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没想到佛说:世间最毒的莫过于、瞋、痴三毒,我已经越过了这三毒的所害,世间已经没有任何的毒可以害到我。所以佛陀吃下了那个饭,一点事都没有!这时候那些外道看了,更加的害怕与惊恐,于是纷纷逃窜。那长者非常的忏悔,就在佛陀面前向佛陀忏悔。佛陀就对长者说八解脱、四圣谛的道理,还有六度万行的这些法,长者听了就能够有所体悟而得到不退转的法忍;而长者的儿子月光菩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是欲重的人,无法断除对男女色身强烈的染着,那么就应该要修不净观来作为对治;就是要去观想自己所念的对象,无论他的外貌多么英俊、潇洒、美丽,而在他死了之后呢?他的尸体就会出现膨胀、青瘀、烂坏、出脓血、虫啖、骨头散乱等等可怕恶心的现象,用这样的不净观来对治自己的念,就可以让欲心逐渐静止下来了。那么如果是瞋恚心很重的人呢?对于种种违逆自己情志的 三摩地

2018-07-23

也就是说,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他会产生种种的瞋的现行,而且这个瞋的现行是非常的激烈的,而显现出他极重烦恼。因为他的极重的烦恼不能伏除,所以说就显示出他的性障深重;那性障深重,就没有办法专心在法上用功,没有办法专心地很纯粹地来护持,他就没有办法真正地进入四加行的修行。所以说,一个菩萨具有了菩萨的种性,他要归依三宝之外呢,他要护持正教之外呢,他还要能 三摩地

2018-07-23

今天所要谈的是佛为诸比丘说利养灾患缘,这个佛典故事来自于佛在《杂宝藏经》卷7所开示有关不求利养的部分,内容大致如下:佛在舍卫国时,厌患利养的缘故,躲避到一座名为庄严的深林中,林中有一寺庙,住持是一位名叫那弋迦的阿罗汉。佛到庄严深林以后,消息不久便传开了;当天的中午,有许多人带著衣物前来供养佛陀,人数之多,竟占满了整个深林。佛说:我不需要任何利 三摩地

2018-07-23

】换句话说:修道之人,就是修菩萨道,乃至修小乘声闻道、阿罗汉道;这些修行人,出家也好、在家也好,他必定跟世俗人,流转于三界六道,还沉迷于五光十色,还求追逐于财色名食睡,这样的世俗人,必定它两者是相反的。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这是法尔如是,相反的道理,一定相反。它又说了:道之所乐,所乐,或是所乐,所意乐的、所喜欢的,必定是世俗人所厌恶的;而世俗人所认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我们同样回到我们这个世间法来说,瞋痴我们不也是犯上这种瘾、瞋瘾、痴瘾,就是在这个瘾头上没有办法停止;所以必须要透过一些极善的思择,要从这个过程中开始好好的思惟:到底是要怎么样?因为一切法它不是无缘无故的,不是说没有来由的。有的人会说:不行!我这脾气就是大得很,怎样呢我就要跟人家吵,不可能我不跟人家吵,不吵的话呢,我就不是我。可是你就问他:可 三摩地

2018-07-23

经过其他人向佛陀举报,所以佛陀就制定这个戒,公众跟大家说明以后不可以这样!所以譬如优陀夷比丘,他后来也是鼎鼎大名的阿罗汉!但他在未证果之前,佛陀就为了他制定了好多戒律!因为他很喜欢去亲近女人!而我们要努力学习不要犯了五戒十善,不要犯菩萨戒,也不要犯了讲堂的规矩,因为讲堂的规矩就是各种小小戒,这些小小戒都是在保护我们的道业,也在保护正法不要受到外道或 三摩地

2018-07-23

」】(著述者:平实导师,《法华经讲义》第二辑第99~100,正智出版社)那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菩萨除了自己不着五欲努力精进修行的「不攀缘」之外,应该也要热情广度有缘众生,面对同样是一起行菩萨道的菩萨们,应该还是要热情招呼才对,应该要像阿难尊者与迦旃延尊者那样,多情慈悲对待众生。(多情的阿难尊者(一)(发愿走阿难尊者和大迦旃延尊者路线那我们平常就是要不攀缘五欲, 三摩地

2018-07-23

比方说我们刚才说,世间的一切因为欲而引起的、种种没有办法让你顺遂的这些境地,是不是烦恼呢?是,这些是烦恼。可是,就我们刚才看到一般人所能体会到所谓的洒脱、豁达的境界来讲,这些一般所谓的这些烦恼,其实它的层次还是只有很浅很浅的世间烦恼的层次。实际上,我们说在佛教里面的解脱道里面谈的烦恼,是根本性的烦恼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在解脱道里面佛陀教给我们, 三摩地

2018-07-23

真正的慈悲心与同理心对待众生,那也是一种次法!当然真正要帮助众生不容易,因为每个众生基本上都有太多太多的烦恼,先不谈太深细的烦恼,我们及众生就有很多我所执的烦恼,为了这个我而要养活自己就有许多的烦恼,乃至为了健康及家庭感情等烦恼!烦恼的范围深细又广,需要累积很多的福德与智慧才能慢慢解除!而要让自己越来越解脱与快乐,真的还是要累积很多福德与智慧,还是 三摩地

