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又闻佛世尊作如是说:「檀是菩萨能除悭贪嫉妬之垢」,如佛所说习行于施,不以施故而心自高,是名菩萨财施满足。菩萨看见众生过去累世造诸恶业,今世受贫穷之果报,便将自己所获得之财物施予众生,让能够安置众生远离恶业,并且能够安置于善处。又听闻佛世尊的开示:「布施能够使得菩萨行者断除悭贪嫉妒的垢秽」,所以遵从世尊开示而不断修习行于惠施,并且不以能施之行,而心自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众生起心贪着欲杀时,一念之中具足十二因缘,菩萨起欢喜心要布施时,一念之中也是具足十二因缘及六度的。懂得这个道理,回家以后好好思惟整理,就不必再回溯:我来正觉同修会到现在已经修了多少福。种了多少福田都不必再罣碍了,因为已经了知布施的因果与六度关联了嘛!那你从此以后布施时不但会有福德庄严,还会有智慧的庄严,这就是福慧双修啦!若是没智慧的布施,将会只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住于不调伏心,就会产生一个现象:不离爱见,行于邪见,起于贪欲、嗔恚,这是愚人──没智慧的人。可是如果住于调伏心,又变成声闻人;因为调伏了自己以后,舍报了要入无余涅槃去了,所以说是声闻法。所以菩萨不应当住于调伏心、不调伏心,离此二法才是菩萨行。可是你如果没有证得如来藏以前,怎么想也想不出来这是什么境界。但是亲证如来藏以后,你想想看:如来藏会不会住于调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乃至念凡夫僧都有益,除非所念的凡夫僧是破戒人、贪爱者。如果不是破戒、谤法的凡夫僧,念他们也是有益的。当你想念凡夫僧时,正好明天放假没事,突然想起来:去我师父那里走一走也好,好久没去了。去了以后,也许他引经据典为你说了一些佛法;也许他还没有通达,而你听了以后却通达了,那可不一定。这不就得利了吗!所以念僧还是有益啊!你如果好几年没去了,突然想到去那边住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若诸菩萨为欲贪求利养、恭敬,自赞毁他,是名第一他胜处法。】——《瑜伽师地论》卷40〈10戒品〉【菩萨为贪利故,自叹己德毁呰他人,是名第一波罗夷处法。】——《菩萨地持经》卷5〈10戒品〉8、故悭(自悭、教悭)「若佛子自悭、教人悭:悭因、悭缘、悭法、悭业,而菩萨见一切贫穷人来乞者,随前人所须一切给与;而菩萨以恶心、瞋心乃至不施一钱、一针、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至于邪淫而又破坏正法的,就是西藏密宗喇嘛们的乐空双运、大乐光明:他们所谓的无上瑜伽、吓噜葛、喜金刚、时轮金刚等等,都属于邪淫加上破坏正法,说穿了就是出家人贪在家法;假使显教法师与异性实修双身法,就成为毁破重戒,舍寿后必下无间地狱,不是下一般的地狱。虽然密宗辩称受了密宗的金刚戒以后就可以与异性合修而不算犯戒,但那个戒只是密宗编造一个假佛而人为施设的虚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众生起心贪着欲杀时,一念之中具足十二因缘,菩萨起欢喜心要布施时,一念之中也是具足十二因缘及六度的。懂得这个道理,回家以后好好思惟整理,就不必再回溯:我来正觉同修会到现在已经修了多少福。种了多少福田都不必再罣碍了,因为已经了知布施的因果与六度关联了嘛!那你从此以后布施时不但会有福德庄严,还会有智慧的庄严,这就是福慧双修啦!若是没智慧的布施,将会只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能赞三宝所有功德;不以斗称杂余异贱,欺诳于人;不乐酒博贪欲之心,常修惭羞愧耻之德,虽复巨富心不放逸,多行惠施不生憍慢。善男子!有是相者,当知是人则能供养施波罗蜜。〗讲记六波罗蜜对大家很重要,因为十波罗蜜对你们多数人来讲,目前仍言之过早,所以仍以六波罗蜜为主;而且此经是针对新学菩萨说的,所以应以六波罗蜜为主。六波罗蜜在十信位中就需熏习了,从初住开始修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但是有见地而没有禅定时,贪心与瞋心还是会常常生起来,慢心也会常常出现,所以不能成为薄地的二果人;可是如果与禅定相应时就不会生起来,特别是证得四禅时,贪、瞋、慢心都不会起来。为什么禅定有见地相应时就不会这样呢?因为他进修禅定的过程中把贪等心都降伏了,有见地的人修证禅定的过程中一定会与定的力量结合,把意识、意根的贪瞋与慢降伏及断除,所以他得到见地相应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个意识心只要现起时,永远与六尘混在一起,不可能离六尘而独自存在;因为跟六尘常在一起就难免会有贪染,当然是不清净的染污心;必须极努力修到如来地时才是清净的,所以意识心是不净的;但是他们把染污的意识心认计为清净的心;特别是索达吉等密宗们,把最污垢的淫行中第四喜的觉知心意识,误认为最究竟清净的心,而昭慧、星云、证严、圣严等人近年来却都与们走在一起,公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施已生喜,如寄善人,复语乞者:‘汝今真是我功德因,我今远离悭贪之心,皆由于汝来乞因缘。’