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虚妄之想就是不如理作意的思惟与观察,也就是对于蕴处界诸法及法界实际的道理有偏邪的认知,那就是妄想,例如误认「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之觉知心」或「处处作主之心」为真实心者,皆是常见外道之恶见与妄想,因为同样落入识阴之中而不自知。而「执着」的范围很广,包括对于我所(名声、利养、眷属……等)的执着、对于五取蕴的执着,以及对于因缘所生、自心所现法执为 三摩地

2018-07-22

怎么可能不吃饭,以禅悦为食?那不会饿死吗?世间的人常常生气时,骂人说:喝西北风去吧!难道色界天不吃饭,靠类似于西北风一样的那种没有质感的东西生存?不可思议!由此而又衍生出一个问题,我们在吃什么?简单的认知是,我们有两种食物,物质食粮和精神食粮。物质食粮很好理解,只要不吃,就会挨饿,就一定会被饿死。所以,保命的东西是最珍贵的,彼此间唇亡齿寒的联系。可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在这样子认知之下,我们所有一切现在的努力跟懈怠,作善作恶,以及所处的各种境界等等,都会影响到业因。那也就是说,我们过去世如果造了恶因的话,那么在现在世我们如果努力行善的话,甚至努力学佛的话,是有机会能够扭转主要的业因;乃至于说,到最后因为这个助缘的力量很大,使得整个的业因都有了巨幅的转变,那就是会变成重罪轻报的状况。不过我们回到佛法的真正的义 三摩地

2018-07-22

其实可以这样说,死亡的恐惧是因为对生命的认知而来,种种烦恼的苦是因为对于我所的认知而来――所谓我所,是我所有的财富、身体,还有我所有的眷属、事业等等。生死的恐惧是一种情绪,烦恼的苦也是一种情绪,而情绪来源于认知。这就要问,我们对于生死的认知、对于烦恼的认知正确吗?佛法中对于生死、对于烦恼又是怎样看的呢?大家都很熟悉摩诃般若波罗蜜!什么叫摩诃般若波罗 三摩地

2018-07-22

因为这样的认知也是正确的,因为那是偏向于人间善法的修行,所以说他的见解就只能到达这个程度。可是什么是真正的正法呢?他可能就不太了解,可是当他逐渐去广修种种的外门之法,他逐渐满足他的福德的时候,他就会产生一个疑问,他就怀疑说我每天去行布施、讲好话,难道修学佛法就只是这样子吗?难道佛陀就只是这样子吗?有一天他如果把经典翻出来看到说,原来佛陀一直在破斥外 三摩地

2018-07-22

有时候会说三世十二因缘,有时候也说一世十二因缘,这两个部分一般学人已经熏习很多而且有了一定的认知,所以在这里就不加以说明。单单来看一念的十二因缘,这里说:诸众生贪心杀时,就在一念之中具足了十二因缘。先要来思惟:一念起贪是从何而来?当然是因为过去的无明为因,因为不知道我见、我执的内容,不明白彼此蕴处界的我都是虚妄的道理,所以不断有错误的熏习:这个肉好 三摩地

2018-07-22

在这样的情况下,请问大家一下:这些做这样主张的人,有没有对佛、法、僧三宝内涵上认知的智慧庄严?这些人对常住三宝的理事意涵有智慧庄严吗?所以,他们到底有没有对佛、法、僧的信心?这样的话,他们的十信位到底满足了没有就已经很清楚了!所以,这一类的人即使外相上示现为僧,早就因为谤佛、谤法而不再是僧了。当然,念佛、法、僧会有它层次差别的不同,就念佛而言,一般 三摩地

2018-07-22

在佛门有很多法师、居士们,误会自性僧宝本来清净的意思,常将意识心处于一念不生而了了常知的状态,认为能够这样就是证得自性僧宝,殊不知这样的认知,仍然落在意识心中。为什么?这个意识心在醒时,可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是在睡着了以后祂就不见了,须待隔天才能再度出现而清楚明白。由此可知,这个意识心是常生常灭的法,不是从本以来恒常不断的自性僧宝;又这个意识心 admin

2018-07-22

故佛弟子当有认知:必须建立世人正确的知见,使其深信因果,以免造业而不知。堕胎实有杀生之业,然所造业之轻重,得看此胚胎成长到什么样的地步,若胚胎成长到意识已生起的阶段,那就不是普通的杀业,而是犯下杀人的罪业,故应避免造此恶业。再者,学人对于忏悔及回向之真实义多有误会,若众生造作恶业后已回向补救,但后时仍继续复作堕胎等事,那就没有成就忏悔中的悔法&mdash 三摩地

2018-07-22

如来藏就像明镜映现种种影相,众生无始劫来就活在自己的如来藏所映现的六尘世界中,一直生活在自己如来藏所生、所显的境界相中,从无外法可触、可得;却被影相(身相、心相、五尘相、法尘相)迷惑,遂对现象界的种种变化信以为真,执为实有,因此而产生错误认知与经验,以为有个真实的我(觉知心我)及真实的外法可得、可求、可拥有,于是种下根深柢固之无明虚妄想种子。由于这 三摩地

