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五戒  成佛之道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证初果是修学佛法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想要离开三界生死轮回的烦恼,所以要修出离观。二乘人所说的出离观就是简略的十二因缘观,这是世俗谛中的现观。出离观就是以十二因缘支来仔细观察十八界法的虚妄不实,断除我见、我执的现行,因此而得以离开三界生死;或是以苦集灭道这四圣谛为行门,依此四圣谛而作观行,观察五阴、十二处、十八界的我,是虚妄不实而断我见、断三缚结,然后 admin

2020-02-18

佛说证初果的人,也就是断三缚结的人,他最迟钝、最懈怠也只要再经过人天七次往返,他就能够究竟苦边,证得阿罗汉,在舍报的时候可以入无余涅槃。我们从佛开示的这样的一个道理来看,既然必须经过人天七次往返就可以究竟苦边,表示说,证得初果的人他在舍报以后升天的时候,然后再回到人间的时候,他过去所证得的这个初果的功德,它必然还存在着;如果他证得初果的功德不存在, admin

2020-02-18

乃因众生我见、我执、我所执等烦恼极为深重,单凭智慧无以实证初果解脱,更不能得证涅槃,是故经中明载『先以定动,后以智拔』,是之谓也。若是无智之人及以懈怠之者,即无实证涅槃之分,殆无论矣!譬如《别译杂阿含经》卷一说:『尔时,世尊即说偈言:我涅槃法,终不为彼,懈怠无智,之所获得。犹如良马,上大丈夫,断除爱结,尽诸烦恼;除祛四取,获于寂灭;能坏魔军,住最后 admin

2019-11-22

如果有一个人一天到晚说:“我有断我见,我有证初果;我有菩萨道第七住果位。”一天到晚说我有什么、我有什么……,那是成天都落在有中,就知道这个人有问题;他就算悟了,最多只是个解悟者。所以一天到晚求有,求有就要名声、要眷属、要利养,什么都要,却没想到他这样已经不在圣众之数了。 那么舍利弗问:“什么叫作圣众?”也就是要对 admin

2019-09-02

乃因众生我见、我执、我所执等烦恼极为深重,单凭智慧无以实证初果解脱,更不能得证涅槃,是故经中明载“先以定动,后以智拔”,是之谓也。若是无智之人及以懈怠之者,即无实证涅槃之分,殆无论矣! 譬如《别译杂阿含经》卷一说:“尔时,世尊即说偈言:我涅槃法,终不为彼,懈怠无智,之所获得。犹如良马,上大丈夫,断除爱结,尽诸烦恼;除祛四取,获于 admin

2019-09-02

 然末法时代与诸佛子谈论“次法”时,求其“梵行已立”证入初禅者,实为空泛,都不可得;应当求其实证未到地定,此为“次法”中应当自修之果;具此定已,知已降伏欲界心,方能支持其取证初果;若无未到地定降伏欲界心之功行,而于观行四谛八正之后自称已证初果者,皆属大妄语人。 而此之前,悉应知解布施之因果而实行之;果能如此,方 admin

2019-09-02

 善知识的最低标准除了是八识论者以外,应能断三缚结、证初果,至少也要懂得断我见。密宗说它是藏传佛教,但是双身法的藏传佛教却是喇嘛教,喇嘛教里面是没有佛教善知识的,善知识是绝对不会把双身法的藏传假佛教当成佛教的;搞清楚这一点之后,您再来找善知识,就知道当代善知识很难找。双身法是意识最贪著的境界,知道意识是虚妄的才能断我见;意识断灭时,双身法的境界 admin

2019-05-01

若不知云何为意根相应之我见、我痴、我慢、我爱者,云何能断之?如是不知不断之人,而口中自言已证声闻解脱果者,皆是大妄语人,皆是我慢深重之人,乃是从来不知不证解脱果者,乃是从来不知不证声闻初果之凡夫,竟敢以初果乃至四果人自居,于新闻媒体上自高,妄说能令人亲证声闻法之解脱果初果,竟敢言语之中对众暗示已知已证初果乃至四果。彼等诸人阅平实如是开示已,若犹不肯 admin

2019-04-24

学佛之人如能厘清五蕴十八界的内涵,六时之中,在在处处,历缘对境,观行、实证五蕴十八界的虚妄,则能有机缘断我见、证初果、走向解脱。一、五蕴五蕴即色蕴、识蕴、受蕴、想蕴、行蕴。什么叫蕴呢?蕴就是聚集、积聚的意思。(一)色藴什么是色蕴呢?色蕴是指人类的色身由四大物质(即地、火、风、水)所造成;是由受精卵汲取母亲血液里的养分,胚胎逐渐成熟;待从母体出来后, admin

2019-04-24

若能依照平实导师书中的教导,确实而如理作意地将每一阴的缘生性质如实观行以后,不久的将来一定可以取证声闻初果的;到那时,自己可以确认是否已断身见,可以自己确认是否已断三缚结而证初果。若断结证智,未来二乘菩提的弘传可就有福了!到时,我见的断除是否已经全面具足,而能引生我执的断除呢?当必再作其他更深入观行的。今已了知色阴的定义及色阴的生起,接著是该了知识 admin