2018-07-23

佛陀虽然不要求菩萨们急证解脱道极果,但教导菩萨们在佛菩提道的修证次第中,是必须具备有相应的解脱果德之亲证及现观的,证悟的三贤位菩萨们,要进入初地的其中一个必要条件,就是要历经断我见、降伏我执具备永伏性障如阿罗汉的解脱功德!所以,菩萨仍然要能够离欲证得初禅,也因此世尊常常在经中细说观身不净的内涵,目的就是要让大家不要因为爱恋著于女色而障碍修道。例如 三摩地

2018-07-23

末学知此弊病后,就想出一些方法来对治这些弊病,来修除这些遮障,后来发现修除性障是一条捷径,而修除性障的捷径是植福;因在植福的过程中,您会面对种种身心的挣扎,在挣扎的过程中发现原来自己是多么地著与计执。又常常在观行修除性障的过程中,难免多多少少会有一些遮障,即使想说服意根去减低对一切境界的著执取,但往往无法成功,以至于常常随波逐流,追逐六尘无法自 三摩地

2018-07-23

在二乘法中就是三缚结——我见、疑见、戒禁取见,以及五下分结的修除;五下分结的修除,就是三缚结的修除,加上与瞋。以及五上分结,五上分结第一个就是色界爱,虽然没有了欲界杂染粗重的爱,但是上妙的五欲还是会取着,而受到色界爱的烦恼系缚;第二个是无色界爱的结,虽然没有色质,但是取着四空禅定的欲乐境界,对于受、想等法不能舍离,受到无色界禅定境界的 三摩地

2018-07-23

要生起怨亲平等心,就是说对一切众生要生起慈悲心,没有说彼我之想,为何要如此呢?因为倘若说,是见到怨家不同于亲眷,那就是从情执以及所谓的怨怼上面起分别,这种分别就是来自于欲以及瞋恨的烦恼因缘;因为欲以及瞋恨,就是会让自己造作恶业的一个心所烦恼因缘,以恶业因缘而产生苦果;因此应当要经常生起慈悲心,要经常生起对怨亲平等心,来对治自己烦恼;因为假如说永 三摩地

2018-07-23

每个人都有他的习性,习性的内容不外、瞋、痴、慢、疑这五种,而习性是生生世世所熏习成为的一种惯性,这种惯性产生一种势力,遇缘就不由自主的造作而形成业力。所以简单的说──习性、惯性,就是业。人累劫来的习性根深柢固,一切身口意行都被牵着走,除非修学,修习动中定,否则一般人几乎察觉不到自己落在习性的窠臼中。学佛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改变习性,但也非一蹴可及, 三摩地

2018-07-23

如是圣法中,若有好诚信,具足成惭愧,庶几无悭。已拾离五盖,常乐行精进,成就诸禅定,满具常弃乐。已得无食乐,犹如水浴净,不动心解脱,一切有结尽。无病为涅槃,谓之无上灯;无忧无尘安,是说不移动。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中阿含经》卷二十九《贫穷经》)语译如下:【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这时世尊告诉诸比丘说:世间有的人, 三摩地

2018-07-23

思惑其实就是我执,也就是、瞋、痴、慢、疑;因为比较难断,所以称为五钝使。所以无始无明是所知障,一念无明是烦恼障。断尽一念无明,可以让众生出离三界;但是无始无明并不障碍众生出离三界,只障碍众生成佛。所以阿罗汉不曾打破无始无明,只能出离三界的生死,他只是断掉一念无明而已。如果能亲证如来藏,一定会打破无始无明;在打破无始无明的同时,就会一并断除一念无明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我们了解这一点,就要想说:那没关系!既然如此,就代表说我现在来学各种的戒行都是可以的,不会因为我的心性不好,我有瞋痴,我有无明,就不能修学。所以不当如此想。乃至于受菩萨戒也是,当你受菩萨戒以后,人家会问:你这个月到哪里去?或下个月你到哪里去?不管你的这个道场、亲近道场,是多久诵戒,人家总会慢慢发现你怪怪的,因为有些行为你不作,有些行为你不行。 三摩地

2018-07-23

’复问:‘断何等?’答言:‘欲断、瞋恚、愚痴断。’又问:‘阿难!有道有迹,能断欲、瞋恚、愚痴耶?’阿难答言:‘有,谓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婆罗门言:‘阿难!贤哉之道!贤哉之迹!修习多修习,能断斯等欲、恚、痴。’尊者阿难说是法时,彼婆罗门闻 三摩地

2018-07-23

修定时应该要配合消除五盖等性障;五盖就是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掉悔盖和疑盖。佛陀在经典6中也有教导众生消除五盖的方法。平实导师在《无相念佛》一书中也有开示修定要先消除“攀缘心、觉观心和三毒心”;在正觉同修会中,除了平实导师有初禅乃至二禅的实证之外,还有一位正雄居士也有初禅的证量,正雄居士在《广论之平议》一书中曾提到自己修习“未到地定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