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一方面,大家常常诵念的经典里面,有一类的内容因为涉及第一义妙法的开示,例如《金刚经》、《心经》、《法华经》等,因为这些经典里面的法义非常胜妙,如果事先没有在善知识那里建立正确的佛法知见与架构,以及熏闻第一义的正理,要直接经由读诵经典来正确了解经中的核心法义,是相当困难的。譬如在《心经》里面,除了说明真实心之外,也同时在说明妄心,因此如果没有先建立众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此蒙受佛菩萨的慈悲愿力,让这些恶道的有情在佛菩萨的像前,志愿诚心地读诵经典,或者请人帮忙读诵三遍、七遍等等不等;因此,劝请恶道有情能够志愿诚心的归命三宝,然后加上读诵《地藏经》,这样也是可以救济解除恶道的有情之苦。另外,对于帮助祖先乃至鬼道有情,其实世尊也有开示相关追福的正理,这在《菩萨优婆塞戒经》卷5佛陀早已开示有关“为祖先追福”的这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一方面,我们大家常常诵念的经典里面,有一类的内容因为涉及第一义妙法的开示,例如《金刚经》、《心经》、《法华经》等,因为这些经典里面的法义非常胜妙,如果事先没有在善知识那里建立正确的佛法知见与架构,以及熏闻第一义的正理,要直接经由读诵经典来正确了解经中的核心法义,是相当困难的。譬如在《心经》里面,除了说明真实心之外,也同时在说明妄心,因此如果没有先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而且精进的情况下,应当让这个法如何能够安住呢?不是自己能够读诵经典、书写经典、思惟经典;这样的话,只算是自己为了法而勤行、而精进。如果是为了其他众生,就是想办法调伏众生的困难,这样算是为了众生来勤行精进。而菩萨应当为更广大而能够成就的佛菩提道来精进,不管是怎样的布施、持戒、学法、安忍自己的境界种种,这些都是精进的范畴;乃至于世间一切诸法。既然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而是比丘,不专读诵经典,但行礼拜,乃至远见四众,亦复故往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四众之中,有生瞋恚心不净者,恶口骂詈言:『是无智比丘,从何所来,自言:我不轻汝,而与我等授记,当得作佛。我等不用如是虚妄授记。』如此经历多年常被骂詈,不生瞋恚,常作是言:『汝当作佛。』说是语时,众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掷之,避走远住,犹高声唱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读诵经典思惟坐禅。有来问法即为宣说。所谓布施持戒福德少欲知足。虽能如是种种说法。然故不能作师子吼。不为师子之所围绕。不能降伏非法恶人。如是比丘不能自利及利众生。当知是辈懈怠懒堕。虽能持戒守护净行。当知是人无所能为。若有比丘供身之具亦常丰足。复能护持所受禁戒。能师子吼广说妙法。谓修多罗祇夜受记伽陀优陀那伊帝曰多伽阇陀伽毗佛略阿浮陀达磨。以如是等九部经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令诸清净善行比丘废于坐禅读诵经典。无苦恼者生其苦恼。有苦恼者复令增长。恒怀恶心坏善威仪。行住坐卧无复时节毁禁破戒。实非沙门自言沙门。实非梵行自称梵行。不解经典为他解说。邀致四众供养恭敬。善男子。王与大臣及恶比丘犯根本罪。余如上说。是名初发心菩萨犯于第八根本重罪。未来之世,初发心菩萨造作种种恶行。所谓刹利恶行,婆罗门恶行,大臣恶行,大将军恶行,辟舍恶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因此听闻经典的名字而信受的功德就有这样的殊胜,更何况我们去信解经典的内容、受持经典的内容、读诵经典的内容,乃至为人解说乃至一偈、一个四句偈。这些大乘,信解、受持、读诵、为人解说、如法修行这些大乘经典功德,那就是非常殊胜了!也就是说,也许你是信受的,可是你造了很多恶业,你同样可以下品上生,所以连造恶业的人都可以蒙受阿弥陀佛那么慈悲的加持、受持。虽然他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佛灭度后我诸,若有精勤修诸功德——威仪不缺、扫塔涂地,以众名香妙花供养,行众,三昧深入正受,读诵经典。如是等人应当至心,虽不断结,如得六通,应当系念念佛形像称弥勒名。如是等辈,若一念顷受八戒斋,修诸净业,发弘誓愿,命终之后譬如壮士屈申臂顷,即得往生兜率陀天,于莲华上结加趺坐,百千天子作天伎乐,持天曼陀罗花、摩诃曼陀罗华以散其上,赞言:『善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读诵经典。如是等人。应当至心。虽不断结。如得六通。应当系念。念佛形象。称弥勒名。如是等辈。一念倾受八戒斋。修诸净业。发宏誓愿,命终之后。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得往生兜率陀天。我们接着看下一段如是等众生。若净诸业。行六事法。必定无疑。当得生于兜率天上。值遇弥勒。也随弥勒下阎浮提。第一闻法。于未来世值遇贤劫一切佛。于星宿劫亦得值遇诸佛世尊。于诸佛前受菩提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一者为胜他故读诵经典。二者为利养故受持禁戒。三者为他属故而行布施。四者为于非想非非想处故系念思惟。是四善事得恶果报。若人修习如是四事。是名没已还出出已还没。何故名没。乐三有故。何故名出。以见明故。明者即是闻戒施定。何故还没。增长邪见生憍慢故。是故我于经中说偈若有众生乐诸有 为有造作善恶业是人迷失涅槃道 是名暂出还复没行于黑闇生死海 虽得 | admin 2018-07-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