2019-04-24

因为从理上来说,是不能成立的;正因为无法成立,所以他们在深心之中对自己的说法还是不能确信的,当然也就因此而无法断我见、证初果了,也就只能继续留在外道见中,始终无法与解脱、与涅槃相应。(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三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0年3月初版首刷,页18。)断见外道有一派人认为:把所有的自我全都灭了,没有一丝一毫的自我了,一切归于 admin

2018-12-27

[2]佛陀想要使弟子们赶快断除我见而证初果,所以处处宣说意识的缘生性、虚妄性,期望大家至少能证初果。《杂阿含经》卷三云:【缘意及法,生意识。】于声闻罗汉所造之论中亦皆如是说,不一一尽举。[2]唯有师承自天竺密教的黄教应成派中观师,譬如宗喀巴、阿底峡、寂天、月称、安慧、佛护及历代达赖喇嘛们,以及人间佛教的印顺等人,才会公然主张意识心不是生灭法。昭慧近年来摆 admin

2018-12-27

佛陀说只要能够成为初果向以上,即使还没有实证初果,也都从此不入三恶道了。所以这些圣弟子虽然担心没办法入涅槃,还要继续受生,但是在他们的心中其实是很安稳而坦然的;因为已经得到佛陀的金口保证,只要如佛所说而依教奉行,就永远不会再下堕三恶道,最多只要七次人天往还,就可以究竟苦边而入涅槃了。但是一般人在世间,因为不知道善恶因果的道理,大多只是随顺业习而造业 admin

2018-08-16

换句话说,他又证得了世出世间法,最低层次的世出世间法的证得,表示他也如同二乘人一样,断了我见而证初果。既然是断了我见,就说他已经开始了离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四个相,因为能够离开我等四相,所以才说在布施的时候,不再计较众生是否能够有所回报;也随着自己的能力而布施,不会因为失却了财物,会觉得舍不得,于是乎,自然不会产生忧愁与后悔。为什么说菩萨 admin

2018-08-15

佛陀说只要能够成为初果向以上,即使还没有实证初果,也都从此不入三恶道了。所以这些圣弟子虽然担心没办法入涅槃,还要继续受生,但是在他们的心中其实是很安稳而坦然的;因为已经得到佛陀的金口保证,只要如佛所说而依教奉行,就永远不会再下堕三恶道,最多只要七次人天往还,就可以究竟苦边而入涅槃了。但是一般人在世间,因为不知道善恶因果的道理,大多只是随顺业习而造业 三摩地

2018-08-10

在二乘解脱道当中,则要修学如何断除三缚结证初果,薄贪瞋痴证二果,断五下分结证三果,断五上分结成四果阿罗汉。而在大乘法中,则最初的十信位要以一劫乃至万劫,修集对大乘佛法的信心。初住位到六住位则要修集布施、持戒乃至般若等六度功德,并且在六住位的时候,熏习般若中观以及断我见的加行;七住位要亲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性的如来藏;八住位要在一切法上现观般若中道,渐 admin

2018-08-07

对于我见内涵弄清楚了,才能真实受用,不以色身为我,进而不以意识心为我,则是证初果了。既然修学佛法首要是在断我见,那么我见又是什么?要探讨我见之前,要先来了解“我”是谁?“我”的内容是什么?我们常说:“我能说、能听、能想、能知,见闻觉知的心就是‘我’啊!”有的则说:“能吃、能走的身体就是‘我’啊 admin

2018-08-07

譬如于日常生活中,依佛的圣教苦圣谛,如理作意去实地观行,如实观察现象界中存在的八苦、三苦以及五阴炽盛苦,确实了知三界生死苦,因此而生起想要远离三界生死苦的意愿,这样才能坚定道心;再依苦圣谛去如实观察,五阴十八界统统都是生灭无常而无我,深心之中确实接受五阴十八界的虚妄性,这样帮助自己确实断身见、断我见而证初果。我们举简单的例子来作说明。例如:观察自己 admin

2018-08-04

至于修慧呢?佛法要修福修慧,修慧就要观慧有两种,一个就是小乘的解脱道,就是观五阴、十八界的虚妄,就是这篇故事告诉我们的,能够观五阴、十八界的无常、苦、空、无我,我们就愿意厌离;厌离这个三界,那就能够得证初果、二果、三果,乃至四果。至于解脱道的慧之外,还有一个就是佛菩提道,佛菩提道它的修法,就是要参禅来悟这个如来藏,知道我们的身心乃至山河大地,简单说 三摩地

2018-07-23

换句话说,他又证得了世出世间法,最低层次的世出世间法的证得,表示他也如同二乘人一样,断了我见而证初果。既然是断了我见,就说他已经开始了离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四个相,因为能够离开我等四相,所以才说在布施的时候,不再计较众生是否能够有所回报;也随着自己的能力而布施,不会因为失却了财物,会觉得舍不得,于是乎,自然不会产生忧愁与后悔。为什么说菩萨 三摩地

2018-07-23

 «上一页   1   2   …  3   4   5   6   7   …   8   9   下一页»   共169条/9页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