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那正因为我们顺着我见跟我执的习气,如果再加上我们这一辈子的人生的际遇,可能碰上一些逆缘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往往都会随着这些外面的环境的起伏,而生起了各式各样不同的心念;这个心念也很有可能会因为外面的缘是逆缘,所以我们常常会生起了瞋痴种种的烦恼;那从这些烦恼呢,甚至进一步的会让这些业真的会成形。所以,《地藏经》说的我们这个世间的人举心动念无非是罪, admin

2020-02-21

这样是在追求有漏的法,一世的果报受用之后,可能同时又造作种种执的因,无法向布施到彼岸迈进。既然相信了布施的果报,未来世缘熟的时候自可受用,所以就不需要再有这些不清净的执取。2、因为要达成其他的目的而布施。譬如给老板或上级送礼,希望加薪、升职;或是因为曾愧对于他人,想用布施的方式去获取对方的谅解;或因为受到了威胁或压迫才布施,比如交保护费。虽然是心 admin

2020-02-21

在河岸边住了五百多户的人家,长久以来,他们都未曾听闻过跟道德风范、济世度人有关的种种事行;他们都是习气刚强,心性很难调伏的人,而且惯于以欺压的手段作为事业,欲重利、随性自快其心,极尽肆意而为之能事。世尊常常思念观察其中应该被度化者的因缘,了知这五百户人家因过去世所修的福德具足,此世可得度的因缘成熟了。于是世尊就来到河岸边,坐在岸边的一棵大树下。这 admin

2020-02-21

同行的商人隔天早上看到同伴被车队所辗毙,他担心回国的时候国人会误会他朋友之财而杀了同伴,所以他只好离开这个国家,转到他国流浪去了。流浪到一个国度时恰巧这个国家的国王刚刚驾崩,留下了一个预言:未来会有一个卑微的人来到我国,如果他是继承王位的人,那么我这个神马会向他屈膝下跪。所以大臣们就带着这个神马开始寻找未来的国王,这个国家的太史见了这位商人就说: admin

2020-02-21

可是有的人错会解脱的真实义,误以为只要把眷属的爱、名声的爱、利养的爱都放下就是解脱,或误以为只要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就是解脱。但是如果那样就叫作解脱的话,佛来人间之前,有的外道已经证得未到地定,有的外道已经证得初禅、二禅,乃至有的已经证得四空定,表示他们早就超越欲界,不名闻利养,也不男女欲,可是佛却说他们不得解脱。原来佛说解脱是指远离虚妄法 admin

2020-02-21

但是因为一般人心中有着无明以及爱,所以大多难以面对有生必定有死的因果律真理,总是希望能够长生不老,有生而无死;所以大多数的人,都难以坦然地面对死亡。但是在佛法中,真正的修行人却大部分是不畏惧死亡的。譬如:二乘解脱道的修行人和世间人刚好相反,因为他们都已经清楚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真理,也明白四圣谛、八正道的正理,知道一切世间法无非是苦,所以就很厌离这 admin

2020-02-21

而真正的修苦行,其实应当是讲说:从心上来着眼的,是要能够先不着世间的五欲,然后进而不执取自己的五蕴身,这才是真正的苦行。因为这样的修证,是远比前面的克服寒热风雨、饥渴病痛等等还要来得更难!这是什么原因呢?先从不着世间的五欲来说,五欲有时候指的是财、色、名、食、睡的这些着,有的时候指的是色、声、香、味、触等等法的着;一般人容易或者不容易离开这 admin

2020-02-21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业:比如说意识明明知道某一个法不应该,也不应该去作;可是知道归知道,意根作下来的决定,还是使他继续去作,无法控制自己。所以一般酗酒的人戒了酒以后,不久又会重新酗酒,无法自己去加以控制,这种惯性就是业;这是由于不断熏习酒的韵味,所以产生了对酒味的六识身,有了酒味的六识身就会使他不断地在酒上面起思量,结果就无法断离酗酒的惯 admin

2020-02-21

故事是说:一切有情众生爱恋著世间种种可乐之事,从不思虑、不会想到这种种世间之乐,其实是变化无常的;也不认为爱这种种乐,会带来继续轮转生死的过患就是苦。譬如过去曾有一个人,他因为遭遇了一些事情,应该要被处以死刑,所以被关在牢狱之中;但是由于他心里非常恐惧被处死,因此就从牢狱中逃走了。然而当时的国家法律有规定,被判处死刑的囚犯如果越狱逃跑,就可放出 admin

2020-02-21

那我们就可以透过这样的知见作观察、作观行,因此就能够对于我们远离种种虚幻的五欲境界之染与执著,产生莫大的帮助,这就是这个知见的重要之处。因为既然是自心所现,当然是虚幻变异而非真实不坏之法,不应该错认而执著之。如果不了解这个道理,很容易沉迷于种种似真之六尘境界,因而造作诸业,轮转生死。所以内六入与外六入的法义,可以让我们从道理上面来了解自己所执取的 admin

