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什么叫作对法的信心?譬如,证初果、二果乃至阿罗汉要有信心,对开悟明心这件事也要有信心,对三世因果、六道轮回要有信心,对菩萨修行成佛的五十二阶位要有信心;如果对这些都不相信,那就是对法的信心不足。“信心”就是相信佛说的法是可以做到的真实法,不是虚妄想像的;譬如可以断三缚结而证初果,可以明心开悟等,都是佛说的真实法。有人对大乘经典不相信是佛说 | admin 2020-02-19 |
![]() |
所谓见一处住地烦恼即是我见,谓一切凡夫众生误计色身为我,或误计能知能觉的灵知心为常住不坏我,或误计受、想、行为我等等;由于我见不断故,导致有情轮回生死,在三界生死海中流转,头出头没,受尽一切苦楚不得出离,而与三界二十五有诸有情众生互为眷属。佛陀以大慈悯故,示现受生于人间,八相成道而度众生,为令众生解脱生死苦恼,于是有三藏十二部经之先后开演。为了让众 | admin 2020-02-18 |
![]() |
然而,有情众生不知道这个真实的道理,对色身没有如实的认识,无量劫来世世执著色身为真实我而不能断除身见,于是就被系缚而流转于欲界及色界之中,不能解脱于有色界的生死轮回之苦;因为色法的这种遮障性,就如同黑云遮蔽了太阳,使众生看不见解脱生死的智慧光明,所以说内色身是色阴、外色法也是色阴。第二目色阴的生起自古以来,人们对于有情的色身(内色阴)是由谁制造出来 | admin 2020-02-18 |
![]() |
假使有人误认六识的自性为常住的不生不灭法,并且在阅读了善知识所写的书,或者听闻善知识当面解说之后,仍然坚定地认为见闻觉知性不是五阴所摄之法,坚持见闻觉知性是大乘法中所说的佛性,他这样其实就是具足了受想行识等四阴的执著;那么他一定会时时强烈地想要继续保有六识的自性,所以在舍报之后必然不肯灭除自己,一定会继续在三界中随业流转,继续生死轮回下去;禅门中的 | admin 2020-02-18 |
![]() |
然后又各自在自己的内相分中去执着、去运作,在里面产生了喜、怒、哀、乐,各自的内相分已经是虚妄了,再从虚妄上面继续去虚妄地运作,所以最后就叫作自己玩自己,自己去玩自己所产生的内相分,这就是众生轮回三界而没有办法出离的实际相貌啊!因此,还记得弥勒菩萨所说的吗?共显现之外所取,彼实同于能取识。这一句话有更深的含义,不只是众生的内相分各有差异而不实在,外相 | admin 2020-02-18 |
![]() |
众生的我见以及我执这些烦恼,会因此而引生对自我的执著,这样会在每一世死了以后又重新去投胎,然后就又会继续去执著五阴十八界的自我;乃至造作了无量无边有漏性的善恶业,不论是在人间享福、天上享福,或者下堕三恶道轮回受苦,这些统统都是有漏的有为法。但是这些有漏性的有为法却是可灭的,其实这些也是二乘圣人必须要灭掉的,所以它不可能是无为法。再说无漏的有为法,我 | admin 2020-02-18 |
![]() |
」[2]六识论的支持者印顺知道六识不足以说明这生死轮回,因此他将过去意识转化成为微细潜在的「意根」,又说是「细意识」,可见他对于「根、识」是分不清楚的。因此,将六根先理清楚,是修学解脱道的首要任务,若不能弄清楚根与识就不能断除我见,难免会落入识阴之中而不自知。[2]有没有断我见,这是学佛人的基本。[3]前五识尊者大拘絺罗答曰:「五根异行、异境界,各各自受境 | admin 2020-02-18 |
![]() |
由经中开示可知:不愿意看到诸佛以及听闻如来藏法,乃至否定如来藏存在的人,那是对佛及如来藏法不信受而且在漫漫长夜中不断轮回生死的人,也是佛在经中所说的可怜愍者。又,菩萨亲证离见闻觉知不在六尘分别的真心如来藏后,发起了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所谓的法身德,是菩萨亲证离见闻觉知不在六尘分别的真心如来藏,也是经中所说,菩萨亲证本来自性清净 | admin 2020-02-18 |
![]() |
故吾人于六道中轮回生死不能出离,皆因意根之执著而起;而意根这个执著性,却是由意识的无明----错误认知----而使意根不断的产生执著性。所以顺观十二因缘法时无明排在第一,辟支佛及阿罗汉皆因断了意识的无明而使意根的我执灭失,才能灭尽十八界而入无余涅槃。又意根因了别慧很微劣,不能细分别六尘万法,所以经常令第八识出生前六识来协助分别。(三)第六识意识是审而不恒; | admin 2020-02-18 |
![]() |
但是无余依涅槃也不是修来的,阿罗汉他只是把自己灭掉而已,就好像是一样;有情众生的,只是杀掉这一世的身体,而定性声闻阿罗汉舍寿后的无余依涅槃,则是把自己永远灭掉,完全消除自己未来世再投胎六道轮回的可能性。因此这位已入无余依涅槃的定性声闻阿罗汉,以后就再也不会有意识觉知心的我,也不会有处处作主的第七识意根存在,也就永远不会在这三界中出现了,这个就是阿罗 | admin 2020-02-18 |
![]() |
