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譬如说在《维摩诘经》〈方便品〉里面说到: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断其贪着。所以在中国古时候,有所谓居士十德的这种说法,意思是说,在家的佛,要有十种德行才能被叫作居士;不是什么阿猫阿狗都可以被叫居士的。十种德行是指说,在世间长者所应该具备的十种特性。比如说:姓贵,种姓尊贵;位高,地位崇高;大富;威勐;智深,智慧非常的深细,结果后来在《水浒传》里面,有一个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明明心中是穿着俗人一样的衣服,可是身上却喜欢披上袈裟五色之服,喝酒、食肉、杀生、贪着美味。这些人无有慈心,而且彼此互相憎恨嫉妒。但是,也不是说现在这个时代就没有三宝了,因为佛也讲,在那个时候,一样有菩萨、辟支佛、阿罗汉精进修德,一切敬待,是人所宗向,教化平等。也就是说,现在我们信仰三宝,跟随三宝修行要很小心,因为世界上有许多的假佛、假法、假僧,魔王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大部分的人都弄错了,以为自己努力的远离世间法,让自己一念不生,就说这样叫证得禅定,这是错误的!其实这样子做,再怎么努力,也无法得入初禅;因为入初禅,除了要有定力之外,还需要有色界的福德,最重要的是要伏除欲界的贪爱。所以,现在很多人修禅定,方向弄错了!被错误的善知识误导了!所以只想说要找一个清净的地方,什么也不管,就只是努力的坐禅,让自己一念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再者,他要能够这样从口念心听、心念心听,一直这样一路走下去,他一定会面临到相对的忍辱和精进的过程;因为他要忍耐着减少五欲的贪着,要精进的持续念佛,在念佛的境界上才能够有所转进。这样说来,他已经有初分的定力。假如他进一步去读诵大乘、深信因果,当然前提是他没有被假名善知识的那一种西方极乐世界是太阳神崇拜的邪说所转,他能够更坚定自己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愿力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王曰:是人云何受无量苦,贪彼少味?】(《譬喻经》)我们常在五欲之家的状况,就好像《譬喻经》所说的游于无明长夜旷野的人,常被无常的恶象所追逐,往来于生死井之中。有时候学到了一点法,以为可以对治生死之苦,却仍然无法逃离黑白无常的掌控。因为从无始以来,一向执著四大的假我,贪爱点滴的五欲之蜜,又加上被错误的知见所影响,那当然就与老、病乃至死,常相左右。要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可是当他真诚地发了说,愿意生生世世来到世间利乐有情的同时;又由于亲证这个本来就无我的如来藏,世世随分转依之后,一样也有解脱的功德受用,也就是说,他在入世的同时,同时有出世的功德受用;这个时候我倒是要请教看官说:那这种状况您到底要说是入世还是出世呢?所以说,假如一定要在佛法上说厌世、出世的话,应当是说,学人已经了解五欲的贪着就是生死苦恼的根源,所以想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你可能只是听了以后,于三恶道产生畏惧;或者听了以后,对天界的种种果报产生欣羡;或者听了以后,努力去恶修善;乃至听了以后,断除三界的种种贪欲,进而亲证菩提等等;乃至有一部分的是证知种种业的差别。那这应当是随着你的善根福德的差别,而有上面的种种不同的差别状况吧!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032集佛教相信阎罗王吗?>正钧老师(原标题:阎罗王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妙法莲华经》卷一)另外一部分记载:【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如是,舍利弗!劫浊乱时,众生垢重,悭贪嫉妒,成就诸不善根故,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舍利弗!若我,自谓阿罗汉、辟支佛者,不闻不知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事,此非佛、非阿罗汉、非辟支佛。】(《妙法莲华经》卷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它的原因是因为,众生常会因为无明所罩,不知慎修身口意行,因而造作了种种未来世不可爱的异熟果报;当临命终时,这恶报的业风吹起,落入中阴阶段,依着原有的贪欲执着,就会对未来世的父母生起颠倒想,结果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入胎,犹如睡着了一样;那等到醒来的时候,哇哇落地,已经堕在畜生道中,纵使说它曾经有愿想要求生诸佛净土,还是难以成办。因此释迦牟尼佛开示,如果能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既然色阴是没有真实不坏体性的空无之法,就没有必要贪爱执著色阴;所以对于色阴要生起厌恶的想法,要离开对色阴的贪爱欲求,要愿意将色阴灭尽,然后安住于寂灭清净之法中。能够这样为众生解说色阴的人,就可以称为法师。色阴如是,其余的受、想、行、识也是一样。