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三乘菩提之入门起信第014集八识心王与唯识五位百法》林正仁老师主讲(原标题:八识心王与唯识五位百法) | 三摩地 2018-07-22 |
|
喜觉支,是因为佛法精进修持,观知诸法虚幻,所以对于三乘菩提能够生起信心。猗觉支是,所谓的因佛法之于善于抉择修持,所以得于喜心,然后遍身受乐;也就是说,对于佛法善于抉择以后,因为喜心而能够遍身,因为法乐的缘故,所以遍身受乐,这个就是猗觉支。那定觉支,是因为有修有证,因为有证有验以后,心得决定,所以住于一境而不摇动,乃至发起禅定功德,这个就叫作定觉支。 | 三摩地 2018-07-22 |
|
所以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中有“一心二门”之说,为大家介绍真妄和合的道理,更为开演“真如缘起”之理,为大众阐明悟后起修的真实义,说明从凡夫修证成佛过程中真心的种种差别,亦解答了为何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却有三界九地四圣六凡种种差别。佛法是围绕第八识展开的,以“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统摄一切法义。但因为第八识行相微细极难 | 三摩地 2018-07-22 |
|
二乘人对于大乘法义所说的如来净土,无有乐意发起信受,不愿乐于追求、启问,所以佛陀要不断地自说启说,如是之二乘人根本不能了解大乘净土所说的实义,也非都愿意生往他方此界净土,乃至色究竟天有报身佛为诸地上菩萨说法,也只是听闻而无有喜乐之心,如此以自法而为自足之辈,生起增上慢的二乘人非可胜数,引此义即知,如何可以详加演述无量大乘法门,乃至集结呢?10.在经典 | 三摩地 2018-07-22 |
|
假设在山上有一位非常有智慧的善知识,我们要去朝拜他,那么在朝山之前我们首先就是要起信,真的相信山上的那位善知识,对我们真的有帮助,所以我们才愿意花时间、力气去朝拜。那么对于放下这件事,就是要先相信自己能够放下。我们举的例子:提起了重物,然后手酸了之后,就直接把它放下。还有世间人告诉你面对事情的时候要面对它、处理它、要放下它,都是起信的范围,要你相信 | 三摩地 2018-07-22 |
|
」此处圣教量教导我们,相貌庄严之报乃从「忍辱」而来,忍辱有「世间忍」、「出世间忍」、「无生忍」、「悲忍」,平实导师在《起信论讲记》第五辑提到:「所谓世间忍,就是在世间法上,能够安忍而不动其心。忍!说一句简单的话,就是接受的意思。(中略)世间忍是接受什么呢?就是接受世间对你的不公平待遇,接受世间对你的不合理待遇,接受世间对你的恶劣待遇,你如果能够接受 | 三摩地 2018-07-22 |
|
甚至于为度有缘之众生,有时无中生有,忽然出生舍利子,使人生起信心,进而修学佛法;但这不是舍利子本身的功德,而是佛威神力所变现。尚未见道的凡夫,只要世间五欲的烦恼很少,有时也能烧出舍利子,不一定要断我见以上的圣者才能烧出舍利子;所以有些八哥鸟类,被教导念佛数年以后,死后也烧出舍利子;有的人五欲烦恼很少,虽然没有学佛,死后也烧出舍利子,外道修行者,如果 | 三摩地 2018-07-22 |
|
假设在山上有一位非常有智慧的善知识,我们要去朝拜他,那么在朝山之前我们首先就是要起信,真的相信山上的那位善知识,对我们真的有帮助,所以我们才愿意花时间、力气去朝拜。那么对于放下这件事,就是要先相信自己能够放下。我们举的例子:提起了重物,然后手酸了之后,就直接把它放下。还有世间人告诉你面对事情的时候要面对它、处理它、要放下它,都是起信的范围,要你相信 | 三摩地 2018-07-22 |
|
将来如果说,这样的一个在家菩萨众,如果他要去接引其他人,可是口业上很轻率随便,他要去接引人修学佛法的时候,就不能让他人对于他所说的内容生起信心,不能生起这种所谓的信受的这个心意。所以对于菩萨而言,口业很重要,因为要去跟众生互动,要去摄受他人,都是透过口业来表达;所以对于在家众,恶口恶语及无义语,终不为之,这个部分也是属于不放逸行之一,它的重要性就在 | 三摩地 2018-07-22 |
|
------《三乘菩提之入门起信二》<第009集一心二门(一)>余正伟老师 (原标题:学佛应当先对家庭社会尽责) | 三摩地 2018-07-22 |
|