2018-07-22

这样的认知到底对还是不对呢?我们不妨先来探讨:在佛教中的真实意义是什么?是否就仅仅是拜忏、追福、消灾、超度等这些的活动以及仪式?读过《金刚经》的菩萨们应该记得《金刚经》的第一段是〈因由分〉,这一段是在叙述佛陀聚集宣说这部《金刚经》的起因;所以,的真正意义应该是说法的聚会。我们可以再举《大般若经》的,里面佛陀开示的,大家就可以了解。这个里面:【佛告舍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可见,僧肇对于般若的认知是有相当的造诣。那僧肇的着作包含有《不真空论》、《物不迁论》、《般若无知论》跟《涅槃无名论》等等;这些论述后人都把它集结成《肇论》,也就是跟着他的名字而来的《肇论》。在《肇论》里面主要的批评对象,就是批评在之前把般若比拟为老庄思想里面的这一系列的论述。比方说之前有把般若讲成“以无为本”的这个学说;或者是 admin

2018-07-22

第六个认知:大乘不应分宗分派。分宗分派以后,佛法就分崩离析了。有人说我是禅宗,我说不是;有人说我是三论宗,我说不是;有人说我是密宗,我说不是;有人说我宏扬念佛法门,就是净土宗,我说不是;我开玩笑说:“我叫一佛乘宗。”或者可叫法华宗,因为法华经总其成。或者可叫华严宗,华严宗一开始就把所有佛法都说了。这意思就是:佛说某一部经、某一种法,有其时 admin

2018-07-22

这一些关于无常的认知,正是因为他们看到了这些无常,所以他们会觉得必然没有所谓的常住的性质,所以用无常似乎就可以推导出空的性质出来;这个部分其实指的就是基于现象界的无常所来的空的认知,我们就把它叫作“现象界的无常空”。那么也有一些人说:“佛教的真理啊,是万事万物乃相互依恃而存在,所以没有哪一件事物可以独立的存在;那正因为它们是相互依赖 admin

2018-07-22

所以,这个三论宗的后来的学者所认知的空呢,其实并非实相的空性;他所认知的空,就正如我们刚才所举例的无自性有假名的空,或者是仅仅是对于现象界的无常空跟无自性空的一些认知。现象界的无常空跟无自性空这个事情其实并不是空——佛教讲的空的真正义理。我们回到之前谈到的三法印,这个三法印我们谈到的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之前有跟大 admin

2018-07-22

在智顗大师认知里面,他认为方等指的就是唯识的经典,比方说《楞伽经》,比方说《胜鬘经》等等。所以他是认为在阿含时之后,佛就开始宣讲唯识的经典。宣讲唯识完了之后,接下来就进入所谓的“般若时”。这个般若时讲的其实就是《般若经》——大小般若经等等。般若之后接下来就是所谓的“法华及涅槃时”,宣讲的是《法华经》跟《涅槃经》,申述的 admin

2018-07-22

因为在《阿含经》里面的话,我们可以说佛在教我们在观行,比方说受蕴到底是不是空的时候,往往都不是在说把这个受蕴的部分把它拆解成这个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然后又要再继续拆解成苦受里面有什么不一样的受、乐受有什么哪些细微的受,佛并没有这样作;实际上就是说,在受蕴的部分,拆成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然后再去一一观行这些受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生起、如何消失的 admin

2018-07-22

草木在佛教的认知里面,本来就是无情。我们整个佛教的修行,其实都是环绕在有情上面去修行的;所以当他说出草木亦有佛性这句话的时候,就会有误导众生的过失。最后,我们还是必须要强调的就是,智顗大师所提出来的止观禅定的事修,止观禅定的修习方式,对于我们在修习禅定有直接的助益,对于三地菩萨要修习增上心学也是一样有所助益;甚至我们说,把止观的这个道理,把它应用在 admin

2018-07-22

量子物理学唯有与量子唯识学携手才能解开薛定谔那只的猫的谜底,才能对量子世界有一个全新的认知和创造性的突破。佛学禅宗是心法,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启迪本心的智慧为主,但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科学研究毕竟是接近的途径之一;所以佛家乐见其成,赞成科学发展观。总有一天,科学能够证明:一切都是生命的现象,根本不存在一个独立于生命之外的物质世界。希望在有生之年,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罪性本空」乃是描述真悟且转依成功的菩萨现观的心境认知,并非因悟即能免除所造恶业的重报,因为所造大恶业的性罪仍然存在,只是在理上观空而藉证悟之智慧功德来减轻恶报。但此智慧境界并非未悟、错悟者所能现观的境界,此一前提需要认清,方可说「罪性本空」。另、.对整个法界来说,众生自无始来便有;既然是无始,便没有所谓的第一位众生可言;因为如来藏为自在之法而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