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彼天帝释自有.恚.痴患。不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故。若阿罗汉比丘。诸漏已尽。所作已作。离诸重担。断诸有结。心善解脱。说此偈言。若人月八日十四十五日及神变之月受持八支斋如我所修行彼亦如是修如是说者。则为善说。所以者何。阿罗汉比丘离.恚.痴。已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是故此偈则为善说。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大正藏 三摩地

2018-07-22

取意思念布施。当欢喜与自手与。洁净与恭敬与。不望与却悭意。如清净戒以一心习第三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淫意不念房室。修治梵行。不为邪欲心不色。如清净戒以一心习第四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妄语意思念至诚安定徐言。不为伪诈心口相应。如清净戒以一心习第五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不饮酒不醉。不迷乱不失志。去放逸意。如清净戒以一心习第 三摩地

2018-07-22

但是,被的美貌所吸引,染不舍,于是起了恶念:「不如顺便带走这名,远离这个阴森骇人的地方,打道回府!」念头一动,主人又开口要求再留宿一晚……喃喃说道:「也许真如你说的,受了三皈五戒就有善神守护,昨晚真是幸运,但是你必定逃不过今夜,我丈夫就要回来了,你还是赶快走吧!」主人不但不相信的警告,连佛、三皈、五戒都置之脑后。然而,护戒善神也在主人 三摩地

2018-07-22

并且,以习气种子熏习的角度来说,这是长养欲(尤其是男女欲)种子的因缘,欲乃是五盖之一,也是六个根本烦恼之一,都是学子应当避免并修除的,而不是应该增长的。所以这个部分需要注意。再引一段佛语给提问的菩萨参考,《大般涅盘经》卷二十六:「复次,善男子!云何菩萨质直心也?菩萨摩诃萨常不犯恶,设有过失实时忏悔,于师同学终不覆藏,惭愧自责,不敢复作,于轻罪中 三摩地

2018-07-22

另外无惭愧僧则是为了活命而出家归依佛门,但却毁犯一切出家戒而无惭无愧,具足了悭、嫉妒、愚痴及憍慢,着名誉、恭敬与利养、爱乐婬佚等等这六尘境界,甚至于毁谤而不知不见,也毫不畏惧后世苦报,这样的一切佛法中的修行人,都摄属于无惭愧僧。至于胜义僧,如经典中说:【云何名胜义僧?谓佛世尊;若诸菩萨摩诃萨众,其德尊高,于一切法得自在者;若独胜觉;若阿罗汉、若 三摩地

2018-07-22

另外无惭愧僧则是为了活命而出家归依佛门,但却毁犯一切出家戒而无惭无愧,具足了悭、嫉妒、愚痴及憍慢,着名誉、恭敬与利养、爱乐婬佚等等这六尘境界,甚至于毁谤正法而不知不见,也毫不畏惧后世苦报,这样的一切佛法中的修行人,都摄属于无惭愧僧。至于胜义僧,如经典中说:【云何名胜义僧?谓佛世尊;若诸菩萨摩诃萨众,其德尊高,于一切法得自在者;若独胜觉;若阿罗汉 三摩地

2018-07-22

复次,佛子以无明故,假藉钱财女色等,诱引二种僧毁戒者,亦名坏僧;虽无恶意,而以逾份之钱财美食房舍土地供养比丘,导致不能勤求见道及修道者,亦名坏僧;本非真修实证之人,佛子不察,盲目推崇宣传,谓为大修行者,大作广告,陷彼比丘于名闻利养之中,不能自拔,渐渐荒废道业,著名声及大道场,到老无修无证而诳骗世人似有修证;此诸盲目推崇、大作宣传之人亦名坏僧。坏僧 三摩地

2018-07-22

这是在已断我见的前提下,从灭除爱、憎、嫉三受来证得心解脱,然后舍离心解脱的受阴而证得慧解脱,成为四果人而名为已受具足戒。-----平实导师《阿含正义(第四辑)》第七章第一节<二乘所断无明与外道常见> (原标题:沙门的真正意义) 三摩地

2018-07-22

要解脱就必须修行,必须破除一切无明,必须消除自己的嗔痴。怎样破除呢?是不是用世间法就可以做到呢?答:完全不是的。世间法绝大多数都是嗔痴的工作,用嗔痴来消除嗔痴是绝对不可能的。比如洗衣服,用脏的水来洗是洗不干净的,必须用干净的水。因此必须学佛法,佛法八万四千法门都是用来断除一切烦恼执着与无明的。只有佛法,没有第二个方法来消除。所以:学佛,一定 三摩地

2018-07-22

而这个“集”就是说,为什么这个苦会集起呢?它所说的道理就在这里,那为什么会有集起呢?这是因为爱。可是为什么爱,会导致我们轮回生死呢?所以苦集的道理的背后,事实上就是因为有一个如来藏,祂在含藏我们所有爱的业种。因为我们爱,所以就继续轮回生死,继续帮我们出生五阴十八界,让我们在三界六道里面起起伏伏,然后承受无量的痛苦,这就是苦集。&ldq 三摩地

