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或求利养,或好名闻,或贪现世欲乐,或望未来果报。如是发心,名之为邪。既不求利养名闻,又不贪欲乐果报,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如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颠。如是发心,名之为真。有罪不忏,有过不除,内浊外清,始勤终怠。虽有好心,多为名利之所夹杂。虽有 | admin 2018-07-23 |
|
夫嗜色淫声,贪荣冒宠。流转生死,何由自出。二人感悟,叹息而去。 师贞观十七年归建业。入牛头山谒融禅师。发明大事。禅师谓师曰:“吾受信大师真诀,所得都亡。设有一法胜过涅槃。吾说亦如梦幻。夫一尘飞而翳天。一芥堕而覆地。汝今已过此见吾复何云。山门化导,当付之于汝。”师禀命为第二世。以后正法付方禅师。住白马栖玄两寺。又迁住石头城。 | admin 2018-07-23 |
|
不生贪嗔等,不念亲属衣食资身之具。弥陀经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净土忏愿仪若坐若行,皆勿散乱。不得弹指顷念世五欲,及接对外人,语论戏笑。亦不得托言延缓,放逸睡眠。当于瞬息俯仰,系念不断。文殊般若经一行三昧者,应处空闲,舍诸乱意,系心实理,想念一佛。念念相续而不懈怠,于一念中,即能见十方诸佛,获大辩才也。一向出生菩萨经阿弥陀佛,昔为太子。闻此微妙法门,奉 | admin 2018-07-23 |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神秀这个偈子,显示出他只是在生灭无常的色阴以及虚妄的六识上来用心,他时时注意自己,不要被外境所迷而生起贪、嗔等等烦恼。五祖知道这是神秀写的偈子,就找了神秀来,告诉他说:你作这个偈,显示你还没有见到本性,只到了门外,但还没有进入到佛法的殿堂内,像你这样的见解,想找到无上菩提,是了不可得的!所谓无上菩提,必须要在言下能够识自本心 | 三摩地 2018-07-23 |
|
我们再来看看同样一只羊,佛教方面我们又是如何来面对这样的一只羊?《楞严经》卷4佛对富楼那尊者说:【富楼那!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孙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贪爱同滋,贪不能止,则诸世间卵化湿胎,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贪为本。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噉,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 | 三摩地 2018-07-23 |
|
所以,我们不需要贪爱这些种种,应该去寻找生死轮回中一个可以让我们真正安止,永远止息这些苦和乐的地方,成佛才是轮回的终点站。无论坐禅中如何精进练习到可以一念不生,那也还是意识心的境界,下了或者睡上一夜,这些定境就完全没了踪影,更不会带到来生。相对于虚妄法,每位有情,从无始劫以来都有自己的实相心--如来藏。实相心含藏了因果业种,和每个人往世带来的个个不同 | 三摩地 2018-07-23 |
|
在《长阿含经》、《中阿含经》以及《杂宝藏经》当中,都有记载天帝释提桓因去向世尊请教,要怎样去除嫉妒等烦恼而证得初果的故事:有一天,天帝释提桓因邀集了一群天众一起去见佛陀,帝释就请问世尊说:「是什么样的缘因,使得众生心中虽然希望没有嗔恨心、没有敌对怨仇,也不必彼此刀杖相向,能够和谐安详地过日子,然而实际上却总是作不到呢?」佛陀说:「那是因为众生有悭贪 | 三摩地 2018-07-23 |
|
只要你不学到贪财好色的一些的行为,或是说根据意识心去想我这个心是永恒的,这样错误的世间的永恒的常见,而转依到真正永恒。什么样真永恒呢?就是出三界又能现起三界的这个如来藏心直到祂究竟,没有诽谤大乘法,从这样心去归依三宝然后受五戒,这样就可以未来有广大的福德。所以不要一时看到谁他好象是好人,可是现在受了恶报,他有没有过去的因呢?同样的,今天虽然许多人他 | 三摩地 2018-07-23 |
|
大乘菩萨证得如来藏阿赖耶识以后,经过很长时间的修行,把如来藏中七识心相应的贪嗔痴慢疑等现行修除掉,证得解脱道,能出三界;但却发起受生愿,继续轮回生死,自度度他,一面修除七识相应烦恼障的习气种子随眠,一面修证如来藏中含藏的一切种子,直到无生法忍究竟,成就一切种智,然后成佛。那时的第八识就改名为无垢识,又名佛地真如。而大乘菩提的内涵,可以分成两部分,一 | 三摩地 2018-07-23 |
|
