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因为他还没证得这个禅定之前,他根本不知道那是什么境界?他是想要舍离下地的境界,不要这种欲界的贪婪,而开始修学禅定的。因此最后回报给他的,是另外一个殊胜的清净的乐——不管是乐触或者是什么?想想这个世间是不是这样?是啊,当你不要世间法的时候,你就有出世间法。当你不要世间法的利益,你就会有机会得到出世间法的利益。当你不要这个五蕴身相的时候,以后 | 三摩地 2018-07-23 |
|
」我们看到这样的修行真的很好!因为心常常处在定力当中,面对各种外境不论是逆境或顺境,他的心都是保持平静平等的!这就是定力!那如果是入定境的人,他出定了可能还是脾气很大或者很贪婪,那就不是真正的修行!因此修定力的目的是要消除性障,在行住坐卧中以及任何时候都保持定力,使得心中不起贪瞋痴!能够真的降伏五盖与习气性障!《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366〈63巧便行品 | 三摩地 2018-07-23 |
|
这样你走起来,一切平等,也让其他跟随着你的众生走起来,大家也才会是平等的,当你的心地是不平的,当你的心地有很多贪婪,你不可能奢望你所摄受的众生,教化的众生,或是你引导你的家人亲属,大家都可以跟你走平顺的路。不会的!他最后会抛弃你的,因为你介绍的这一条路,他根本就走不动。所以,你不需要建立坎坷的道路铺在自己的未来的历程,未来的未来世前面,你不需要做这 | 三摩地 2018-07-23 |
|
第五种就是他的心没有办法安住在清净梵行的修学,所以当佛陀称赞说:我们应该要对衣服、饮食、医药、卧具不要贪婪,我们应该对于五欲六尘不要贪婪的时候,他心中无法生起喜乐,他没有办法安住在梵行的修学当中。也因此这样的人,他的心中是有秽染的,他对于佛、对于法、对于僧、对于清净戒行、对于梵行都没有办法安住在心中修学。另外一种就是心中有五种系缚,这五种系缚就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但是现今看来,许多人虽然也是有慈心,并且将自己有的分享给没有的人,却没想到自己所有的是否为良善的、是否对众生解脱智慧有利益?与人分享是否是他人合用的,分享后他人是否真的有利同乐或是无利同苦?回想四年前,当时在美国工作,因为车子开得比较大型,想说反正闲著也是闲著,朋友找我去帮忙,于是假日都会去帮环保慈善团体发放粮食与帮忙载运发放物品;在发放食物的过程 | 三摩地 2018-07-23 |
|
大王,这一次摩诃男命终之后,他过去世布施的那顿最划算最有价值的饭的报应就全报完了,因为他今生的贪婪和吝啬,现在已经在地狱受苦了。)波斯匿王白佛言。世尊。摩诃男长者命终已。入地狱受苦痛耶佛言。如是。大王。已入地狱时。波斯匿王念彼悲泣。以衣拭泪。而说偈言财物真金宝象马庄严具奴仆诸僮使及诸田宅等一切皆遗弃裸神独游往福运数已穷永舍于人身彼今何所有何所持而去 | 三摩地 2018-07-23 |
|
饿了的是我吗?喜欢吃甜食的是我吗?吃油条的是我吗?在走路去餐馆的是我吗?不是我是谁?为什么不是我?为什么要吃鸡蛋增加营养?是谁需要营养?是谁在吃鸡蛋?我需要营养吗?为什么要给我增加营养?为什么不给餐馆里的其他人也买个鸡蛋增加营养?是谁看不惯别人扔东西?是我吗?为什么我会产生这种想法?为什么我会觉得价格太贵?为什么不愿意把钱给别人?为什么不会在乎别人 | 三摩地 2018-07-23 |
|
如来藏一直都在分享、一直都在彼此配合,从来没有半点吝惜和不舍,而我见总与占有、把持相应,于此行为以及状态相对应的情绪表现为焦虑、不安、冲动、依恋、恐惧、得意、贪婪等,自我总是如此,在四面树敌,这个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在我见把持的状态下,环顾四周,似乎四周都有很多镜子,每个镜子里都有我在,每个心念在缘外境时,都立刻以自我为中心,分出你我、取舍。把 | 三摩地 2018-07-23 |
|
所以修学上,自己要用心;而且,通常你精进的时候,境界往往会很多,就刚刚好是你要对治的烦恼就会随着因缘而现起,因此你周围不可能不现起贪婪的现象,让你去缘触的啦。如果你是嗔心重,那你的周遭就会现起你想像不到的境界来触怒你。不过也不用太担心,因为大家也会帮你啦,神也不会让你太难堪,但是如果你很迟钝,对于自己现起的贪嗔痴一点都不在意,那这样再怎么帮忙,也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3)如果经常布施行善,固然功德不少,然而也可能平时由于不大注意而造成了身、口、意各方面的一些业障,(例如曾经出手伤人,做事害了人,或不修口德,使人名节受损,或心中常有贪婪、嫉妒、嗔恨等等不良的杂念,或对父母不孝,待人不仁不善,或纵狗伤人,或缺乏公德心,造成噪音毒气、废水等等各种的公害,其他类似之事等等)因此‘一恶破九善’‘火烧功德 | 三摩地 2018-07-23 |