即于求者生亲爱心。既施与已,复教乞者如法守护,勤修供养佛法僧宝。菩萨如是乐行施已,则得远离一切放逸。虽以身分施于乞者,终不生于一念恶心,因是更增慈悲喜舍。不轻受者,亦不自高。自庆有财,称求者意。增长信心,不疑业果。——《优婆塞戒经》(杂品)第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贫苦良田,惠奉珍物;处生死者,惠以;怖惧众生,惠以无畏,俱以无贪及彼所起三业为性。此系依据受施者之所需而作之区分,依布施对象之生活所缺、或是昧于生死之理、或是心生忧愁恐惧之时,积极应机及时而行财施、法施及无畏施。《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九提及:云何菩萨此世、他世乐施?当知此施,略有九相:谓财施、无畏施、法施,总说名为能令众生此世他世乐施。财施者:谓以上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贫苦良田,惠奉珍物;处生死者,惠以正法;怖惧众生,惠以无畏,俱以无贪及彼所起三业为性。此系依据受施者之所需而作之区分,依布施对象之生活所缺、或是昧于生死之理、或是心生忧愁恐惧之时,积极应机及时而行财施、法施及无畏施。《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九提及:云何菩萨此世、他世乐施?当知此施,略有九相:谓财施、无畏施、法施,总说名为能令众生此世他世乐施。财施者:谓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非唯见道必须有福德为助,乃至见道后修学相见道位观行所得之智慧,亦须具备福德作为进修之资粮;如是次第进修诸地,莫不如是;乃至即将成佛之前的等觉位中,尚须百劫专修布施,头、目、脑、髓、舍宅、妻、子,无一不可布施,都无贪着;以如是百劫难施能施所得福德,方能成就佛地三十二大人相及无量随形好,具足如是广大福德之后始能成佛。由是缘故,佛说菩萨六度乃至诸地所修十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个遮重虽然无关心性缺陷与否,但不利于众生,也会对修行产生重大的遮障,所以佛特别指定这个不卖酒戒、不酗酒戒:不可贪杯、烂醉如泥,也不许制酒卖酒,否则就是犯了遮戒中的重罪。这个饮酒本身与一个人的心性有没有缺陷无关,所以它无关性罪,而是属于额外遮止的罪,故名遮罪;但因为它会严重遮障修行人,所以佛特别指定为重戒中的一种,所以这个遮止罪也是重罪。性重与遮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首先谈第一个重点,不应该贪外我所的财物。大家都知道,财物乃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生前何必费尽心机,乃至用不正当手段,而广聚钱财呢!为什么?因为今世广有钱财,乃是过去多生多劫布施的结果,于今世因缘成熟成为有钱人;乃至有人布施给真正的出家人,以此福德,作为来世求证三乘菩提之任何一个菩提的福德资粮。在《贤愚经》卷3里,有一真实故事,叙述着有人供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四人各自介绍完毕后向摩竭王说明,他们前来摩竭王的后园是为了受持八关斋戒,这时四位神王也才知道,原来彼此都是为了持八关斋戒而来到摩竭王的后园,所以大家都很高兴;这时天王就说:我们都受了八关斋戒,那谁得的福最多呢?人王说:我在人间行八关斋戒,摩竭王的后园外,就是可以引起我心中贪欲的种种五欲之乐,乃至耳旁就可以听闻到响亮的音乐声,我在这其中还能专心一意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当你喝酒的时候,就会遮障你清明的意行,会让你的烦恼业容易现行,会跟这些烦恼业障相应,会容易造作了贪、瞋、痴、慢、疑跟身、口、意行的三业相应,所以酒会促使烦恼业现行,我们必须要远离它。酒会遮障圣道,远离涅槃寂静;因为酒它的特性,其实就是会让人家会蒙蔽掉、会昏障掉,所以它会遮障圣道。所以前面所说的烦恼业的现行,这个是一般世俗法的烦恼、乃至于佛法的烦恼都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引发出来,凡是一切邪僻不正的,或者会涉及男女私情的、会增长世间贪爱的这样的一个话语,都叫作绮语。在《瑜伽师地论》当中,它对于绮语有作了十种的分类,它是这样的分类:第一种的绮语情形就是非时语;所谓的非时语,就是这个话不应该是在这个时间说的,但是我们不会看时机,然后我们去说它;例如说:大家正在很伤心的时候,你却在那边讲笑话,那就是时机不对了。第二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引发出来,凡是一切邪僻不正的,或者会涉及男女私情的、会增长世间贪爱的这样的一个话语,都叫作绮语。在《瑜伽师地论》当中,对于绮语有作了十种的分类:非时语、非实语、非义语、非法语、非静语、不思量语、不静语、杂乱语、非有教语、非有法语。这十种语其实总而言之也就是绮语的内涵。你讲的这个话不合于这个时间、不是事实、不合于这个身分,不该讲的时候你去讲它、该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