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可是散乱的意识心没有能力可以担任这些功德,没有能力可以成就静虑的功德,所以需要修学制心一处的功夫!制心一处的功夫,我们所修学的是平实导师运用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里面的忆佛念佛,也就是无相念佛的方法;搭配了拜佛的方便,从拜佛中来定力!忆佛拜佛中的方法,是直接对治意根以及意识的散乱以及攀缘!的过程里面,让自己能够摄心安住于清净的忆佛的念,来对治意根 三摩地

2018-07-23

这主要原因就是在于,对于五欲的着,他是不愿意放舍的。第四个部分说到:是不是以长远心来求悟。好,这里所说的长远心,除了上述的精进心一段所说的内涵以外,还另外一个层面,那就是年与代的长远。虽然已经精进的去修集福德、熏习知见,而且也持续的努力,不能是说没有精进心吧!可是话说回来,每一个人要悟的时节因缘一般人是很难去预料的,也许因为某一些特殊的因缘,也许 三摩地

2018-07-23

可是,更严重的还有以定为禅,乃至是爱禅定的境界,这其实是严重的障道因缘。求悟的学人,可能会经过看话头、参话头的过程,要有能力可以看话头,多多少少是需要一定的定力。至于说如何锻炼或是培养这个能力,因为会牵涉到每一个人根性的差别不同,而有不同的施设。那这个部分就请您亲近真正的善知识来作请益,我们就不在这里作说明。但是,我们这边讲的是要定力,而不是要定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都知道众生着意识的自我,又分不清楚意识的种种相貌,所以才有这样的施设。意识都是在了别种种的尘境,有时候因为念心所的缘故,而忆想分别出种种的事物,这个时候叫作心,因为回想了以前过去有的觉知心跟祂所了知的种种;有时候众缘和合的时候,又因而生起了种种的觉观,这个时候称为识,因为正在了知种种的境界的觉知心;有时候又因为业力的牵引、变现,使得祂想起种种 三摩地

2018-07-23

再来要能够观行真如法身虽然随缘出生这一切法,出生这蕴处界一切法,可是却从来不分别这一切法,也从来不爱这一切法,从来不执着这一切法,从来不攀缘这一切法。因此能够这样的观行,慢慢的要求转依;也就是说我们的妄想心,我们的这一些见闻觉知心,因为观行到真心的清净法性,在一切境界当中,没有爱、执着、攀缘,所以我们的见闻觉知心,这一个妄想心也要慢慢的转依真如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无明,使得我们不知道其实我们本不是这一具肉身,不是感受和想法,不是觉知世界的心,我们错认方向,因此感受到自我无边的匮乏与不安,如此表现出来的种种就是痴;因愚痴错以为自我与匮乏是真实存在的,我们就想办法向外求索,不断求索,这就是不着,就是嗔,因求索不到,内在软弱不堪,逐生起能量去攻击、去抢夺、去捍卫,以此来守护自己。所以痴的背后是一个卑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我们不需要爱这些种种,应该去寻找生死轮回中一个可以让我们真正安止,永远止息这些苦和乐的地方,成佛才是轮回的终点站。无论坐禅中如何精进练习到可以一念不生,那也还是意识心的境界,下了或者睡上一夜,这些定境就完全没了踪影,更不会带到来生。相对于虚妄法,每位有情,从无始劫以来都有自己的实相心--如来藏。实相心含藏了因果业种,和每个人往世带来的个个不同 三摩地

2018-07-23

那么,禅究竟应如何修行呢?简单讲,悟前参禅明心,主要包括两部分:1、前方便(闻法阅经建立知见;闻时记忆闻后思惟;培植福德广结善缘;受持佛戒,发菩提心;减除世间五欲之着;忏悔业障,深信因果;消除慢心;发大愿心);2、正修行(谨慎选择教禅的善知识;正修功夫——看话头、参话头、参公案思惟观之功夫;深解第一义经典;学习参究话头与公案的方法;学习禅 三摩地

2018-07-23

不舍精进,深入禅定及教典,修诸百千三昧,迈向薄嗔痴,断五下分结、五上分结之路。永离隔阴之迷,生生世世不离此界,与诸同修一起荷担如来家业,广益有情,即是实义菩萨、真释迦世尊之子也。本书所说乃为建立佛子见道之信心与知见,并指陈修道之路及参禅中微细淆讹之处,期佛子真实明自真心,见自本性。所说禅法是指月之指,非禅非月,佛子莫道末学所说即是禅。虽然禅法非禅 三摩地

2018-07-23

也就是说,解脱道教导我们如何把对于三界的著给修除掉。但是在能够断除三界烦恼之前,必须要先能够见道,见道就是断三缚结,要断我见、疑见、戒禁取见,其中最主要的关键就是断我见。一般人一定会认为五蕴十八界里面有一个真实的法,是我们可以依靠的,是不坏的本体。通常大部分的众生都会去认定自己的意识心,把意识心的种种相貌当作是真实的自我,譬如说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他还要进行重观,他还要在所有的境界里面,重新用这个方法继续去观行,然后观行到最后他会完全接受:确实过去的这些境界,乃至我在人间行种种欲的领受,虽然是快乐的,虽然是令人着的,可是那个是无法让我们真正获得的;所以说你即使想要它,可是它毕竟将来会永远地丧失这个境界。因为这样子进行重观,重新在一切的境界里面去观察,我们觉知心所取的,事实上并不是真实 三摩地