能为众生解说受阴、想阴、行阴乃至识阴,都是生灭、变异、无常、苦,而没有真实不坏体性的空无之法,能让众生对于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这三贤位的阶段当中,菩萨在解脱道方面要继续薄贪瞋痴,成为二果解脱;断五下分结,成为三果解脱;乃至消除性障如阿罗汉,断除烦恼障的现行,已有能力舍报后入无余涅槃,成为四果解脱。但是却由于救度众生与成就佛道大愿的缘故,留惑润生,保留一分思惑不断,不入无余涅槃而继续受生。这时候菩萨已永伏性障,并且成就一分道种智,就是八识心王一一亲证后,领受佛陀在《楞伽经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果是贪、瞋、痴等等,那就会导致有情往生恶道,那就不是善逝。佛陀则是已经断惑证真,祂的一切修行能够自利利他,不但自己已妙出世间成就佛果,更有种种的智慧方便善巧,能够救度众生出离漫漫长夜,去往解脱彼岸,不再退没于生死大海,因此称为善逝。第六是世间解、无上士。世间解是说,佛陀善知因果,因此对于一切有情世间,就是一切种类有情的五阴、十八界、六入的无量过去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这样的实相忏悔必须是要证悟的菩萨,他能够现前观察如来藏清净无为的体性乃至无量无边,因此而转依如来藏,转变自己七转识的行为,转而依止于如来藏的无贪性、无瞋性、无私性、中道性、菩萨性等种种的无漏法性。所以我们换一个层面来说,证悟的菩萨他在悟后努力的护持正法,其实也是实相忏悔的一分功德;如果悟后他努力的破邪显正救护众生,也是实相忏悔的功德之一;悟后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那正因为我们顺着我见跟我执的习气,如果再加上我们这一辈子的人生的际遇,可能碰上一些逆缘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往往都会随着这些外面的环境的起伏,而生起了各式各样不同的心念;这个心念也很有可能会因为外面的缘是逆缘,所以我们常常会生起了贪瞋痴种种的烦恼;那从这些烦恼呢,甚至进一步的会让这些业真的会成形。所以,《地藏经》说的我们这个世间的人举心动念无非是罪,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比方说,如果前世所造的因,全部都是贫穷——会导致贫穷的因,比方说我们前世都非常的悭吝,并且贪着众生的钱财,甚至是侵占众生的钱财的话,那么今世恐怕我们有很高很高的机会就会遭遇到贫穷的恶果。所以,当我们这一世处在现在的情境中,我们觉得自己很贫穷的话,那么应该检讨的除了我们在这一世里面的作为之外,更要纳入考量的是,我们之前是不是也因为同样的吝啬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怎么让自己能够成就佛道而远离这些贪、瞋、痴烦恼,远离这些生死的这些苦业?只是认为说,修福本身就够啦!平常布施供养,虽然说这个福无量无边,可是心里面这个贪、瞋、痴三毒,还是持续不断地在境界中相应而造作恶业,希望修这些福能够将所造的恶业来灭除;这样的情况之下,未来世因为修了布施供养还是有福,可是这些所造作三恶业的这些罪业还是在,因为罪福不能相抵啊!所以如果说不断地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比方说,如果前世所造的因,全部都是贫穷——会导致贫穷的因,比方说我们前世都非常的悭吝,并且贪着众生的钱财,甚至是侵占众生的钱财的话,那么今世恐怕我们有很高很高的机会就会遭遇到贫穷的恶果。所以,当我们这一世处在现在的情境中,我们觉得自己很贫穷的话,那么应该检讨的除了我们在这一世里面的作为之外,更要纳入考量的是,我们之前是不是也因为同样的吝啬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我们谈到的是生灭灭已,把生灭、把一切行——不光只是我们看到了五欲、我们面临五欲的时候这个贪染,不光是这样子,而是一切的诸行;因为佛陀在这个里面讲到的是诸行无常,讲到的不是染污无常而已,是诸行无常。当把诸行无常全部灭尽了之后,才会有所谓的寂灭,所以可见,这里面的寂灭讲到的就是无余涅槃。那顺便这里呢也顺带让大家了解,佛陀所讲到的涅槃的境界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比方说我们刚才说,世间的一切因为贪欲而引起的、种种没有办法让你顺遂的这些境地,是不是烦恼呢?是,这些是烦恼。可是,就我们刚才看到一般人所能体会到所谓的洒脱、豁达的境界来讲,这些一般所谓的这些烦恼,其实它的层次还是只有很浅很浅的世间烦恼的层次。实际上,我们说在佛教里面的解脱道里面谈的烦恼,是根本性的烦恼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在解脱道里面佛陀教给我们,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有的修行其实如果从解脱的立场来看,不外乎是要排除烦恼、对治烦恼,那么烦恼有许多时候都是由于贪欲所引起;所以,其实在世间的许多的宗教,只要谈到所谓的烦恼这些事情的时候,也都是以贪欲作为要对治的目标。比方说一神教来讲,比方说教、天主教。他们也在教信徒,希望信徒不要完全着重在世间的这些荣华富贵,而是要把天上所谓的上帝身边的这些荣华富贵,当成真正的荣华富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