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譬如说今天事情多,心有点烦燥,不打坐啦,不看经啦,休闲一下,看看电视,求五欲境界,或者犯瞋,这叫做行有退。行不退是说他修行的过程每天都不退失掉。一个人明心之后,断三缚结了,有的时候还会有行退的现象,但是他所证的果位一定不退。行不退之后如果再往上进修的话,就到念不退,那就难了。那就是说起心动念都是修行,念念不退。行不退的人有的时候还会起一个念:这么 三摩地

2018-07-23

而证得初禅的条件之一是需要除性障,性障也就是一般所说的五盖,亦即欲盖、瞋恚盖、昏沉睡眠盖、掉悔(掉举恶作)盖、疑盖。此中最主要的欲盖指的是欲界众生对欲界中的色声香味触五尘的爱,尤其是对男女欲的细滑触的着,这是初禅发起的最大障碍,因为不能离欲盖故、性障未除故。因此,人间的修行禅定者若对男女淫欲仍有着,还执着于男女间的淫欲之乐,则初禅便绝对 三摩地

2018-07-23

同时,由于他自认多闻,慢心很重,便难于反观和修除自己的种种嗔痴习气,不但修行难于进步,性障甚至会进一步加重,而且容易未悟言悟、未证言证,错讲佛法甚至谤法,自致大妄语业。因此,学佛而不修定,不但难以获得佛法修行的真正功德受用,而且还容易把自己置于一个很危险的境地,求升反堕。1、禅宗修行不离定力佛法修行,法门众多,而一切法门的修行均不离定学。禅宗修行 三摩地

2018-07-23

1、佛法中精进的定义精进一词,是梵语毗梨耶(Virya)的意译,有时也译为勤,意为勤修佛法,即毫不懈怠地修善止恶利益众生,是三十七道品中五根五力中的进根与进力,也是大乘佛法菩萨六度大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般若)中的一度,更是唯识百法明门中善十一心所法(善谓信惭愧,无等三根,勤安不放逸,行舍及不害)中的一法。2、五根五力中的精进通常所说的五根 三摩地

2018-07-23

恼的方法有很多种,有时候化现美妙的境界让众生去,使得众生离开参禅的境界而起着;或者使学人的参禅方向产生偏差,误以为那个有为法上的境界相就是开悟境界。有时候则弄一些让众生难过的境界、恐怖的境界,使人心中害怕而无法参禅,这就是魔邪所恼!或为世务所缠:有少数人在不了义法、在表相佛法上修学菩萨外门六度万行,一直都没事;可是一遇到究竟了义的法,想要去修行 三摩地

2018-07-23

由不肯承认自己虚妄故,由遍计(著)诸法故,恒令第八识流注自身之种子而使意根自己不断的从第八识出生,而能于三界中现行不断,吾人之五阴亦因此而不断的于三界中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故吾人于六道中轮回生死不能出离,皆因意根之执著而起;而意根这个执著性,却是由意识的无明──错误认知──而使意根不断的产生执著性。所以顺观十二因缘法时无明排在第一,辟支佛及阿罗汉 三摩地

2018-07-23

不为欲所乱。不为瞋恚愚痴憍慢恼害悭嫉嫌恨谄曲无惭无愧之所恼乱。菩萨复作是念。我不欲恼诸众生。乃至不欲恼一众生故。勤修精进。但欲舍离诸烦恼故。修行精进。欲害一切结故。修行精进。欲离一切习气故。修行精进。欲悉分别一切众生故。修行精进。欲知一切众生死此生彼故。修行精进。欲知一切众生烦恼习故。修行精进。欲知一切众生种种希望故。修行精进。欲知一切众生诸境界 三摩地

2018-07-23

)你们修行道业的比丘也是如此,假设不靠在这一边的堤岸(喻我见、我执的凡夫),也不靠在对面的堤岸(喻小乘的无余涅盘),不落在这二边;也没有在中途翻覆沉没;又没有上岸停住,而耽溺在五欲境界的追逐上(喻耽溺于外我所的凡夫);也不求而被人世间的一切境界所系缚,也不被诸天界的一切境界所系缚;也不在江中被江水激打的原地回转(喻于佛法中犹豫不定的凡夫);也没有 三摩地

2018-07-23

 论文:〖云何修精进门?所谓修诸善行、心不懈退,当念过去无数劫来,为求世间欲境界、虚受一切身心大苦,毕竟无有少分滋味。为令未来远离此苦,应勤精进、不生懈怠,大悲利益一切众生。〗讲解怎么样修精进行?前面修过布施、持戒以及修忍,接下来就得要修精进度,才能进入十住位中的第四住位。精进的意思是说,你对于布施、持戒、无生忍这三度,都得要精进修行了,不可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关注无始无明的过程就是我们思维:为何我们爱色身?为何我们会有烦恼?为何我们会有嗔痴?为何我们会有私心?为何我们会感到无力对治刹那不断生起的妄念?为何我们还没有明心、见性?为何我们还没有成佛?。。。等等很多问题,在思维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显然,就是伏除一念无明的过程,这就是佛菩提道的尊贵所在--世出世间法同时进步,持续的在转烦恼为菩提。由于一时 三摩地

