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这段故事是说,大家在供养布施的时候,不但给他物质上的供养,还要法供养,愿他不贪着世间的福德智慧,愿他将来因缘成熟时必能成佛,那你这个功德就没有办法说了,惟佛与佛乃能究竟。 (本文转自互联网,布施功德不可思议) (原标题:佛前供养一朵花的不可思议功德) | 三摩地 2018-07-22 |
|
为什么说不贪能得王位、财富、福德等等自在。因为这个心所招感的果报就是如此。业力就是这么运行,什么样的缘聚集充足了,就会有相应的现象、得到相应的果报。我们普通人是善恶业均有,有的人这个多点、有的人那个多点,这都是我们的心所聚集的业力。知道了这个道理,我们只要改变自己的心念,就能够调控业力的聚集,也就是调控自己的苦乐吉凶、种种境遇,现实生活的境遇。大家 | 三摩地 2018-07-22 |
|
经论当中佛陀及菩萨们的开示,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就是佛教中所说的正命——如法的职业,就是对于色身的生存没有了无理的欲求,不贪取过多的欲求而无厌足;也不以种种占卜、咒术等不合乎佛陀所制轨范的方法,来求得资养生命的物品,然后来存活色身;反之,必须仅以合乎佛陀所制轨范的方法,来求取生活所需的衣物、饮食、床座等等的这些的物品。简单地说,就是要不 | 三摩地 2018-07-22 |
|
在布施的时候,人们常常在布施后而生起了悔心,有哪些原因会让我们生起了后悔心,而减损了布施的福德呢?我们又该如何生起智慧,能够欢喜的布施,而得到大福德呢?佛陀在《优婆塞戒经》卷5当中开示说:【善男子!施已生悔,因于三事:一者于财贪爱、二者谘承邪见、三者见受者过。复有三事:一者畏他呵责、二者畏财尽受苦、三者见他施已受诸衰恼。】这意思是说:布施了以后,之 | 三摩地 2018-07-22 |
|
二乘菩提只是佛菩提局部的一个修证内涵而已,声闻菩提和缘觉菩提的和果证,其实都只是在解脱的智慧上面,都是属于世俗谛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上面去做无我的观行!然后呢,实证了蕴处界都是缘起性空,都是无常变异,都是虚妄不实,因此我们就可以断除了对蕴处界的一个贪爱和执着;在今生舍寿之后,就不再去执取中阴身,从此就消失在三界当中,当然就不用再受到无明和业力的一 | 三摩地 2018-07-21 |
|
粗的意行,譬如对于六尘境界,意识有所贪爱而引起的爱乐、贪瞋等心行;细的意行,则如对六尘境界的了知,乃至于细如禅定中的微细意识,及众生不易察觉的意根思量作主,也都是意行。因此,凡有觉知心存在就有心行;意识心存在的当下,就算没有语言文字,或不起一念作思惟抉择时,都是意识心的行;就算是一念不生也有心行,只要有前七识心的存在,都是属于心行、意行。总之,一切 | 三摩地 2018-07-21 |
|
其实外道所说的神我、梵我,本质既然是众生的第六识意识,而意识心一旦现行而存在时,必定都有见闻觉知心,都能够了了而知六尘,是会起喜怒哀乐、贪瞋情绪的;所以,上帝会生气而降大火、大水来毁灭异。而且,这个意识觉知心,乃至进入二禅等至位之中,仍然能够了知定境法尘,都是不离六尘的。然而,大乘佛法的二、三转所说的如来藏,则是第八阿赖耶识心,一向离于六尘的见闻觉 | 三摩地 2018-07-21 |
|
七、染净依缘:如果没有意根末那对法尘之警觉,又如何能够了知法尘的变动?又如何因为末那想了知法尘境之变动,而叫意识去清楚详细了别色尘境?就是因为有末那对法尘警觉的关系,才会有意识现起,乃至意识现起贪染喜厌顺违等种种心行出现。八、根本依缘:这就是指眼识生起的根本依──第八识如来藏,若无此识,眼识种子如何能产生根尘触的现象而得出生?因此如来藏就是眼识的根 | 三摩地 2018-07-21 |
|
那到底这个记忆如何存在?从第一点:轮回如果不存在,那您愿意是这样的状况吗?您愿意您现在所贪爱的这一些森罗万象当中,能够产生您的喜爱的这些东西,在您死后都完全断灭、都不存在吗?如果是这样子的话,那您当然就不需要修学佛法了。然而就跟刚刚所说的,轮回是有它科学性的证据,我们待会会再提到。好,那依第一点,我们再来谈到第二点。既然我们都说有轮回,那这个轮回, | 三摩地 2018-07-21 |
|
七、染净依缘:如果没有意根末那对法尘之警觉,又如何能够了知法尘的变动?又如何因为末那想了知法尘境之变动,而叫意识去清楚详细了别色尘境?就是因为有末那对法尘警觉的关系,才会有意识现起,乃至意识现起贪染喜厌顺违等种种心行出现。八、根本依缘:这就是指眼识生起的根本依──第八识如来藏,若无此识,眼识种子如何能产生根尘触的现象而得出生?因此如来藏就是眼识的根 | 三摩地 2018-07-21 |
|
五蕴出生的因缘就是三界的贪爱,他把三界的贪爱断了,所以(后世)五蕴不再出生。让五蕴不再出生,他以为这就是涅槃。但是佛说不是!因为佛说:把五根灭了,把五尘境界灭了,这些五根五尘境界都断灭了,凡愚之人把它当做涅槃,表示说把它当做涅槃的就不是佛所说的真正证得涅槃的人。佛说:诸佛菩萨自证悟时,是转阿赖耶,得本觉智。表示诸佛菩萨证悟时是证得阿赖耶识(能运转阿 | 三摩地 2018-07-21 |
