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若谓‘饿鬼何缘独得?’以其本有爱悭吝,故堕饿鬼;既为饿鬼,常悔本过,思念欲得,是故得之。若所为者生余道中,其余眷属堕饿鬼者,皆悉得之;是故智者应为饿鬼勤作福德。若以衣食房舍卧具资生所须,施于沙门、婆罗门等贫穷乞士,为其咒愿,令其得福,以是施愿因缘力故,堕饿鬼者得大势力,随施随得;何以故?生处尔故。诸饿鬼等所食不同,或有食脓、或有食粪、或 三摩地

2018-07-23

若谓‘饿鬼何缘独得?’以其本有爱悭吝,故堕饿鬼;既为饿鬼,常悔本过,思念欲得,是故得之。若所为者生余道中,其余眷属堕饿鬼者,皆悉得之;是故智者应为饿鬼勤作福德。若以衣食房舍卧具资生所须,施于沙门、婆罗门等贫穷乞士,为其咒愿,令其得福,以是施愿因缘力故,堕饿鬼者得大势力,随施随得;何以故?生处尔故。诸饿鬼等所食不同,或有食脓、或有食粪、或 三摩地

2018-07-23

若谓‘饿鬼何缘独得?’以其本有爱悭吝,故堕饿鬼;既为饿鬼,常悔本过,思念欲得,是故得之。若所为者生余道中,其余眷属堕饿鬼者,皆悉得之;是故智者应为饿鬼勤作福德。若以衣食房舍卧具资生所须,施于沙门、婆罗门等贫穷乞士,为其咒愿,令其得福,以是施愿因缘力故,堕饿鬼者得大势力,随施随得;何以故?生处尔故。诸饿鬼等所食不同,或有食脓、或有食粪、或 三摩地

2018-07-23

善男子!无之心,名之为施;云何无?施即是业,物即是作;为业为作,具足布施,名为无。因于布施破烦恼者,既行惠施,破悭、嫉妒、瞋恚、愚痴。云何因施发种种愿?因是施已,能发种种善恶等愿,因善恶愿得善恶果;何以故?誓愿力故。云何因施得受安乐?因是施故,受人天乐至无上乐。云何因施多饶财宝?因是施故,所求金银乃至畜生,如意即得。善男子!若人乐施,是人即 三摩地

2018-07-23

施有四累若欲乐施,当破五事:乐施之人,获得五事:〖“善男子!施有四累:一悭心、二不修施、三轻小物、四求世报。如是四累,二法能坏:一修无我、二修无常。善男子!若欲乐施,当破五事:一者瞋心、二者悭心、三者妒心、四者惜身命、五者不信因果;破是五事,常乐布施。乐施之人,获得五事:一者终不远离一切圣人、二者一切众生乐见乐闻、三者入大众时不生怖畏、四者 三摩地

2018-07-23

修行如是三种施时,不为名闻、不求利养,亦不着世间果报;但念自他利益安乐,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讲解这部《大乘起信论》很奇怪!是从深的法慢慢的讲到较浅的法上来。有的人会抱怨说:怎么深的部分一闭始就讲过了,那时我们还没有破参啊!听起来也都似懂非懂的,好可惜喔!如果是浅的先讲,后来才讲深的,我们后来破参时来听讲,那不是很妙吗?可是因缘就是这样子啊! 三摩地

2018-07-23

说起张傻子,他本人并不傻,只因他处事大方,不斤斤计较,得过且过,不便宜而得名。张傻子年初刚来时,万财主说给他一年的工钱折合一头牛。从此,张傻子兢兢业业地干活,不辞劳累,任劳任怨,这样一年下来,到年终时,张傻子找东家领工钱。万财主昧了良心给张傻子一瓶油,张问:"不是要给一头牛吗?怎么成了一瓶油?"万财主双眼一瞪,怒道:"明明是一瓶油,哪是一头牛?"张傻 三摩地

2018-07-23

或者有一些菩萨,他深深感受到自心当中,存在着、瞋、痴、嫉妒等等的根本烦恼或者是随烦恼,将来一定难免会去造作恶业而轮转恶道;所以为了想要去除自心烦恼,将它转化清净,以免落到不好的果报当中,所以他就发起了菩提心。或者有一些菩萨,是因为看到了一些外道修学仙道或者神道,而产生了五种的神通、或者可以延年益寿,但是他们却不知道自己无法出离生死轮回!他为了想要 三摩地

2018-07-23

我们再说一下,为什么这个世界叫作娑婆呢?在《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佛刹功德庄严经》里面说到:相庄严星宿积王菩萨言:彼娑诃世界诸有情等,毁骂捶打皆能忍受耶?佛言:‘善男子!彼佛世界诸有情等,少能成办如斯功德,而多随顺恚愚痴怨恨缠缚。’彼菩萨言:‘若如是者,彼之世界不应名娑诃也。’这地方在说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就是写的娑诃,我们方便来念成 三摩地

