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譬如有的人怎么努力修都没有办法成为阿罗汉,佛就开示说:“你只要把贪欲断了,就可以成为阿罗汉。”结果他痛下决心、真的断了,就成为阿罗汉了;有的人怎么努力修都没有办法成为阿罗汉,佛告诉他只要把瞋断了就成阿罗汉了,他真的把瞋断了,果然就成为阿罗汉;有的人怎样学法都学不会,佛就叫他每天只要重复的念一句“扫尘、扫尘”,他也成为阿罗汉了。正 三摩地

2018-07-21

善男子!若彼五百比丘共如来夏安居食马麦者,有四百比丘多见净故,生贪欲心。彼诸比丘若食细食,增益欲心;若食粗食,心则不为贪欲所覆。彼诸比丘过三月已,离淫欲心,证阿罗汉果(注)。善男子!为调伏五百比丘、度五百菩萨故,如来以方便力,受三月食马麦,非是业报,是名如来方便。───────────────────────注:证得阿罗汉果者:至少要有实证初禅离欲 三摩地

2018-07-21

佛为什么说八万四千法门呢?因为人有八万四千烦恼,不同的药治不同的病,比如贪欲重的修数息观不成,要修不净观,如是等等。)佛弃余寿二十年。有三因缘。一者用世间人贪身故。二者所教已尽。三者恐恶人诽谤之得罪重故。便取般泥洹。(佛世寿本为百岁,为何八十岁即入涅槃?一是因为世人都贪着色身的寿命;二是应说的法已说,应度的人已度;三是为了避免恶人造下谤佛谤法的地狱 三摩地

2018-07-21

譬如有的人怎么努力修都没有办法成为阿罗汉,佛就开示说:“你只要把贪欲断了,就可以成为阿罗汉。”结果他痛下决心、真的断了,就成为阿罗汉了;有的人怎么努力修都没有办法成为阿罗汉,佛告诉他只要把瞋断了就成阿罗汉了,他真的把瞋断了,果然就成为阿罗汉;有的人怎样学法都学不会,佛就叫他每天只要重复的念一句“扫尘、扫尘”,他也成为阿罗汉了。正 三摩地

2018-07-21

永断贪欲、瞋恚、愚痴,得阿罗汉果。烦恼无余,入于涅槃,亦非骐驎独一之行,是名第四人有病行处。是人未来过二万劫。便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迦叶!第五人者,永断贪欲、瞋恚、愚痴,得辟支佛道。烦恼无余,入于涅槃,真是骐驎独一之行,是名第五人有病行处。是人未来过十千劫。便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迦叶。是名第五人有病行处。非如来也。」(CBETA,T12,no.374,p. 三摩地

2018-07-21

何等为五?谓贪欲盖、嗔恚、睡眠、掉悔、疑,此盖则断。何等七法?谓念觉支,择法、精进、猗、喜、定、舍觉支,此七法修习满足净信者,谓必解脱。智者谓慧解脱,贪欲染心者不得、不乐,无明染心者慧不清净,是故比丘!离贪欲者心解脱,离无明者慧解脱。若彼比丘离贪欲、心解脱,得身作证(发起初禅)离无明,慧解脱,是名比丘断爱缚、结、慢,无间等(不落入断灭空),究竟苦边 三摩地

2018-07-21

至若五盖(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盖)深重者,不唯闻法,不唯闻法思维已,尚须于历缘对境中,藉闻思所得慧作诸观行,以断我所执及我执而证声闻菩提。慧强而无盖者,但须闻佛或圣略说蕴处界空,立时可成慧解脱阿罗汉,不由思维;闻说法音声而证解脱果,非由自觉自悟,故名声闻菩提。已修成四禅八定者,其三界有爱已经完全降伏,五盖已灭,唯因不断我见故不证解脱, 三摩地

2018-07-21

那么到底什么样才是(声闻菩提所说的)善行呢?譬如说,一个人面临五欲境界的时候,他的心被五欲这样可爱的境界所系缚,那么他所不能展现的心行就是无贪;所以对于贪欲来讲,无贪就是善行。同理,无瞋、无痴、无慢、无恶见等,都是(声闻菩提所说的)善行。所以一个人如果有烦恼的时候,他的没有烦恼的这样的善行,他是不能展现出来的,所以烦恼就是令于善行不随所欲。当然缚还 三摩地

2018-07-21

什么是五盖呢?五盖是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掉悔盖还有疑盖。五盖深重的人,不但必须要闻法思惟以后,而且必须在闻法思惟以后,在历缘对境当中,藉着闻、思所得慧作种种的观行,以至于断我所执,乃至于断我执而证声闻菩提,这个是五盖深重的人。所以,五盖深重的人,除了闻法思惟,而且必须在闻法思惟以后,必须要在历缘对境当中,也就是说在行住坐卧各种境界当中,藉着闻、 三摩地

2018-07-21

欲界爱的具体显现,主要就在五盖障上(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盖),要很用心的去舍离。五盖障的内容:第一个叫作贪欲盖,是说执着贪爱于五欲法,贪着欲界当中的色、声、香、味、触的境界。众生被五欲所缠缚,无时无刻都想要去攀缘五欲的境界;对于五欲有执着,如此的热恼,会障碍我们修道。第二个叫瞋恚盖,是说众生对于那些不如我们自己原先预期的境界上面,生起 三摩地