2018-07-23

也就是说,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他会产生种种的瞋的现行,而且这个瞋的现行是非常的激烈的,而显现出他极重烦恼。因为他的极重的烦恼不能伏除,所以说就显示出他的性障深重;那性障深重,就没有办法专心在法上用功,没有办法专心地很纯粹地来护持,他就没有办法真正地进入四加行的修行。所以说,一个菩萨具有了菩萨的种性,他要归依三宝之外呢,他要护持正教之外呢,他还要能 三摩地

2018-07-23

不长,内容是这样子的:【一切众生著世乐不虑无常,不以大患为苦。譬如昔有一人遭事应死,系在牢狱,恐死而逃走。国法若有死囚踰狱走者,即放狂象令蹈杀,于是放狂象令逐此罪囚。囚见象欲至,走入墟井中,下有一大毒龙张口向上,复四毒蛇在井四边。有一草根,此囚怖畏一心急捉此草根,复有两白鼠啮此草根;时井上有一大树,树中有蜜,一日之中有一滴蜜堕此人口中,其人得此一 三摩地

2018-07-23

譬如欲界爱是爱欲界法,就是爱欲界中的色声香味触;但是欲界的爱也是从我见而来的,因为有我在欲界五欲中享受,所以爱欲界法,因为众生觉得我真实存在啊!你随便找一个学佛人,向他说:五蕴无我。他会说:对啊!无我。你突然给他一巴掌:是谁在痛?你为什么打我?很痛欸!我就跑出来了。你向他说:这个痛既然也是无我,你干嘛生气?所以你挨我这么一巴掌,算是活该!他 三摩地

2018-07-23

随着自心向外攀缘的习气而行,这种攀缘带来的只有爱,而一旦升起爱之心,就想一直保有这层关系,只有攀缘才能带来一种内心假有的安全感,但很快出现担心失去的焦虑,又生起想再攀缘其他人事物的念头,如此恶性循环,导致越攀缘也就是越攀缘。如此长期处在不安、焦虑和恐惧之中,对自己身心都造成很大的伤害,这就是自我为自己建立的牢笼。如此保持这样的染心去弘法护持,于 三摩地

2018-07-23

一次观行没有办法心得决定,再两次、再三次依于您在生活当中的烦恼渐渐断除,对于五尘的欲越来越少,越来越容易摄心为戒,戒作好了当然定就会生起。所谓摄心为戒,由戒生定,由定而能够生慧。戒、定、慧三个无漏法慢慢具足而慢慢地对治了三毒瞋痴以后,您再依于比如说五停心观,或者在正觉讲堂,依于您无相念佛拜佛,您这一个忆佛拜佛的功夫,能够让您功夫生起、能够净念相 三摩地

2018-07-23

祂不会因为众生造作恶业,祂来持这个染污种,譬如杀人恶业的种子、譬如说诽谤佛法,或是说残害众生的这些恶业种子,乃至的这些种子,这些所谓相应三毒—、瞋、痴—的染污种子,如来藏第八识不会因为摄持了这些业种而变成染污。反过来说,如来藏也不会因为我们菩萨修行了六度法,修行了四摄法来跟众生结善缘,结善法缘而来累积自己的功德、福德;不会因为我们修集这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我们了解这一点,就要想说:那没关系!既然如此,就代表说我现在来学各种的戒行都是可以的,不会因为我的心性不好,我有瞋痴,我有无明,就不能修学。所以不当如此想。乃至于受菩萨戒也是,当你受菩萨戒以后,人家会问:你这个月到哪里去?或下个月你到哪里去?不管你的这个道场、亲近道场,是多久诵戒,人家总会慢慢发现你怪怪的,因为有些行为你不作,有些行为你不行。 三摩地

2018-07-23

丁、识阴的苦集由于识阴六识心都必须以五色根为缘才能在人间出生及存在,那么识阴六识就一定不可避免的会与人间的种种六尘接触,一定会被六尘中的许多境界吸引而产生执着;譬如对六尘的执着与爱,譬如对五阴所拥有的世间财产、名声、眷属……等,产生了执着,坠入我所的执着中,这是最粗浅的识阴苦集;为何说这是识阴苦集呢?因为这些都是识阴相应的法相,是识阴 三摩地

2018-07-23

若佛门中之多数人已断我见者,则必舍弃世相法上(广建寺院、追求佛教界第一)之营谋,而开始注重人类心性之改善:以教导众生断除我见为主要弘法内涵,以教导众生舍离我所(财色名食睡)之着为主要内涵,即可令社会清净而不再有人干犯恶业、作奸犯科,则使国土渐转清净,人寿亦可因而渐次增长,福报亦可因而日渐转增,从此以后,不再以建造金碧辉煌、一尘不染之寺院而可名为人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