|
[发愿]的人会说:由于我往昔的贪婪、吝啬、偷盗等等非法的原因,造成现在财富不圆满的现状,我发愿忏悔往昔的种种过错,发愿广行布施,远离贪吝,终不舍弃这个愿望。如果我的愿望是真实不虚的,那么请您帮助、加持我使得财富圆满。[发愿]的真实不虚很重要,一定是思考过的,信念坚定的愿望,而不是委曲求全的糊弄。这里又牵扯到一个常常挂在嘴上的词——心诚。心 | 三摩地 2018-07-22 |
|
有戒持身的话,对于五欲的贪婪会比较少。戒本身是可以避免五欲种种不好的贪婪,而能够顺五欲,不至于执著太深。也就是说,五欲只要轻微的受,在这个佛道中继续前进就好;不至于将五欲很浊重的部分,来困扰自己的身心,导致自己未来非常重的果报。每个阶段对于菩萨戒的认识是不一样的,所以不用担心受戒以后,要马上持戒,这不是佛制定这个菩萨戒的标准。而每一位菩萨都是要受戒 | 三摩地 2018-07-22 |
|
第五种就是他的心没有办法安住在清净梵行的修学,所以当佛陀称赞说:我们应该要对衣服、饮食、医药、卧具不要贪婪,我们应该对于五欲六尘不要贪婪的时候,他心中无法生起喜乐,他没有办法安住在梵行的修学当中。也因此这样的人,他的心中是有秽染的,他对于佛、对于法、对于僧、对于清净戒行、对于梵行都没有办法安住在心中修学。另外一种就是心中有五种系缚,这五种系缚就是: | 三摩地 2018-07-22 |
|
在家居士如果能做到这些,虽经商也不算贪婪。五、欢欢喜喜持戒,快快乐乐成佛有些人认为学佛就是悲观避世,就是苦修;戒规是一种束缚,让人很不自由。事实上这是误解。如果我们真的能够深入经藏,亲证佛法,就会发现:学佛其实是在日常行住坐卧一切行中修证自己的心性、改正自己的习气,从来不离世间;礼仪戒规其实是帮助我们远离无明困扰、解脱世间烦恼、驶向智慧彼岸的航船, | 三摩地 2018-07-22 |
|
科学使人们相信人是自然的主宰,对自然进行贪婪的掠夺和破坏,无休止的竞争、社会的畸形发展、资源的耗竭、环境的污染、惨列的战争、为所欲为、只为自己、不计后果。人们强调著个性,一面放纵地发展、进化自己,一面在紧张的竞争和顾虑中生存。人越来越自私,当自私得不到满足时,各种不道德的行为和犯罪愈演愈烈了。人们失去了理解和信任,在社会上失去了安全感,失去了幸福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也有的说,鬼道是由于在身体、语言及心意上,不停的造作吝啬、贪婪之恶劣行为,因此而生到鬼道去,结果获得饥饿口渴的报应。鬼道的众生,经过千百年都没有听过水的名字,更不用说见过水,或喝过水了。有的鬼肚子大得像座山,咽喉却如般小,因此就算得到饮食,也无福消受。也有的说,鬼道就是经常被诸天驱遣服役,经常为诸天奔走劳动,所以叫鬼。也有的说,有所希望所以叫鬼。因 | 三摩地 2018-07-22 |
|
如是以各种形式出现的渴求、欲望、贪婪、爱着,即是生起一切痛苦的根源,也是使得生死相续的根本。《中阿含经》卷七《分别圣谛经》中尊者舍梨子告诸比丘:“诸贤!云何爱习、苦习圣谛?谓众生实有爱内六处:眼处、耳、鼻、舌、身、意处,于中若有爱、有腻、有染、有着者,是名为习。诸贤!多闻圣弟子知:‘我如是知此法,如是见、如是了、如是视、如是觉,是谓爱习、 | 三摩地 2018-07-22 |
|
”财,色,名,食,睡,为人间的五欲,各种欲望都在爱欲中,爱与欲相应就随之产生三种爱——欲爱,有爱,无有爱,所谓欲爱,是指对于人体感官享受的渴求;有爱,是对生存的渴求;无有爱,则是想要脱离人生的苦而追求虚无飘渺的境界,由此产生的各种渴求、欲望、贪婪、爱著,是生死相续的根本,也是产生痛苦的原因。为了从痛苦中解脱,自古以来人们寻求各种解脱 | 三摩地 2018-07-22 |
|
你甚至可以漫不经心、玩玩打打的边走边看(如果你目前只能如此),这条路上只有无尽的宝藏等你发掘,当你稍稍得到些微以前在世间拼命博取都媲美不了的好处利益时,你自然会勇猛精进,到你拼命要在佛道上、在佛法中攫取最殊胜的智慧宝藏的时候,那劲头一定不会亚于好莱坞里面为一张寻宝图而甘冒生命危险,出生入死、赴汤蹈火、在所不惜的冒险家们了,所不同的是,冒险家们只是出 | 三摩地 2018-07-22 |
|
”财,色,名,食,睡,为人间的五欲,各种欲望都在爱欲中,爱与欲相应就随之产生三种爱——欲爱,有爱,无有爱,所谓欲爱,是指对于人体感官享受的渴求;有爱,是对生存的渴求;无有爱,则是想要脱离人生的苦而追求虚无飘渺的境界,由此产生的各种渴求、欲望、贪婪、爱著,是生死相续的根本,也是产生痛苦的原因。为了从痛苦中解脱,自古以来人们寻求各种解脱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