是身臭秽贪欲狱缚。是身可恶犹如死狗。是身不净九孔常流。是身如城。血肉筋骨皮裹其上。手足以为却敌楼橹。目为窍孔。头为殿堂。心王处中。如是身城诸佛世尊之所弃舍。凡夫愚人常所味着。贪淫嗔恚愚痴罗刹止住其中。是身不坚犹如芦苇、伊兰、水泡、芭蕉之树。是身无常念念不住。犹如电光暴水幻炎。亦如画水随画随合。是身易坏犹如河岸临峻大树。是身不久当为狐狼鵄(chi)枭雕鹫 | 三摩地 2018-07-23 |
|
也就是以我法身所变现的如来藏色,去除他们五人贪嗔痴三毒以及饥饿之苦,于今得到安乐处。从佛的开示得到两个重点,第一点、菩萨为了让众生免于饥馑之渴,为了让众生得到安乐,不惜将自己身命化成一只大鱼,忍着自身被宰割的痛苦,让众生取用而毫无怨言,因此佛应该效法释迦世尊,为了让众生得以安稳不惜自己生命,忍受自身的痛苦让众生食用。第二点、菩萨身上所化现的肉就是如来藏所变现 | 三摩地 2018-07-23 |
|
以灰涂在自己身上;每天只吃胡麻一粒、小豆一粒、粳米一粒、粟米一粒、稻子一粒来对治饥饿之苦;夜晚睡在很硬的木头上,或者睡在地上及石头上,来对治自己贪着之苦;生病的时候以牛屎、牛粪为药来治病;于盛夏的时候,在身体四周燃烧烈火,使自己的双手双脚及头部之五体受热来磨练自己;在寒冬的时候,用冰冻的冰衬在身体之下,使自己的身体受寒冻之苦,借着炙热及寒冬来消除自己的业障;或 | 三摩地 2018-07-23 |
|
就在经过这四万二千年修行之后,有一次因为某种因缘他来到一个大城,这城里住了一个女人,名字叫作伽咤,这伽咤看到光明婆罗门色相端正,就生起了贪欲爱乐之心,走到光明婆罗门面前向他敬礼。这时光明婆罗门就问伽咤:你对我是不是有什么希求而来到我面前敬礼?伽咤回答说:我请求您这位婆罗门修行人能与我共结为夫妻。光明婆罗门就告诉她:我是修行人,我已经不对女人生起贪欲爱乐之心了 | 三摩地 2018-07-23 |
|
三、什么是别境心所法?除了五遍行心所法,是八个识统统都有之外;还有另外五个法,是别境心所法,就是欲、胜解、念、定、慧,就是我们会起一种想要作什么这种的欲求,这个欲求不是强烈的贪爱,只是我想要作个什么;想要作个什么这样的欲,然后去胜解,去了解一个境界。譬如说我们可能听到一个声响,就想要转头,那就是一种欲;想要去了解的这种别境心,我们去理解它是什么东西 | 三摩地 2018-07-23 |
|
又譬如:有人因为看见人生有种种的生、老、病、死痛苦,想要脱离这些痛苦而开始修行,在修行过程中他就会去探讨:我应该要如何修行才能离苦得乐呢?后来他发觉:原来人之所以受苦,是因为被贪、嗔、痴、慢、疑等错误的观念和执着所繫缚了,所以应该要离开贪、嗔、痴、慢、疑等烦恼,就可以离苦得乐。那究竟是谁离开贪、嗔、痴、慢、疑呢?原来是这个「觉知心的我」,只要觉知心 | 三摩地 2018-07-23 |
|
除了这样的情况之外,又有另外一种能够生于安乐的情况,而同样是菩萨与一般人所共同会有的,但是却以菩萨的情况较为殊胜,那就是知足常乐!一般人若能够知足,那被五欲的财、色、名、食、睡所束缚的烦恼,当然就会比过分贪着五欲的人要来得淡薄,所以当然就有多一分的安乐。那为什么会是这样?假如有人常常觉得说在五欲上没有办法满足,所以就一直认为自己真的是很不快乐!然而 | 三摩地 2018-07-23 |
|
十善分别是在身、口、意三方面,有身三:不杀、不盗、不淫,口四有: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三有:离贪、离嗔、离痴。然而五戒、十善的奉行,有时候偏重五戒,有时候单行十善,乃至两者兼有。以致其所感得的果报,只在人天之中,或生在人间享受富贵,或生在欲界天享受胜妙五欲之乐;乃至此世有禅定的修证,来世就可以生到色界天或是无色界天受用禅定之乐。但是这毕 | 三摩地 2018-07-23 |
|
然而探究这样的不净法,都已经堕入常见外道中,连最基本的我见都没有断,还以圣人自居,真是颠倒啊!为什么说他们是附佛外道?一者,佛早在二大无量数劫以前断除了欲界最重的贪爱,知道那是生死流转法,还会用这种不净法来教导众生,让众生在三界流转生死吗?显然不会嘛!因为世尊教导众生都是清净的法,可以让众生在三乘菩提上有所实证,可以在解脱道了生脱死,或者是在佛菩提 | 三摩地 2018-07-23 |
|
因为种种贪、嗔、痴的烦恼会带来种种的苦。好比说,有了贪就会有求不得苦:比如说钱财求不得;比如说身体的健康求不得;比如说眷属求不得;比如说事业的顺遂、家庭的和乐求不得......因而有苦!其实可以这样说,死亡的恐惧是因为对生命的认知而来,种种烦恼的苦是因为对于我所的认知而来――所谓我所,是我所有的财富、身体,还有我所有的眷属、事业等等。生死的恐惧是一种情绪 | 三摩地 2018-07-23 |
|
其中所含摄性障,性障则是指五盖,也就是贪欲、瞋恚、睡眠、掉悔和疑等,这五个法会障碍学人证得四禅八定,或者障碍学人修证解脱道,所以称为五盖。二、所知障因为对法界实相正理的无知,导致无法证知法界的真实相,无法证知一切法的根源,因此而无法成就佛道,也可以说是对于法界实相的所知不足,所以成为佛道上的障碍。三、业障因为往世迷理迷事,而造作了恶业,业种会障碍菩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