2018-07-23

这样你走起来,一切平等,也让其他跟随着你的众生走起来,大家也才会是平等的,当你的心地是不平的,当你的心地有很多婪,你不可能奢望你所摄受的众生,教化的众生,或是你引导你的家人亲属,大家都可以跟你走平顺的路。不会的!他最后会抛弃你的,因为你介绍的这一条路,他根本就走不动。所以,你不需要建立坎坷的道路铺在自己的未来的历程,未来的未来世前面,你不需要做这 三摩地

2018-07-23

世间忍,要依戒相和相似般若的智慧去应对,都属于忍受众生羞辱的事相;出世间忍,则是二乘的无生忍,能忍于无我、忍于离念灵知心虚妄而愿意灭掉自己;世、出世间忍,则是大乘的无生忍和无生法忍,能忍于万法摄归如来藏所以万法本来不生,这才是世、出世间忍,依于此忍,就不会再有入涅槃。可是我们想要再补充一个忍,因为这个忍越到末法时越重要,叫做悲忍。由于起悲心而生起 三摩地

2018-07-23

但这其实不是真正的苦行,真苦行是中道之行——不苦不乐;不苦是身不受苦,不乐是心不于五欲,常能制心于一处。若不是在佛法整理思惟上用心,那就是忆佛而净念相继,不然就是一念不生地出坡,这才是不放逸。修身苦行的人出坡种菜时心中若在打妄想,身体劳累辛苦时在打妄想,那就不是真苦行了,而是放逸了。佛法的修行全都在心上用功,可是他专在身上自苦,那种用功 三摩地

2018-07-23

能忍信戒施闻智慧,正见无谬,忍佛法僧、骂詈挝打恶口恶事,瞋痴等悉能忍之;能忍“难忍、难施、难作”,名出世忍。善男子!菩萨若值他人打骂轻贱,毁呰恶口骂詈,是时内心无加报想,菩萨虽作如是忍事,不为现在,但为后利。有善报之,恶则不反。善男子!有是忍辱非波罗蜜,有波罗蜜非是忍辱,有是忍辱是波罗蜜,有非忍辱非波罗蜜。是忍辱非波罗蜜者,所谓世忍;声 三摩地

2018-07-23

经过布施除,持戒而心不躁动,忍辱而能够精进,加上修学禅定的法门,而产生禅定的功夫。一.世间人最重的就是面子!可是佛教却让人忍辱,这其中的道理在哪里呢?世间人重面子——大丈夫可杀不可辱!可是佛教恰恰相反,《四十二章经》中:“沙门问佛:何者多力?……佛言:忍辱多力。沙门问佛:“什么的人有力量,有大威德呢?”佛说:&l 三摩地

2018-07-23

总括而言,不能走进正法道场来见道,原因不外瞋痴。佛最厉害,都说明清楚了。能破憍慢心、瞋心和痴心的人就能修忍:能忍世间法,也能忍出世间法。能破掉这三个恶心,就不会在我与我所等法相上面用心。许多人与了义正法不相应,都是因为落在我与我所中。我所就是我的名声、我的名闻、我的利养、我的眷属……等;落在我所上,就与了义法不相应。落在我所中的原因, 三摩地

2018-07-23

你心中明知是个游手好闲的无赖,心中其实不高兴,见了他却不能摆起臭脸孔,你还要在心中欢喜的告诉自己说:嗳!他是给我机会修忍嘛!是给我机会修施、嘛!看我有没有能力把悭拾掉、把忍修成功?那你算一算,一个月下来也不过就是一千五百块钱,就把一千五百元的悭给舍掉了,这个修行还真是便宜呢!当然可以修,这就是修忍。所以自己的心念要懂得转;有智慧的话,就自己去转 三摩地

2018-07-23

不瞋胜过瞋恚;善行胜过不善;布施胜过慳;诚实胜过妄语。圣贤者不会动瞋心,也不会有害人的念头,但恶人执著於瞋恨,却像山那样难以鬆动。瞋恚的心,像匹狂奔的马;狂奔的马,要靠韁绳控制,但那控制狂奔马儿的韁绳,远比不上能控制内心的调伏力!所以我说世界上最好的调御师,不是那手持韁绳控制马儿的人。」按语:一、本则故事取材自《杂阿含第一一五二经》、《相应部第七 三摩地

2018-07-23

为什么这个世界叫作娑婆呢?在《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佛剎功德庄严经》里面说到:相庄严星宿积王菩萨言:彼娑诃世界诸有情等,毁骂捶打皆能忍受耶?佛言:‘善男子!彼佛世界诸有情等,少能成办如斯功德,而多随顺恚愚痴怨恨缠缚。’彼菩萨言:‘若如是者,彼之世界不应名娑诃也。’这地方在说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就是写的娑诃,我们方便来念成娑婆),既然是 三摩地

2018-07-23

至于十善就更进一步,那就是身三、口四、意三,从十戒里面再把它细分,譬如身三、口四、意三,身就是杀、盗、淫,这个都是身所造的,这三个恶业我们不作那就变成三个善了;口就是妄语、恶口、绮语、两舌,这个口四我们又不去造作,那就又增加了四个善;然后我们意变成什么?我们不、瞋、痴,这样能够善守这十个善业,那又比五戒更进一步,就可以生欲界天。欲界天福就是靠这十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