善知识《起信论讲记》中说,三乘菩提佛法讲到我,正确来说,应是非有我亦非无我。因为三界六道凡夫众生,执著有一个蕴处界我,以蕴处界某一法为我(或者以色蕴色身为我,或者以识蕴觉知心的我,当作是我),执著这五蕴我是真实有,把它当作是真实我,因此世世不愿弃舍,每一世舍报之后,这真实我—本心如来藏—就为他再造一个下一世的蕴处界我,因为这样的缘故,就世 | 三摩地 2018-07-22 |
|
有一次我梦到一个朋友有了新情人,但梦中我感觉他的情人不好,没多久那个朋友就跟那个新情人分手了!真是很神奇!马鸣菩萨的《大乘起信论》中有说到意根是「现识」又是「智识」,平实导师解释说也就是说意根配合意识时,他就可以直接反应出来!譬如我们如果意识心被训练得知道某些事情,当我们一看到这个事情时,我们马上就会有反应!譬如我们因为被教导说大便是脏的,那当我们 | 三摩地 2018-07-22 |
|
将来如果说,这样的一个在家菩萨众,如果他要去接引人,可是口业上很轻率随便,他要去接引人修学佛法的时候,就不能让他人对于他所说的内容生起信心,不能生起这种所谓的信受的这个心意。所以对于菩萨而言,口业很重要,因为要去跟众生互动,要去摄受他人,都是透过口业来表达;所以对于在家众,恶口恶语及无义语,终不为之,这个部分也是属于不放逸行之一,它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 三摩地 2018-07-22 |
|
------《三乘菩提之入门起信一》<第067集生灭因缘真实义>卢正娴老师 (原标题:一句话不慎,就下堕畜生道了!) | 三摩地 2018-07-22 |
|
】(《大乘起信论》卷1)意思是说:佛具足一切世出世间法,可以普遍地大作饶益有情的功德业。佛的智慧无限而且又是自在,佛具足佛菩提智——也就是四智圆明,包括大圆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以及成所作智。佛是大医王——一般医生只能医世间病,佛能医的却不只是世间病,还能医治众生生死轮回病,这样才是能救护世间的世尊。由于这种能够普作大饶益,智无 | 三摩地 2018-07-22 |
|
另外,在《莲修起信录》中也说到: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像这些都是古德劝化众生要深信三世因果的偈语。在2500多年前佛陀住世的年代,大多数的众生都是善根深厚的,当时的社会环境也很适合修学禅定,所以在当时,有许多人证得四禅八定,发起宿命通、天眼通等等通力的人也非常多。所谓宿命通,就是能够知道自己以及他人过去生一世、两世、三世乃至百 | 三摩地 2018-07-22 |
|
又如有些新学菩萨,初发菩提心欲成就佛道,然因过去世于声闻法中熏修很久,所遇的都是声闻种性之师,转弃大乘法而唯修二乘解脱道,这对欲修佛菩提道的学子来说,也是业障的一种;而这个部分的法义平实导师也在《起信论讲记》第四辑当中,有开示马鸣菩萨所说的:「若遇恶缘或时退堕二乘地故」之理。故在正觉发愿文中「不遇声闻缘觉师,愿我得遇菩萨僧」,此乃是真修佛道者一个很 | 三摩地 2018-07-22 |
|
而其中很多的目的,我们简略来说常见的几个目的:第一个目的,乃是要让行者起信,能够继续进步,但是却不是让众生要执著这个瑞相。因此,加持有些人见到瑞相的目的,不外乎就是让这个行者能够生起信心,成就信力;对于三宝的信心生起的缘故,对于佛法僧三宝生起信乐,对于自己能够产生足够的信力;所以,诸佛菩萨偶尔会现起一些特殊的境界,让某些众生遇到;但是不会常常遇到。 | 三摩地 2018-07-22 |
|
一般而言,众生从初发心学佛,必须历经一劫乃至一万劫修集信心;在十信位中必须经由闻熏,而发起信、进、念、定、慧等五种善根,在五根发起之后,再依这五根为基础,继续进修后面五信位的功德。如果没有修习这十信位功德的人,就是还没有发起菩萨种性的人。譬如二乘无学圣者们回入大乘别教以后,仍然要具足这十信位的功德,将来才能悟入诸佛的所知与所见;这是因为二乘无学法中 | 三摩地 2018-07-22 |
|
或是有人此世有很多财宝能自在支配使用,而且他有因缘遇到良好的福田,但心中却没有对布施的因果生起信心,所以不能于此大良福田作布施护持,那么他的未来世必定将成为贫穷人;如果再加上悭贪不愿布施,则下一世未必能再受生为人,可能会堕入饿鬼道。所以,有智慧的人应当随分,随著自己有多少财物与能力而欢喜布施;因为除了布施之外,没有方法能够得到人间或天上的快乐,乃至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