人皆有胎昧;然而,大慧禅师要提醒的是:若不能证悟如来藏,则不知生命以谁为主,不知哪个是去后来先作主公,纵然出家了,永远是个无主沙弥,生则因惑造业,死又随业流转,三界六道轮回不休,没个踏实的归依处,心头黑似漆,恐怖莫奈何。这是学佛人第一件大事,若误认六识为常住不坏我,或偶参得 | admin 2020-0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