|
《楞伽经》一切佛语心品之二:「如来之藏常住不变亦复如是,而阴、界、入垢衣所缠,贪欲、恚、痴不实妄想尘劳所污,一切诸佛之所演说。」(4-2,p.283)8.《胜鬘经》法身章第八:「若于无量烦恼藏所缠如来藏不疑惑者,于出无量烦恼藏法身亦无疑惑。」(4-2,p.284)三、法身之实义(一)法身即是如来藏。1.《佛说不增不减经》:「舍利弗!甚深义者即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者即是众生界 | 三摩地 2018-07-21 |
|
贪恚痴等妄分别垢之所污染。如无价宝在垢衣中。外道说我是常作者。离于求那自在无灭。世尊所说如来藏义。岂不同于外道我耶。佛言。大慧。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大慧。如来应正等觉。以性空实际涅槃不生无相无愿等诸句义。说如来藏。为令愚夫离无我怖。说无分别无影像处如来藏门。未来现在诸菩萨摩诃萨。不应于此执著于我。大慧。譬如陶师于泥聚中以人功水杖轮绳方便作 | 三摩地 2018-07-21 |
|
菩萨复依妙观察智,于自他一切有情蕴处界中,普观一切有情之自心如来藏皆同一性:离见闻觉知(不与六尘相到故)、离思量性(从不作主故)、能了知众生心行(为众生造一切业故)、无我性(不了知自身故)、非有性(无形无色无十八界故)、非无性(具十八界种、三界六道种、世间出世间种故)、无智性(离见闻觉知故,不入法尘境故)、无无明性(离思量执着性故)、无增减性(不可 | 三摩地 2018-07-21 |
|
」《入楞伽经》卷三∶「尔时圣者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修多罗说如来藏自性清净,具三十二相,在于一切众生身中,为贪瞋痴不实垢染阴界入衣之所缠裹,如无价宝,垢衣所缠。」《解深密经》卷一,佛云:「广慧,此识亦名阿陀那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随逐执持故。亦名阿赖耶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摄受藏隐,同安危义故,亦名为心。」契经云:「藏识住于身,摄藏诸种子。 | 三摩地 2018-07-21 |
|
再看看李女士的痴情,讲一句比较不重听的话,这样的深情虽然动人,但却是无济于事的,其实我们的眷属,因为这一世跟我们有缘所以成为眷属,可是因为第八识无始以来每每被被第七识拖去轮回,因此我们的眷属其实是无量无边的,不是只限在这一世的,因为隔阴之迷的关系,每一世全新的意识都贪求这一世的自己是真正的自己,以为这一世的眷属是自己的眷属,然而事实上,实相并非如此 | 三摩地 2018-07-21 |
|
以灭贪爱诸烦恼故喻之灯灭。阿那含者名曰有贪。以有贪故不得说言同于灯灭。是故我昔覆相说言。喻如灯灭。非大涅盘同于灯灭。-----------------------------------------------------------No.2007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卷1)T48,p0343b1卷唐法海集自性含万法。名为含藏识。No.2008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卷1)T48,p0349a1卷元宗宝编惠能 | 三摩地 2018-07-21 |
|
各位菩萨,您是否听人说过,现在是末法时期,要开悟明心,证悟佛菩提非常的困难这样的话呢?然而现在真的是末法吗?什么叫作末法呢?是不是人间已经没有了呢?其实所谓末法的意思,是说众生的根器普遍越来越陋劣、福德浅薄、性障深重,多半不讲求实证,唯贪着于外境的攀缘。往往在法相的枝末上产生种种虚妄想,然后对这些虚妄想产生爱乐和执着,因为这样的缘故,所以称现在是末 | 三摩地 2018-07-21 |
|
此时他身体的五蕴,各自就是不同的佛陀,也就是一一蕴----色识受想行蕴,统统都化为不同的佛陀,整个身体合起来就叫做“黑鲁嘎”;他的感觉就叫做“金刚虚妄”、他的发脾气叫做“金刚嗔怒”、他的贪爱叫做“金刚爱欲”、他的慢心叫做“佛慢”。他所住的坛城王国有种种的庄严。什么庄严?外面是八个印度最大的坟场,代表他这 | 三摩地 2018-07-21 |
|
众生因为不知道五蕴十八界法背后有一个真实常住的法——这个阿赖耶识,所以在依他起性的五蕴十八界等法上面生起了执著而有了遍计执性,所以就生起了贪嗔痴,然后会堕入到对我以及我所的执著当中,然后就会生死流转,没有办法断绝。但是诸佛菩萨因为亲证了第八识如来藏,就是这个阿赖耶识,并且去体验了这个如来藏祂圆满成就一切法的圆成实性,能够现前的观照到依他起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