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但是现今看来,许多人虽然也是有慈心,并且将自己有的分享给没有的人,却没想到自己所有的是否为良善的、是否对众生解脱智慧有利益?与人分享是否是他人合用的,分享后他人是否真的有利同乐或是无利同苦?回想四年前,当时在美国工作,因为车子开得比较大型,想说反正闲著也是闲著,朋友找我去帮忙,于是假日都会去帮环保慈善团体发放粮食与帮忙载运发放物品;在发放食物的过程 三摩地

2018-07-23

于是鹿王直接去到京城,来到皇宫,在大殿前下跪,请求国王说:我们这群卑微的牲畜为了求活命,因此寄托生命在贵国的国土上;突然间遭逢猎人前来狩猎,我们这些牲畜四处逃窜,有的亲人失散,有的死伤狼籍,我们真的很可怜。上天有好生之德而爱惜生命,不嗜杀戮,祈求大王不要再狩猎了!我们愿意各自安排日子,来到皇宫供太官发落。鹿王接着说:我们想要知道,大王每天所需鹿肉 三摩地

2018-07-23

平实导师在《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三辑第98页中说:修菩萨行,当然要念念想到布施,要随时随地布施:起了妄想,就把妄想布施掉;起了,就把布施掉;起了瞋,就把瞋布施掉。这样子念施,对你不能得利吗?财施上也一样,得要常常念著有没有机会利益众生,有机会就做,这也叫作念施。布施与持戒是初机学佛的基础,但是对于证悟的久学菩萨来说,也是一样的重要。佛在《大般若波罗 三摩地

2018-07-23

第四种,心有悭悋而行布施,生起了悭的烦恼。菩萨的布施还要离开五种法:第一、布施的时候,不去选择有德之人。因为他有德,所以我布施;因为他是无德之人,我就不布施。这是不对的。第二、布施的时候,不应该去说他人的善事与恶事。第三、布施的时候,不应该去选择对方的身分地位或者是出身种姓,来决定我是否要布施。第四、布施的时候,不应该轻慢来求布施的人。第五、布施 三摩地

2018-07-23

你一下子独吞了一半的金子,这样太过分了吧!但是这个漂溺的难民他不管,他眼中很这个财物,就真的告到官府里面,菩萨就因此被官府所拘禁;他也没有去作申诉,一心就忆念佛陀、归命三宝,责心悔过。然后自己心里想:我慈心地祈愿众生,能够早日的离开八难各种苦,不要像我现在这样,有怨家来结仇。蛇跟狐狸知道这件事,就在那边讨论说,这件事我们应该怎么办才好呢?蛇就说: 三摩地

2018-07-23

这里面有一件事很奇怪,就是婆提长者虽然非常富有,但是他在世的日子里,平日所吃的饮食都极为粗弊下劣,从来不吃精美细滑的食物;所穿的衣服也是垢秽脏乱不净;所搭的车乘马匹更是瘦弱不堪,真是令人难以想象!波斯匿王把这件事情向世尊禀白,世尊就向波斯匿王开示说:【如是,大王!如王来言,夫悭之人得此财货,不能食噉,不与父母、妻子、仆从、奴婢,亦复不与朋友、知识 三摩地

2018-07-23

贫苦良田,惠奉珍物;处生死者,惠以;怖惧众生,惠以无畏,俱以无及彼所起三业为性。此系依据受施者之所需而作之区分,依布施对象之生活所缺、或是昧于生死之理、或是心生忧愁恐惧之时,积极应机及时而行财施、法施及无畏施。《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九提及:云何菩萨此世、他世乐施?当知此施,略有九相:谓财施、无畏施、法施,总说名为能令众生此世他世乐施。财施者:谓以上 三摩地

2018-07-23

除非他谤法、破法,如果不谤法、不破法而示现为大师,但是从来不未悟谓悟,也不曾暗示已经开悟了,没有犯大妄语业,最重要的是不谤,你在他身上或道场中种了福田,但他心里面着你的供养,所以是不净福田;虽然他的心中不清净,但你布施时仍然是种福田,因为他至少还有佛教出家菩萨的表相。但是布施时想要获得大菩萨的果报,想要能够自利也能利他,而且想要迅速成佛,那么在以 三摩地

2018-07-23

可是十善业道共有十种:瞋痴意业三种、口业四种、身业三种,这就是十种。十种恶业都不造,并且反过来行善,这就是十善业道。在这十善业道中,每一种都要生起五种的思惟:譬如说身行三业的杀、盗、淫业中,以杀业来说,我们要生起五种不造杀业的思:离杀思、劝道思、赞美思、随喜思、回向思。一个不杀之业就有五种思,十善业道各有五思,所以就有五十思,这个决定思就是修心五 三摩地

2018-07-23

又闻佛世尊作如是说:「檀是菩萨能除悭嫉妬之垢」,如佛所说习行于施,不以施故而心自高,是名菩萨财施满足。菩萨看见众生过去累世造诸恶业,今世受贫穷之果报,便将自己所获得之财物施予众生,让能够安置众生远离恶业,并且能够安置于善处。又听闻佛世尊的开示:「布施能够使得菩萨行者断除悭嫉妒的垢秽」,所以遵从世尊开示而不断修习行于惠施,并且不以能施之行,而心自 三摩地

