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却不知道说,众生正是因为自己把所有的福德都消耗完了,未来世无可受用,所以才会往生到饿鬼道去受苦啊!所以听闻以及信受佛菩萨所开示的这些正理,非常的重要!不然很容易就会被无明贪爱所驱使,而堕落到三恶道去长劫受苦了。接着佛陀又为我们开示,什么是一切施及不思议施:【若能随家所有好恶,常乐施者,名一切施。若以身分及以妻子所重之物施于人者,是则名为不思议施。若 | 三摩地 2018-07-23 |
|
在布施的时候,有哪些原因会让我们生起了后悔心,而减损了布施的福德呢?我们又该如何生起智慧,能够欢喜的布施,而得到大福德呢?佛陀在《优婆塞戒经》卷5当中开示说:【善男子!施已生悔,因于三事:一者于财贪爱、二者谘承邪见、三者见受者过。复有三事:一者畏他呵责、二者畏财尽受苦、三者见他施已受诸衰恼。】(《优婆塞戒经》卷五)这意思是说:布施了以后,之所以会出 | 三摩地 2018-07-23 |
|
】(《优婆塞戒经》卷五)这一小段为我们说明,世尊已经为我们开示了不同的布施因果,所以我们应该尽量简择,以能够得到最好果报的方式以及心态去布施,但是在心中却不需要去贪求果报。因为有智慧的人已经了解,福德果报是如影随形的紧跟着施主,绝对不会无缘无故消失掉,那么又何必在心中牵挂福德果报呢?心中分别计较,就会失去了至诚心,反而使得施心变得更低下,而使得果报 | 三摩地 2018-07-23 |
|
为什么这么说?当菩萨有了获菩提心的功德之后,他又看见了自己另外一方面的罪过——包括贪爱五欲法、宝爱五蕴身等,这才使得自己生生世世不离三界生死苦,也常常与众生因故而产生种种的争执。然而从如来藏角度来看,原本众生与我是平等平等,所以就进一步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慢慢地就离开会说人过错的烦恼;同时他也会看到:乐瞻病人、乐施贫人,都是菩萨所应当修集 | 三摩地 2018-07-23 |
|
什么样的人不能作布施?什么样的人是大施主?佛陀为我们开示说:【若人无慈,不知恩义,不贪圣人所有功德,惜财身命,贪着心重,如是之人不能布施。智者深观一切众生,求财物时不惜身命,既得财物能舍施人,当知是人能舍身命。若人悭悋不能舍财,当知是人亦惜身命;若舍身命求得财物以布施者,当知是人是大施主。】(《优婆塞戒经》卷五)佛陀在这里,是教导我们观察:如果有人 | 三摩地 2018-07-23 |
|
】(《优婆塞戒经》卷五)这一小段为我们说明,世尊已经为我们开示了不同的布施因果,所以我们应该尽量简择,以能够得到最好果报的方式以及心态去布施,但是在心中却不需要去贪求果报。因为有智慧的人已经了解,福德果报是如影随形的紧跟着施主,绝对不会无缘无故消失掉,那么又何必在心中牵挂福德果报呢?心中分别计较,就会失去了至诚心,反而使得施心变得更低下,而使得果报 | 三摩地 2018-07-23 |
|
初果所断之烦恼为三缚结,即是我见、疑见、戒禁驭见;二果所断烦恼为减低欲界项恼之贪著,令贪瞋痴淡薄,名为薄贪瞋痴;三果所断烦恼为五下分结,即是欲贪、瞋恚、我见、戒禁取见、疑见,四果所断烦恼为五上分结,即是色界贪、无色界贪、掉举、慢、无明。(摘录自平宝导师著,《甘露法雨》,自序,页1,佛教正觉同修会。)声闻人是怎么修解脱道的呢?他就是从行、住、坐、卧当中 | 三摩地 2018-07-23 |
|
这个道理就是告诉我们:如果没有水、粪的话,这个芽是不会生长的;另外一个道理是说,如果我们在三界中,没有对我们的自我贪爱,以及对于器世间的这些我所贪爱,也没有无明,不会去造作这些业,来让我们三界中苦芽增长的话,那也不会有未来世的五阴出生,所以不能说本来就有这个芽。那如果是这样的话,变成说没有办法断除三界中的生死苦,因为本来有芽的话,它一定会滋长啊!不 | 三摩地 2018-07-23 |
|
以什么样道理来说呢?就是一切众生所造的业,就好像是土地一样,这些事就好像种子一样——六识的种子,六识的种子就种在一切众生所造这些善恶业上面;受到无明所覆盖,因为无明的关系,所以众生就可能有的人追求善业,有的人就是烦恼熏习相应而造作恶业,有的人不知道又造作无记业;所以贪爱他自己当时的情况,贪爱的水就来滋润这个种子,然后处处执着为我来灌溉,最 | 三摩地 2018-07-23 |
|
那这个人就心里面起这样的疑心说:假如说真正有这种布施能够得这个福报的话,这一位这么贪悭的人,不应该富有;因为这个贪悭的人,他每一世每一世都在熏习这种贪悭的法,这么久以来,他不可能布施;他没有布施,为什么会富有呢?在这里他心中就有疑问,同时他也生起疑心认为说:这一位能布施的人,不应该这么贫穷啊!因为他能够这样子一直布施,应该是他在过去世就一直经常布施 | 三摩地 2018-07-23 |