2018-07-21

五蕴与"取"联结在一起,就会产生万般贪欲,由此产生一切痛苦。由于有五蕴炽盛而有生、老、病、死的变化。这种生长、衰老、到病痛以至于死亡的变化过程,对众生来说是难以回避的痛苦。综合而言,以上所说八苦,生老病死属于身苦,怨憎会、爱别离、所求不得属心苦,前七种苦乃过去所感之果,后一种五阴帜盛则总括身心诸苦而说,乃现在起心造作,为未来受苦之因,因果互连,相续不 三摩地

2018-07-21

从此就精进的去除世间五阴所生贪、瞋的各种习气,所以贪欲越来越少,烦恼也越来越少。因为不离中道的缘故,空、假、中,都在他一念之中,所以他能够随顺世间的众生所施设的各种法则去生活。因此他的贪、瞋、痴(无明)非常淡薄,在解脱道上称之为薄地。在这个境界里面他具备了初地菩萨的解脱功德,但仍不是初地菩萨、称之为灌顶十住位,也就是斯陀含、再来、一来。为什么?因为 三摩地

2018-07-21

为了贪欲利养的缘故,见到其他解说大乘经典的人得到供养,则憎恨轻慢,贡高自大。虚诈妄语说得到高人一等的。这样的行为远离安隐之处,犯婆罗夷重罪。在大乘中就是犯了最重的根本罪。如同有人乘船入海,想要到海岛寻找宝物,在路途中自己却破坏所乘船只。那只会使自己淹溺而死,何谈寻宝。初发心菩萨也是这样。乘正信之船入于大乘深广法海,刚刚进入大海却自己破坏船只,丧失智 三摩地

2018-07-21

’复问:‘断何等?’答言:‘贪欲断、瞋恚、愚痴断。’又问:‘阿难!有道有迹,能断贪欲、瞋恚、愚痴耶?’阿难答言:‘有,谓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婆罗门言:‘阿难!贤哉之道!贤哉之迹!修习多修习,能断斯等贪欲、恚、痴。’尊者阿难说是法时,彼婆罗门闻 三摩地

2018-07-21

还有,瞋心会断念佛人与众生的法缘,是大乘行者修行上的大忌,其罪甚大,还过于贪欲之罪。瞋恨之后还有一个称之为无明---不明白实相。无明有很多层次,浅深不同,约略而言,有三种,一般多指见惑、思惑。至于尘沙惑要到佛地才断尽。这里讲的无明叫愚痴,“要得善果,应当行善”、“要得解脱,应当修行”、“要想开悟,应当参禅”、“要想入 三摩地

2018-07-20

第三目:应远离贪欲体究念佛的目的是要明白自性弥陀的本体---真如,要亲见自性弥陀的性用---佛性;而自性弥陀的本身是一个空性,一种真实存在的空性。五欲的贪著,“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这些都是不离五阴的三界中的有,它与空不相应;所以执著五欲的人,要悟道很困难。因此对五欲的贪著要远离,才可以让我们在体究的时候不会遭遇到关于五欲的 三摩地

2018-07-20

有些初见道者说:“贪欲是道嘛!瞋恚也是道嘛!所以在贪欲之中既然是道,那不乐就白不乐了。”好吃就吃,男女欲也是一样,为什么?他在这里面也看到真如佛性的运用自如而不受染污,所以贪欲也是道啊!反正又不影响真如佛性,所以初期可能会有贪欲转盛的现象。这种人经典上也有记载。但是在悟后的保任过程和修道过程中,他会一步一步去思惟、去观察,要实证涅槃的时候 admin

2018-07-20

还有,瞋心会断念佛人与众生的法缘,是大乘行者修行上的大忌,其罪甚大,还过于贪欲之罪。瞋恨之后还有一个称之为无明---不明白实相。无明有很多层次,浅深不同,约略而言,有三种,一般多指见惑、思惑。至于尘沙惑要到佛地才断尽。这里讲的无明叫愚痴,「要得善果,应当行善」、「要得解脱,应当修行」、「要想开悟,应当参禅」、「要想入实相念佛,应当体究念佛」。也就是说 三摩地

2018-07-20

所以在这个菩萨道,在极乐世界里面所修的法,仍然一样属于佛陀的方便善巧的摄受,也是要来去除三界生死中的贪、瞋、痴等烦恼;没有这个贪欲、瞋恚的这些境界现前,一起修道的菩萨也不会给你贪欲、瞋恚这些烦恼,而在极乐世界也没有这个境界可以跟你的贪欲、瞋恚烦恼相应;所以,透过听闻佛法的清净法而去降伏、去消除,但是不会增长贪欲、瞋恚这些烦恼。那在极乐世界到底要住一 三摩地

2018-07-20

它的原因是因为,众生常会因为无明所罩,不知慎修身口意行,因而造作了种种未来世不可爱的异熟果报;当临命终时,这恶报的业风吹起,落入中阴阶段,依着原有的贪欲执著,就会对未来世的父母生起颠倒想,结果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入胎,犹如睡着了一样;那等到醒来的时候,哇哇落地,已经堕在畜生道中,纵使说牠曾经有愿想要求生诸佛净土,还是难以成办。因此释迦牟尼佛开示,如果能 三摩地

2018-07-20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