2018-07-22

我们也来举阿含里面,佛陀曾这样来开示,要如何才是真的知足:佛告阿难:‘此有为法,无常变易,要归磨灭,欲无厌,消散人命,恋着恩爱,无有知足,唯得圣智,谛见道者,尔乃知足。’佛陀说这些世间的有为法——五欲六尘等有为法,它是无常变异,最终是归于坏灭的,在这上面欲无厌足的时候,指的是能够消散人命,然后长养恋着恩爱,没有知足的时候。对 三摩地

2018-07-22

四、无杂染心供养,即施设供品,不染等烦恼而为供养。五、不于信佛国王大臣诸贵胜前,为得财位等故,诈设种种虚事供养。六、以清净物供养,不以三宝不受用的东西,如葱蒜等,及一切有毒之物设供养,唯以清净物品而为供养。如是六种,说名无染供养。以上所说财物供养,于诸财物,若自力所集,或从他求得,由胜解心,从具自在所得等,能为供养,录作观想化身千、百、万、亿于十 三摩地

2018-07-22

恐依是处,由不修习眼根律仪,防护而住,其心漏泄,所有爱恶不善法;故即于彼,修律仪行,防护眼根,依于眼根,修律仪行。如是行者,耳闻声已,鼻齅香已,舌尝味已,身觉触已,意了法已;而不取相,不取随好。恐依是处,由不修习意根律仪,防护而住,其心漏泄,所有爱恶不善法;故即于彼,修律仪行,防护意根。依于意根,修律仪行。是名根律仪”。“尸罗” 三摩地

2018-07-22

3、染习放逸,有爱故;诸天由有爱,于妙欲境,染习放逸。4、捨他利益,无悲愍故;诸天神等,于一切有情所,无悲愍心,故不能平等饶益,而弃捨利他。5、不能解了,作与不作,不达定义故;诸天神等具有烦恼,于应作不应作的诸业不能了知,以于善不善业能招爱非爱果的真实义未现证觉,未能通达故。由此五种道理,诸天不可皈依。返观如来,由形相故,可作皈依。1、世间现见,有 三摩地

2018-07-22

然而意识觉知心在六尘万法中,总是会有厌取舍,所以就会产生种种障碍;如来藏在六尘万法中离见闻觉知,对六尘万法不会起厌取舍,所以不会有障碍。因此意识觉知心应当随顺如来藏,也就是转依如来藏的真如法性来修种种善业。二乘菩提是现前观察五阴我、十八界我都虚妄不实,所以要把五阴十八界全部灭尽,取证无余涅槃。佛菩提道的修法是依如来藏的真实性、如如性以及无我性的 三摩地

2018-07-22

因此在世尊面前受三归五戒,并发愿七日供养世尊及诸大众,虽不久即遇病命终,但因积集了诸善业功德,法随法行,断、瞋、我见、疑见、与戒禁取见之五下分结,取证了解脱道中的三果──不还果,不必再来人间受生死苦,往生后就可以在上流处般涅槃。这些例子在在说明:必须真实的归依三宝,依佛的正法修行,特别是要取证初果,必须以受三归五戒为证得解脱果的基本条件。佛在《中 三摩地

2018-07-22

这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有福德,但不要起,起之后在某一世想要全部聚集起来时,就会有好几百亿的家财,可能就会放逸起来而造恶业。所以每一世都要留下一些福报不要去用它,把每一世布施得来的福德取一小部分来用,而继续再累积起来滚雪球,这样才能迅速成佛。这样滚雪球的方法滚下去,福德增长很快,成佛就会很快。所以赚钱赚到一个地步,觉得差不多了:这一世生活没问题了 三摩地

2018-07-22

此外平时在心中默唱圣号时,不可求多唱几声,应该缓慢安祥,唱时注意心地有没有急躁?有没有打妄想?有没有在忆佛?如已有持名念佛经验或已了解如何忆佛念佛者,则应专心学习无相忆佛念佛,不须再持念圣号。二、每日早晚无相忆念拜佛各十至二十分钟,不可间断。也不可今天拜二小时,明后天休息。犹如划船,必须继续摇桨,停桨休息一段时间,船便漂离航道或随水后退。每次拜佛 三摩地

2018-07-22

」「诸位比丘们!因为『色』有的缘故,『色』的事便生起,『色』便系着,『色』便见缚而产生『我见、我所见』,令众生为这无明所覆盖,爱染着加以系缚,如此长道驱驰,生死轮回,生死流转不休。受、想、行、识,也是如此系缚众生而令不得解脱。」「诸位比丘们!『色』是『常』呢?还是『非常』呢?」答说:「『无常』,世尊!」释尊又问:「如果是『无常』的话,那是『苦』吗 三摩地

2018-07-22

这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有福德,但不要起,起之后在某一世想要全部聚集起来时,就会有好几百亿的家财,可能就会放逸起来而造恶业。所以每一世都要留下一些福报不要去用它,把每一世布施得来的福德取一小部分来用,而继续再累积起来滚雪球,这样才能迅速成佛。这样滚雪球的方法滚下去,福德增长很快,成佛就会很快。所以赚钱赚到一个地步,觉得差不多了:这一世生活没问题了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