这个的说明,要先从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谈起,有了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亲证,才能了解有余依涅槃和无余依涅槃,最后才能了解佛地的无住处涅槃,然后才能了解:这四种涅槃都是显现出来的,是本来就有的,而不是靠修行才得到的;佛法的修行,只是恢复祂本来的状态,也就是除掉众生的轮回性,而留下了涅槃的境界。可是一般人都不知道,以为涅槃就是要去好好修行,然后把自己断灭,死掉 | admin 2020-02-18 |
![]() |
接着说第二种缘起,赖耶缘起,是说众生所造一切善恶业,以及所熏习的一切善染法,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不论是什么法,都落在阿赖耶识之中所集藏,众生所造的一切善恶业种,以及八识心王的一一种子,及众生因不明实相、不知解脱,而熏习种种外道邪见和我见、我执所成的无明,都集藏在阿赖耶识中,就有了三界的生死轮回。然后在三界生死轮回之中,往世所造业种以及所熏无漏法种就会 | admin 2020-02-18 |
![]() |
中阴身的意识不像这一个有情上一世的意识那么灵光,因为中阴身是一些微细的物质;中阴身的大脑,不如有情上一世的大脑是由粗重而完整的物质所构成,因此藉由中阴身所现起的意识,功能就不如有情上一世的意识,而是纯粹依靠着习气去运作,结果因为无明而导致贪或瞋,就入胎去受生,开始下一世的六道轮回生死了。除了过去世已经开悟的菩萨之外,一般人大部分是起贪而入胎的,他们 | admin 2020-02-18 |
![]() |
出世间三昧的意识所缘境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藉由心一境性,而止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并且审细正确观察一一蕴、一一处、一一界,尤其是彻底观察识蕴意识我的虚幻是无常空,所以是生灭变异空相;既是无常生灭变异空相,于是对于五蕴我不再有所希求贪爱执著;既然对五蕴我无贪无执,就无愿无作而心得决定弃舍灭尽五蕴,最后就可以舍报证入无余涅槃,令后世五蕴我不再出生, | admin 2020-02-18 |
![]() |
(一)心法八(有主动支配能力)眼识(能观)耳识(能听)鼻识(能嗅)舌识(能尝)身识(能触)意识(能知诸法)末那识(又名传送识、染污识、染净依,即根本意识能分析诸法)阿赖耶识(又名无没识、含藏识、能藏诸法,永为种子)(二)心所法五十一(受心王指挥)遍行五(通善性、恶性、无记性)作意(心生境界,作意境)触(由境生心)受(由触生受)想(由受生想)思(想生 | admin 2020-02-18 |
![]() |
世间人贪财、贪色、贪名、贪利,贪求种种五欲之乐,不义而取,心无厌足;由于贪的强大染着势力,驱使有情不断的起惑造业,以至于轮回三界无有出期。以上介绍的是贪。继续说明第二个根本烦恼:瞋。什么叫作瞋呢?瞋就是瞋恚、愤怒。也就是说逆境当前,由于不顺己意,所以脸上就显现出愤怒的表情,五官肢体显现出不自然的样子;譬如说,面红耳赤及青筋外露、暴跳如雷、怒目直视等 | admin 2020-02-18 |
![]() |
行者如果能够现前观察十八界法的虚妄,一一如实现观而没有遗漏,就能够了知有念灵知心与离念灵知心都是虚妄,都是必须藉缘才能生起之法;也能够了知处处作主之心就是意根末那识,意根同时也是众生生死轮回的根源;能够这样一一现观而了知十八界法都是虚妄,没有一法有其自体性,没有一法是可以常住不坏的人,就能证得声闻初果,这就是无为法。在取证声闻初果以后,继续努力的消 | admin 2020-02-18 |
![]() |
换句话说,证得非择灭无为者,乃是证悟三乘菩提以后的修行,由于进断烦恼障,已经能够使身口意之恶业自然不再现行,也能使七转识之现行能够清净;不像有学圣人必须经由意识心之简择,而后才能灭除轮回之身口意因,所以名为非择灭无为。这样的非择灭无为,实际上是依自心如来藏而施设,因为其体即是自心如来藏,不可外于自心如来藏而建立非择灭无为法;然而这个第八识之清净自性 | admin 2020-02-18 |
![]() |
中阴身的意识不像这一个有情上一世的意识那么灵光,因为中阴身是一些微细的物质;中阴身的大脑,不如有情上一世的大脑是由粗重而完整的物质所构成,因此藉由中阴身所现起的意识,功能就不如有情上一世的意识,而是纯粹依靠著习气去运作,结果因为无明而导致贪或瞋,就入胎去受生,开始下一世的六道轮回生死了。除了过去世已经开悟的菩萨之外,一般人大部分是起贪而入胎的,他们 | admin 2020-02-18 |
![]() |
若不如此,纵说得十二部经,亦不免生死轮回,三界受苦,无出期时。(《达摩大师血脉论》)因此说,如果不能见到自己本具的真心本性,就不能称为善知识,即使读遍三藏十二部经,也能为人解说、宣演,依然不免要再轮回生死,于三界中受生老病死等苦,是无法出离轮回之苦的。而在《六祖坛经》更说到: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 | admin 2020-0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