2018-07-23

善男子!无之心,名之为施;云何无?施即是业,物即是作;为业为作,具足布施,名为无。因于布施破烦恼者,既行惠施,破悭、嫉妒、瞋恚、愚痴。云何因施发种种愿?因是施已,能发种种善恶等愿,因善恶愿得善恶果;何以故?誓愿力故。云何因施得受安乐?因是施故,受人天乐至无上乐。云何因施多饶财宝?因是施故,所求金银乃至畜生,如意即得。善男子!若人乐施,是人即 三摩地

2018-07-23

以彼悭。于财放逸。因造过恶。于此命终已。堕地狱受极苦恼(另外,又因为他往世杀过他同父异母的哥哥,夺了他哥哥的财产,由于这个罪,他下地狱百千万岁,出了地狱做人时,七次都没有子息,死后财产被充入国库。大王,这一次摩诃男命终之后,他过去世布施的那顿最划算最有价值的饭的报应就全报完了,因为他今生的婪和吝啬,现在已经在地狱受苦了。)波斯匿王白佛言。世尊。 三摩地

2018-07-23

”——《优婆塞戒经》(杂品)第十九广修布施以后,心中没有侮恨钱财被布施出去了,这个人如果是因为在客尘上,特别是指我所烦恼,也就是瞋痴的烦恼(是从客尘上发生的我所烦恼,以及把虚妄的自我误认为真实不坏法而毁谤正法,都是从客尘而生的烦恼。客尘在《楞严经》有定义过了,所以客尘就是指相对于真实心以外的我所烦恼,都属于客尘。如果是因我见没有断 三摩地

2018-07-23

第一、是为了调伏自心,不对我所起,因此可以不受系缚,在我所上面获得解脱。第二、是为坏除怨心和瞋心,诸如来就是因为这个缘故而称为无上尊。一般众生看见别人比自己有钱时,就会起怨心;看见众生来求取财物,使自己不能迅速比别人更有钱,所以就起瞋心了!诸如来都没有这种怨心,也没有这种瞋心,所以都有大智慧,因此称为无上尊。有智慧的人布施了以后,不追求或希望受施 三摩地

2018-07-23

先讲下品施主:假使施主不信业果,不信布施善业在未来世会有善法果报,所以深心中悭吝着,恐怕财物会因为布施而无余存,所以看见有人来求时就起瞋心;虽然他不一定会在脸上表现出来,心中却认为:“你这个人障碍我累积钱财。”生起瞋恚及障碍之想,这就是下品施主。另一种人虽然相信布施有因果,可是对于财物太悭,恐怕布施财物会布施完了,自己没得用,所以看见 三摩地

2018-07-23

有人是为了破烦恼所以布施,他是为了破除悭,破除我所的执着,所以修行布施,这叫作清净的布施。也有人是为了清净自心的因缘,希望自己的心地常保清净,这叫作清净的布施。还有一种人更深入观察:我现在正在布施,是谁在布施?没有人在布施。又是谁在接受布施?也没有人接受布施。现在又是布施什么财物呢?布施的财物也是无常,施者也与常,我又是以什么缘故来布施的?这样思 三摩地

2018-07-23

而且,不是仅仅见道必须有福德为助,乃至见道后修学相见道位观行所得之智慧,次第进修诸地,也必须具备福德作为进修的资粮;乃至即将成佛之前的等觉位中,还必须百劫专修布施,头、目、脑、髓、舍宅、妻、子,无一不可布施,都无着;以如是百劫难施能施所得福德,方能成就佛地三十二大人相及无量随形好,具足如是广大福德之后始能成佛。因此,佛说菩萨六度乃至诸地所修十度波 三摩地

2018-07-23

贩卖市易教令依平,无小利共相中欺。见行路者,示道非道:道者所谓多饶水草,无有贼盗;宣说非道,多诸患难。”〗讲记佛说:“有智慧者求菩提时,假设自己有许多的财宝,也应当读诵医术和药方,并且要做看护病人的病房,让病人安住,要具足医病所需的饮食、汤药、药丸等而供给之。”当然这是讲以前,现代就不允许个人这样做了,除非是开医院。古时为什么也要 三摩地

2018-07-23

是垢能污诸众生心,以是因缘,于他物中尚不能施,况出自物?智人行施不为报恩,不为求事,不为护惜悭之人,不为生天人中受乐,不为善名流布于外,不为畏怖三恶道苦;不为他求,不为胜他,不为失财,不以多有,不为不用,不为家法,不为亲近。智人行施为怜愍故,为欲令他得安乐故,为令他人生施心故,为诸圣人本行道故,为欲破坏诸烦恼故,为入涅槃断于有故。〗讲记接下来还有 三摩地

2018-07-23

若谓‘饿鬼何缘独得?’以其本有爱悭吝,故堕饿鬼;既为饿鬼,常悔本过,思念欲得,是故得之。若所为者生余道中,其余眷属堕饿鬼者,皆悉得之;是故智者应为饿鬼勤作福德。若以衣食房舍卧具资生所须,施于沙门、婆罗门等贫穷乞士,为其咒愿,令其得福,以是施愿因缘力故,堕饿鬼者得大势力,随施随得;何以故?生处尔故。诸饿鬼等所食不同,或有食脓、或有食粪、或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