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布施行不能成就,就会有,有就不能成就戒行。布施行不能成就,瞋无法布施出去,心中就会常常有瞋;把瞋布施出去以后,才能生起慈忍、悲忍,戒才有办法持好。乃至愚痴无明如果不能布施出去、不能舍弃,对愚痴的因果不具足了知,或者不如实知,所以不能乐施,表示他的无明还没有布施出去,他也是无法清净的持戒,所以施是戒的基础。-----平实导师在《维摩诘经讲记》第一辑第2 三摩地

2018-07-21

既然与五别境、善十一相应,已经大异因地时不与五别境相应的无我的状况了,这个时候,你还能说祂是无我吗?不行了!在等觉位之前,真如离见闻觉知,从来不思量、不、不瞋、不垢、不净,不与五种别境心所法相应,那个时候是确实无我性的法相,得要经由我们的六识七识去配合运作。到等觉位过后,心真如可以跟五别境相应,换句话说,一切众生心在想什么,祂全部了知,而且佛地心 三摩地

2018-07-21

一者淫。二者嗔恚。三者愚痴。是三事分为六。故应六衰治三病。经所以多者。譬如人服药病不愈。当更服余药。佛言。人意多端。疾转故多经。随意疗之欲使疾解故。(佛所说的法都是对治嗔痴三毒的,六衰即色等六尘,能令善衰灭。佛为什么说八万四千法门呢?因为人有八万四千烦恼,不同的药治不同的病,比如欲重的修数息观不成,要修不净观,如是等等。)佛弃余寿二十年。有三 三摩地

2018-07-21

第二个烦恼名为“欲界爱住地”,就是著欲界的五尘——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而以著男女欲为主要。第三个烦恼名为“色界爱住地”,就是著色界的境界——禅定及色界的神通等有为法,著色界天的种种境界。第四就是“无色界爱住地”,经中名为“有爱住地”;有爱住地的“有”是什么意思呢?自古 admin

2018-07-21

五地菩萨主修“禅定波罗蜜多”以及一切种智的熏修,在这时候,祂开始要断除下乘的涅槃。因为二乘人对于涅槃有着,心心念念想入涅槃,就会障碍了菩萨性的发起以及功德的利益众生,所以说,五地菩萨在这时候,祂要去断除这个下乘的涅槃,在这方面努力的修行,而且主修禅定波罗蜜多及一切种智。祂在满心位的时候,成就了“变化所成”的现观。这是五地菩 admin

2018-07-21

当通过苦圣谛的观察,了知三界六道皆是苦后就会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些苦呢?苦的来源是什么?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苦呢?这就是苦集圣谛所要探讨的内容!为什么会有集呢?事实上是跟如来藏有关系,由于众生的着,喜欢这些五根,如来藏就帮我们出生了五根。所以声闻人,从根本上了解这个道理,他会相信并听从佛陀所说如来藏之理。为什么我们会有五阴呢?为什么会有色阴、受阴、想 三摩地

2018-07-21

在声闻菩提里所说的爱别离苦,是我们对五阴产生了爱,由于这个爱不能达到永久,要分离的关系,也会产生苦。譬如,我们爱五根,爱自己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但这五根终究还是要跟我们爱别离。譬如我们的眼睛,虽然每个人都很爱护它,因为那是我们的灵魂之窗,可是当年纪慢慢大了,即使没有病,年老之后,视力也会减退;有的人年轻时候有近视,老时又有远视, 三摩地

2018-07-21

解脱果的初果须陀洹(声闻解脱果:初果须陀洹----断三缚结,二果斯陀含----薄嗔痴,三果阿那含----离欲界爱,四果阿罗汉----断三界爱),他所要断除的就是三缚结。初果人实证断除三缚结这个解脱业之后,七次人天往返,就可以解脱于生死。初果接着进修,就要把欲界爱降伏,然后把它断除;如果是降伏大部分,就是所谓的二果人,他只要再来一次人间,就成为斯陀含。如能把欲界爱 三摩地

2018-07-21

那么般若中观更是如此啊!因为般若讲的是法界的实相,中道的观行就是在观行如来藏的中道性;意识是不符合中道性的,因为意识有时清净了,是落到清净一边;有时染了,却又落到染污一边,所以意识不符合中道性。但如来藏永远是中道性,而一切诸法的根源也是如来藏,般若所说的全都是法界的实相;一切诸法的功能就统称为法界,而一切诸能的实相就是如来藏,一切诸法全都离不开如 三摩地

2018-07-21

见道位七住位 明心--般若正观现前,亲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内门广修六度万行↓薄瞋痴,成二果解脱八住位 于一切法现观般若中道。渐除性障。十住位 眼见佛性,世界如幻观成就。一至十行位 于广行六度万行中,依般若中道慧,现观阴处界犹如阳焰。至第十行满心位,阳焰观成就。↓断五下分结,成三果解脱一至十回向位 熏习一切种智;修除性障,唯 三摩地

