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这样想不能说有错,每个人都希望活得轻松,不要动辄得咎,也就是每个人都希望活得自在,追求无系缚解脱的生活,这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向着解脱、常乐我净行进的动力;只是都会产生颠倒的认知,我们因过去世不能了解法界的真相,无明造作而有了这世的五阴世间,一生下来所了别的,就依着我和我所的舒适和满足、执着和追求,所受的教导也是增益我及我所的熏习,对于世间的无常执以为 三摩地

2018-07-22

这个问题,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年代,认知上会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在古印度,居士可以拥有不止一位妻子,而不算是邪淫;以金钱一次一次去买到性关系,也不算邪淫。但这都是依时空而有不同的,却也是有碍于律仪戒的;身为佛弟子,应该尊重世间法,避免有所违反;也应该遵守佛戒,才能日渐清净而增上道业。那么五戒和菩萨戒十重戒中的不邪淫,是指什么呢?我们认为,这主要是指不 三摩地

2018-07-22

这个问题,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年代,认知上会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在古印度,居士可以拥有不止一位妻子,而不算是邪淫;以金钱一次、一次去买到性关系,也不算邪淫。但这都是依时空而有不同的,却也是有碍于律仪戒的;身为佛弟子,应该尊重世间法,避免有所违犯;也应该遵守佛戒,才能日渐清净而增上道业。那么五戒和菩萨戒十重戒中的不邪淫,是指什么呢?我们认为,这主要是指 三摩地

2018-07-22

菩萨在一般人的认知里面,就是看到别人有苦难,然后自己能够无怨无悔的为对方付出而不求回报,这样的一个有慈悲心的人,通常就被称为菩萨。但是这样的一个认知,其实并不符合佛菩提道当中所谓的菩萨。菩萨一定具有慈悲心,但是有慈悲心的人不一定是菩萨;因为慈悲心只是菩萨所具备的条件之一,除了慈悲心以外,菩萨还要具备其他的条件,我们才可以称他作菩萨。如果说有慈悲心的 三摩地

2018-07-22

这个问题,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年代,认知上会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在古印度,居士可以拥有不止一位妻子,而不算是邪淫;以金钱一次、一次去买到性关系,也不算邪淫。但这都是依时空而有不同的,却也是有碍于律仪戒的;身为佛弟子,应该尊重世间法,避免有所违犯;也应该遵守佛戒,才能日渐清净而增上道业。那么五戒和菩萨戒十重戒中的不邪淫,是指什么呢?我们认为,这主要是指 三摩地

2018-07-22

若拜时混淆、不能清楚了知,则以当时所认知之次数为准,不需责备自己忘失次数,以免因为悔恨而影响当时之修行。此外,拜佛之次数,是因为有身体、有拜佛之动作而有,若离身体及动作、即无次数。我们利用身体和动作当作工具来链心,只要能制心一处,只要能专一、能细心分别便好。次数对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否修成清楚分明的工夫。因此行者在无相忆念拜佛时若次数混淆,只 三摩地

2018-07-22

接下来说,由于你信受了正行僧,所以你就对佛法的修行理路有了初步的认知,因此你能够依这个正确的方向去行进;但是你依止了真实的正行僧以后,必然会常常供养诸菩萨众•斗诸菩萨众”的意思,并不是只有你所亲近修学的正行僧;还有其它的正行僧,只要你有因缘遇见了,特别是遇见了圣位的菩萨众,你也都要随分、随缘、随力来供养;这就是“常供养诸菩萨众” 三摩地

2018-07-22

因为这样子错误认知,就会时时保持护惜着五阴,结果却是被这五阴怨家所害,而不能解脱。那就能够对世间五阴都无所执取,无所执取所以就无所耽着,无所耽着最后就能够证得涅槃解脱;然后向佛禀白: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可见,能够真实修证声闻解脱道初果乃至阿罗汉果的二乘圣人,他们信受安忍的涅槃,是一切法灭尽无余,可是却有如来住的涅槃境界;也就 三摩地

2018-07-21

然而,这些外道都不能认清梵我、神我生灭无常的本质;虽然认知众生躯体不断生灭而有不断的轮回生死,但是却认为梵我、神我的本质永远不灭。其实外道所说的神我、梵我,本质既然是众生的第六识意识,而意识心一旦现行而存在时,必定都有见闻觉知心,都能够了了而知六尘,是会起喜怒哀乐、贪瞋情绪的;所以,上帝会生气而降大火、大水来毁灭异。而且,这个意识觉知心,乃至进入二 三摩地

2018-07-21

他认为佛在《起世经》里面,已经清楚的把我们这一个所谓的小千世界,这个银河系它的形状(稍微熟知有一点点天文常识的人都知道,我们身处的这个银河系约略是一个盘状,它是一个回旋状、螺旋状的),佛在《起世经》里面,祂说这个银河系,祂所看到的这个小千世界犹如周罗(周罗就是盘起来的头发,是有螺旋的),而这是完全符合目前这些所谓的哈伯天文望远镜,乃至天文物理学家的 三摩地