2020-02-21

我们再来看看,对于种种境界产生错误了知的几种状况,在《瑜伽师地论》卷53中有这样的开示:【此想颠倒复有差别:谓于四事邪取其相是名想倒;若由如是等了相故于境著,是名心倒;若由如是等了相故有执著者,于颠倒事坚执忍可开示建立,是名见倒。】(《瑜伽师地论》卷53)这里开示的范围已经是非常广,其中想倒指的就是对于无常、苦、无我、不净种种法,因为无明、不如理作意 admin

2020-02-21

爱过重、执著过深,那么一旦分离就会越痛苦、越无法超脱。这种别离的痛苦,在佛法里面就是爱别离苦,是八苦之一;是说心爱的人、事、物与我们离开而引生的苦。在佛法里,苦集灭道四圣谛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法,其中苦圣谛就是在讲众生种种的苦,可以归纳为常见的八种苦,就是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等苦;众生的苦不外乎可以归纳为这八类。有些人在某 admin

2020-02-21

因为断了对三界的无明痴,对于三界的欲爱、烦恼能够灭除,一切苦就能够消灭了,而这三界的一切的法相,包括五蕴、六入、十八界,于当中的自我爱以及邪执的断除,是必须历缘对境深心体察,不能只是在知见上。当一个人在修学当中,他是以现观、亲证去看到自己对于欲界、色界、无色界的法相,都能够不再起一念好乐爱的心;对于一切境界相,也不会引发烦恼的起行,能够不动心, admin

2020-02-21

所以努力灭除对于五阴自己的执着,灭除对于五阴中一切阴所有的执着,当自己确定完全没有自我及我所执着的爱,确实愿意在舍报后断灭,只剩下自己未证知的识离见闻觉知而独存时,才能够确认自己确实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知如真的声闻阿罗汉。如《杂阿含经》卷8言:【尔时世尊告彼比丘:当正观无常。何等法无常?谓眼无常,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 admin

2020-02-21

所以愿意灭除五阴十八界的全部自己,不让阴界入任何一法的自己继续存在,于是不再出生种种有漏的心行,对于蕴处界每一法都没有染执着,就是对自我的爱与执着全部灭尽了,不想让自己再有未来世的蕴处界出生于三界中,死时有把握可以做到,这就如同截断多罗树头一般,不再有对自己爱执着的心行出现了,这就是解脱。但这一段经文特别强调的是意识,意识是最难断除的,因为意 admin

2020-02-21

最先是执着识阴相应的境界相,常常爱乐于识阴相应的六尘境界,然后再反执识阴所有的功能性----也就是向内堕入了识阴相应的受阴、想阴、行阴之中,具足了识阴我所的爱。当他们具足识阴我所的爱时就无法断除我见与我执、无法断除念想,也无法远离时时自我作主而不灭失的识阴所行境界,于是连意根都被识阴所误导而生起自我执着,只好继续受生而不断实现生、老、病、死等苦。因 admin

2020-02-21

所以,在《长阿含经》里面佛陀也告诉我们,对世间的无常、有为的这些生灭的法,我们都不应该去着,想要它永远常住来如意。因为这一些是无常之法,不可能因为我们的求而改变。所以,佛陀就跟阿难说:【佛告阿难:此有为法无常变易,要归磨灭,欲无厌、消散人命,恋著恩爱、无有知足,唯得圣智、谛见道者,尔乃知足。】(《长阿含经》卷四)也就是说,佛陀要入灭的时候,大 admin

2020-02-21

经文不长,内容是这样子的:【一切众生着世乐不虑无常,不以大患为苦。譬如昔有一人遭事应死,系在牢狱,恐死而逃走。国法若有死囚踰狱走者,即放狂象令蹈杀,于是放狂象令逐此罪囚。囚见象欲至,走入墟井中,下有一大毒龙张口向上,复四毒蛇在井四边。有一草根,此囚怖畏一心急捉此草根,复有两白鼠啮此草根;时井上有一大树,树中有蜜,一日之中有一滴蜜堕此人口中,其人得 admin

2020-02-21

所谓的三毒心—就是心、瞋恨心跟痴心,痴就是无知。有情众生为什么会有心呢?因为执著于要让这一个物质的身体,以及这一个意识觉知心,能够得到享乐、得到所要的。所以有情因为有这一个物质的身体,以及有这一个意识觉知心,作为他的来源,所以会对于外面的色、声、香、味、触以及法这六尘,起了执著、起了爱。眼睛会对于所要看到的外面的这一些颜色会起了爱,耳 admin

2020-02-21

世间的这些美貌啦!容颜啦!不是都是这个样子吗?我莲华女现在虽然是有这么一个美貌的姿色,但是到了百年以后,还不是变成一堆的白骨,乃至最后消失;所以对于短暂的、所拥有的这一些美貌、姿色,以及世间的这些荣华富贵,实在是没有必要去执著、去爱。想通了这个道理之后,莲华女就再度起身,怀着她坚定的修学佛法的决心,回头向佛陀所住的灵鹫山再一步一步地走过去。到了佛 admin

2020-02-21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