2018-07-21

例如,断烦恼现行的声闻人和缘觉人不会再因瞋而骂人,不会再因而去偷盗,但是仍然会有、瞋等习气存在。又例如毕陵尊者仍有慢的余习未尽,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佛教历史典故。声闻人和缘觉人的种子习气还在,所以他们的解脱仍不究竟,不能称之为佛。诸佛不仅断烦恼现行而且能断烦恼习气种子,能够拔除一切烦恼习气的根源,就一定不会有余习存在。五、断疑的不同佛在《优婆塞戒 三摩地

2018-07-21

392,a11)所以唯有实际得到大涅槃者之如来,可以说有真正解脱境界,这解脱究竟境界根本不是小乘人所能够知道于万一的,真正的解脱道,真正的解脱实义,是不能够离开涅槃而有他说,所以如来世尊才说:「真解脱者即是如来!」「毕竟解脱即是如来!」因此为了安慰二乘人,所以便将非如实的二乘解脱,如是灰身泯智的修证,当作解脱而说!只有不清楚如来实义的人,才有可能在小乘法中 三摩地

2018-07-21

五地菩萨主修“禅定波罗蜜多”以及一切种智的熏修,在这时候,祂开始要断除下乘的涅槃。因为二乘人对于涅槃有著,心心念念想入涅槃,就会障碍了菩萨性的发起以及功德的利益众生,所以说,五地菩萨在这时候,祂要去断除这个下乘的涅槃,在这方面努力的修行,而且主修禅定波罗蜜多及一切种智。祂在满心位的时候,成就了“变化所成”的现观。这是五地菩 三摩地

2018-07-21

解脱道中狭义的心解脱,是於佛法生起净信而断我见、三缚结,并且经过了二果的薄嗔痴境界,再努力修断欲界爱,已经解脱於五欲缠缚而发起初禅了,已经解脱於五欲的系缚而远离欲界的受生,是三果的实证。慧解脱,是进而断除全部我执的无明,证得慧解脱的解脱功德,成为慧解脱阿罗汉。广义的心解脱之中,又有数种差别:一者正智心解脱,二者净信心解脱,三者无碍心解脱,四者漏尽 三摩地

2018-07-21

在声闻菩提里所说的爱别离苦,是我们对五阴产生了爱,由于这个爱不能达到永久,要分离的关系,也会产生苦。譬如,我们爱五根,爱自己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但这五根终究还是要跟我们爱别离。譬如我们的眼睛,虽然每个人都很爱护它,因为那是我们的灵魂之窗,可是当年纪慢慢大了,即使没有病,年老之后,视力也会减退;有的人年轻时候有近视,老时又有远视, 三摩地

2018-07-21

(凡是修学解脱道的行者,若在见道之时不能立时成为俱解脱或慧解脱的阿罗汉,都是有其原因的:由於不能断除欲界爱及极深细的我执,导致见道时不能断除我所爱及微细我执,故不能立时成为阿罗汉。此类人必须见道后修不放逸行而证慧解脱。若是原已不放逸而修得四禅、四空定者,见到之时即成俱解脱。若有人此时虽犹未见道,只有信行,也可以由不放逸行的精进根存在而说为信解脱者 三摩地

2018-07-21

同理,戒要制止我见存在,也要制止我执存在,更要制止我所的着,心既然不愿意放弃戒,又不许在这上面攀缘,当然要离开这些烦恼,烦恼离开了以后心自然就不热而清凉了,就会觉得无所事事。无所事事时就好读经、参禅、打坐修定、思惟诸佛法了!所以戒能遮除烦恼热,所以又叫作清凉。第四、戒又名为上,不是低下之法;因为持戒的缘故,能使人上生欲界天;乃至由于持声闻戒或菩萨 三摩地

2018-07-21

大乘菩萨证得如来藏阿赖耶识以后,经过很长时间的修行,把如来藏中七识心相应的瞋痴慢疑等现行修除掉,证得解脱道,能出三界;但却发起了受生愿,继续轮回生死,自度度他,一面修除七识相应烦恼障的习气种子随眠,一面修证如来藏中含藏的一切种子;直到无生法忍究竟,成就一切种智,然后成佛,那个时候的第八识,就改名为无垢识,又叫作佛地真如。所以,大乘菩提的内涵,可以 三摩地

2018-07-21

《佛说决定义经》卷一云:集谛者,谓爱法。由此爱,而生耽著,以耽著故,发业润生,招集为因,是名集谛。(《佛说决定义经》卷一)这段的意思是说:一切有情,由于爱六尘诸法的缘故,所以对六尘诸法心生耽著;由于耽著的缘故,所以就不断的造作诸业,招集未来再出生的苦果,这就是集谛的意思。二乘定性声闻缘觉只能了知以上所说苦集的道理,但是他们却不知道要闻熏般若的 三摩地

2018-07-21

声闻菩提以及缘觉菩提完全是讲解脱道,也就是说,它告诉我们如何把三界的着修除掉,可是这些烦恼要修除之前,必须要见道,见道就是断我见。声闻、缘觉的菩提道是三乘共法。佛门之内,菩提的意思就是觉悟。然而,觉悟的内涵各有不同,所以分三乘;是故《金刚经》云:一切贤圣皆因无为法而有差别。觉悟声闻菩提者,即成声闻乘人;觉悟缘觉菩提者,即成缘觉乘人;觉悟佛菩提者, 三摩地

2018-07-21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