|
因此应该要为断生死而布施,应该要在布施的境界中,来断除系缚在三界中生死的这些贪悭烦恼;不是要求世间的受乐。同时要来观察,纵然富有像转轮圣王能够拥有四天下,他能够受用胜妙的五欲乐,还是没有知足的时候。就像波斯匿王他当了转轮圣王,可是仍然对他的库藏的量还是不能满足;还是不断地要去堆积、累积,对于五欲乐还是一直追求,没有办法知道什么时候是满足的时候。因此 | 三摩地 2018-07-23 |
|
这里讲的解脱,不是像二乘人纯粹是让自己消失在三界中,不在三界中有生死;这个解脱是说,在生死中能够解脱于贪瞋痴。也就是菩萨是世世常行菩萨道直到成佛,不入无余涅槃,所以一生一生地在世间行菩萨道,虽然在生死中,可是却不是因为贪嗔痴而有生死;而是因为想要求无上佛菩提道、想要利益众生,所以在三界中生死。在三界中生死,可是却不是因为贪瞋痴烦恼而有生死,这叫解脱 | 三摩地 2018-07-23 |
|
所以菩萨的解脱,一定要通过布施来修除自己的贪悭的烦恼。可是这一句的意思,并不是说:菩萨永远只要修布施就好。也就是这个地方的布施,其实是已经意味着菩萨一定要熏习大乘法,修行菩萨道成佛的这个道理。成佛的道理,就是因为众生皆有这个不生不灭的金刚心如来藏,以这样一个实相的道理来熏习,让自己能够建立正知正见,知道行菩萨道这条路,是应该要怎么样来累积自己的福德 | 三摩地 2018-07-23 |
|
所以有智慧的人知道贫穷的真实义,能够如实地按照佛陀的教导来修行布施,最重要是要来去除贫穷的因,也就是悭与贪的烦恼。因为菩萨一世一世的行菩萨道,不能让自己堕在贫穷中受苦,不能堕在贫穷这个过失里面。因此,佛陀就教导菩萨不应该悭贪。 (原标题:疑于福田,是名贫穷) | 三摩地 2018-07-23 |
|
因为他不能觉知布施能够得富贵,悭贪所获得的果报是贫穷,不知道钱财它是无常不坚固的。在这种情况下,在境界中却长养着悭贪,以这种不坚固的钱财来长养悭贪,这种悭贪就是未来世三界中生死中的苦,不知道。所以佛陀说:他是说来世贫穷薄德,这样的人就叫放逸。因为他不知道要怎么样来让自己远离这些过失、远离烦恼,这样的情况是贫穷。(原标题:怎么样避免造作未来世贫穷的因 | 三摩地 2018-07-23 |
|
对于自己的财物,包括了外财——就是自己所受用的这些财物、眷属,还有自己的内财——就是包括自己的身体器官,这个部分无始劫以来都长养着我执、我所执的烦恼;这两个执着烦恼,对于内财的部分是不容易断除的,都是因为在这个境界中,都是每一世每一世长养着悭与贪的烦恼,无始劫以来就这样地熏习着。那要试炼自己是否对于这个自己的身财没有悭吝之心呢? | 三摩地 2018-07-23 |
|
所以在境界中,一旦发现到这个悭吝的烦恼现行的时候,他就会思惟、会对治,不会去随顺着这个悭吝之心,而去贪爱自己的财物。为什么呢?因为菩萨会观察到这些财物,在他这一世舍报的时候,不会随着他过去到未来世;因为这一世的财物,是因为这一世的五阴而受用;这一世的五阴毁坏以后,这些财物就与这个五阴就完全断了关系,不会再去未来世继续使用了。因此菩萨看到这样的一个情 | 三摩地 2018-07-23 |
|
施有四累:一悭贪心、二不修施、三轻小物、四求世报。了解了这四累所产生的原因之后,就可以改变之,转而使自己的布施度更加。世尊为我们开示了两个方法,就是修无我、修无常。为什么菩萨要修无我呢?前面所修学布施法的四种是拖累,其中的内涵,其实是与自我的执取有着很大的关系的。譬如从悭贪心来说:有悭贪心的不就是我吗?怕我损失了财物,怕我没有了财物之后就无所依凭; | 三摩地 2018-07-23 |
|
】《优婆塞戒经》卷四为什么布施能够受人天乐,乃至无上乐呢?因为在不杀害众生命根、在不盗取他人资财、不贪淫他人眷属、不妄语自称贤圣诳骗他人的前提下,以拥有的财物,让他人在病痛饥渴上,得到身体安隐的利益,免除忧愁恐惧的痛苦,已经超越了世间人自求多福的境界了。这样布施相对应得的安乐福报,也已经超越了人间,所以能够受人天安乐的果报。这个就是说,布施能够受人 | 三摩地 2018-07-23 |
|
第一,为什么说布施能破烦恼呢?佛陀说:【善男子!无贪之心,名之为施;云何无贪?施即是业,物即是作;为业为作,具足布施,名为无贪。因于布施破烦恼者,既行惠施,破悭贪、嫉妒、嗔恚、愚痴。】《优婆塞戒经》卷四这个地方佛陀告诉我们,布施能够破烦恼的道理在哪里。佛陀说无贪的心,它叫作施,为什么呢?为什么无贪的心叫作施呢?布施本身它就是业,我们知道,你要行布施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