2018-07-21

因此,一切染净法都要以阿赖耶识为根本,这也是大众所认知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道理;三界都是由阿赖耶识变现出来的,万法都是由八个识和合运作而出生的。既然一切染净法,都要以阿赖耶识为根本,当然是诸圣人现行法快乐所住的三昧之境界;也是三界六道一切有情众生,以及出生诸佛国土的根本因。第二,常为五乘人作种性。如果没有阿赖耶识执持一切法种,根本没有五乘出现,也 三摩地

2018-07-21

又譬如禅宗黄檗断际禅师曾说:本心不属于见闻觉知,祂不是一般众生所认知具有见闻觉知性的心。在在证明真心本来就离见闻觉知。从上面种种说明得到两个重点,第一个重点:菩萨亲证无觉无观的真实心如来藏,从凡夫位的菩萨成为佛所说的真实义菩萨,从此列入菩萨僧数中,名为真正的出家人,纵使他现的是在家相,仍然是出家人,在禅门名为黑衣不是白衣;如果没有证悟,纵使现的是出 三摩地

2018-07-21

为什么?因为他们所认知的心一定有分别,不离意识所行境界,衪有时清净、有时不清净。不可能是从本以来不分别,从本以来就是清净的,过去如是、现在如是、未来亦复如是没有不清净的。由于他们不相信经中开示真心清净,所以不承认真心存在,认为一切都是缘起性空、一切都是性空唯名,成为佛所说的断见外道;可是他们怕被别人评论为断见外道,反执意识心为常,认为意识心是一切染 三摩地

2018-07-21

『识』是指能够认知的功能:眼识是视觉功能,能分辨色彩。耳识是听觉功能,能分辨声音。鼻识是嗅觉功能,能分辨气味。舌识是味觉功能,能分辨味道。身识是触觉功能,能分辨身体的各种感觉,譬如冷热痛痒。第六个心第六个心是意识,也就是我们用来思考、推理以及做抽象的思惟心智。意识也分析前五个心所接受的信息,由于意识功能多元,一般人都会把祂当成是自己的心智。第七个心 三摩地

2018-07-21

意识觉知心的能缘相与所缘相,为何说不是只有能缘的意识自己与所缘的六尘相分呢?因为意识心现行的时候,也有心行过程的法相,这个心行过程的法相,也是相分,正是意识的相分;若无这个相分,意识的现行,就不可能被吾人所观察到、所能认知,就不可能会有由自己了知自己确实存在的相分了;所以,意识觉知心的行为过程,就是意识觉知心的相分。意识觉知心住于自己所住的境界中, 三摩地

2018-07-21

在真见道位前,虽已六住位应修之六度波罗蜜多,求入真见道位前仍有四加行必须修持;如是四加行,乃以二乘四圣谛观行所断我见为基础,接著应在大乘真见道前对二取皆属如来藏空性之正理有所认知,并须心得决定,方可成为比量观察能取、所取皆属空性如来藏之菩萨,始能名为四加行已经修证完成的菩萨,即是双观能取所取空;其后方能求证第八识如来藏而证真如,如是证后方能不退转、 三摩地

2018-07-21

除非你能依着二乘见道之理,确实而如理作意的断除我见与三缚结后,不是误会式的断除我见与三缚结,进而断除五下分结与五上分结;或是依着大乘见道后之真心体性而如理作意,故而发起意识的妙观察智,由这个万法根本的实证与现观,才能真正逐步的对治意根末那的劣行,而此时也只是下品妙观察智的少分,以后要走的路还很远呢!第三节知见立知,即无明本复杂的制约行为,有着缜密的 三摩地

2018-07-21

现代医学认为大脑是产生情感、思维、认知等等心理活动的主体,孟子和现代医学都没有揭示出心理活动的。佛教所说的心,也称之为识,是指八识心王。佛教将人的一心分为八个识:一者眼识,二者耳识,三者鼻识,四者舌识,五者身识(前面这五个识简称前五识),六者意识(第六识),七者末那识(第七识),八者阿赖耶识(第八识),称为八识心王。八识心王的每一个识既有自己独立的 三摩地

2018-07-21

佛教中的「法」是指什么意思?就一般人对于「法」的认知,「法」是指一种范式、一种原则、一种道理。然而在佛法中,我们说「法」这个字,这个范围那就大多了。简单的来说,「法」是指有漏世界的现象界,就是说我们凡夫所了知的一切世界中的一切种种的现象,不管是有形的、无形的、看得见的、摸得到的、还是看不见、摸不到的、是真实存在的事物、还是心中想象的影像等等,统统都 三摩地

2018-07-21

综合上面所说,作个结论如下:密教行者误会大乘经典所说,认为识大有了别性,也就是他们所认知的真心有了别性,所以才要保持这个真心,时时觉醒著可以作种种分别,因此落入一念不生而了了常知的离念灵知当中,以证得此一念不生了了常知的意识心,而说已证得涅槃乃至成佛。然而这样的说法,完全迥异于释迦世尊开示真心离见闻觉知,不在六尘分别,与释迦世尊所说的法完全背道而驰 三摩地

2018-07-21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