2018-07-23

但是,才刚进入初信位,仍然着世间五欲之乐的假名菩萨,和经过一劫乃至万劫努力修学,十信位具足、不着世间乐,已经能深心发意的初发心菩萨,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非常的大了。例如,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说:【“云何名新发意?”答曰:“新学菩萨有二种:一者、深心着世间乐,软心发意;二者、深心发意,不着世间乐。软心发意者,佛不以为发心;深心发 三摩地

2018-07-23

一般人不能增长寿命,往往是因为心地不正;特别是世俗人,专在世俗法上有所着,所以往往与诸众生发生争执,因此减短寿命。有的菩萨是为了增长寿命的缘故,所以就发起菩提心,发了菩提心就进入佛门来修学佛法。二者增长财物。诸位都听过一句话:三宝最吉祥。所以修学佛法之后,应该是财物继续增长才对,如果修学了佛法以后变成财物损耗,那就不对了。学法以后财物损耗很常见的 三摩地

2018-07-23

或有众生深知自身欲瞋恚愚痴悭嫉,为诃责故发菩提心。或有众生见诸外道五通神仙,发菩提心。或有众生欲知世间有边、无边故,发菩提心。或有众生见闻如来不思议故,发菩提心。或有众生生怜愍故,发菩提心。或有众生爱众生故,发菩提心。”〗讲记:佛开示说:“既然众生不是本有菩提心,有的人是初发心,也有人发心以后退转了。”这已显示众生不是本来就都有成 三摩地

2018-07-23

烦恼浊的爱是什么呢?是着妄心的功能差别,可是这个妄心的功能差别却是包括如来藏的功德,总是把如来藏的功德据为己有而说:这是我觉知心的功能!误认为妄心自己有着如来藏的功能。当然,还没有明心的人,这句话是听不懂的,已明心的人一听就知道我在讲什么!但是我不可以明讲。众生总是把妄心自己的功能牢牢的抓住,并且把如来藏的功能也据为己有,认为这也是觉知心自己 三摩地

2018-07-23

《优婆塞戒经》上佛陀亲自说:善男子!夫菩提者,有四种子:一者不财物,二者不惜身命,三者修行忍辱,四者怜愍众生。善男子!增长如是菩提种子,复有五事:一者于己身中不生轻想,言我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二者自身受苦心不厌悔,三者勤行精进不休不息,四者救济众生无量苦恼,五者常赞三宝微妙功德。有智之人修菩提时,常当修集如是五事,增长炽然菩提种子。复有六事 三摩地

2018-07-23

〖“善男子!夫菩提有四种子:一者不财物,二者不惜身命,三者修行忍辱,四者怜愍众生。”〗讲记:佛说,修学大乘菩提以四种法作基础,要依这四种法为基础,才能成就大乘菩提:第一要不财物,如果来到同修会学法,还想从同修会里面得到世间法中的利益,那叫做财利。有没有这种人呢? (大众回答:没有!)很多人说没有,想想应该是没有吧!不可能有嘛!会有 三摩地

2018-07-23

或有众生深知自身欲瞋恚愚痴悭嫉,为诃责故发菩提心。或有众生见诸外道五通神仙,发菩提心。或有众生欲知世间有边、无边故,发菩提心。或有众生见闻如来不思议故,发菩提心。或有众生生怜愍故,发菩提心。或有众生爱众生故,发菩提心。”〗讲记:佛开示说:“既然众生不是本有菩提心,有的人是初发心,也有人发心以后退转了。”这已显示众生不是本来就都有成 三摩地

2018-07-23

一般人不能增长寿命,往往是因为心地不正;特别是世俗人,专在世俗法上有所着,所以往往与诸众生发生争执,因此减短寿命。有的菩萨是为了增长寿命的缘故,所以就发起菩提心,发了菩提心就进入佛门来修学佛法。二者增长财物。诸位都听过一句话:三宝最吉祥。所以修学佛法之后,应该是财物继续增长才对,如果修学了佛法以后变成财物损耗,那就不对了。学法以后财物损耗很常见的 三摩地

2018-07-23

云何名为邪正真伪大小偏圆耶?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养,或好名闻,或现世欲乐,或望未来果报。如是发心,名之为邪。既不求利养名闻,又不欲乐果报,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如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颠。如是发心,名之为真。有罪 三摩地

2018-07-23

回来,接下来世尊提到:有智慧的人实行布施,不是为了报恩,不是因为人家对我有恩在先,所以我要布施回去;不是为了要要求某件事,所以用布施的手段来完成这一件事;不是为了护惜悭之人,希望悭者能够守住财物不要漏失,所以才去布施;不是为了自己未来能够生于天上,或者是能够留在人间享受胜妙的五欲之乐;不是为了要求自己的好名声,要让名声流布在外;不是因为害怕落入 三摩地

2018-07-23

二乘菩提法,在佛世时须具有品德、道德观念之人,能信因果,乐于布施,不悭之善人,佛才会为其说解脱之法。而佛菩提如来藏妙法,佛更是于们修学二乘菩提十余年后才传授。兹因如来藏乃众生本具,日用而不知!是法,众生难信、难悟、难修、难转依,故佛对缘未熟之人往往不开示,即便是三明六通之大阿罗汉,缘若未熟,佛也不传授。何故?无始劫来,众生因无明,不知不解如来藏,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