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基于此,印顺认为释尊“入大涅槃”以后,经过三、五百年之后的佛教徒创造出来的所谓“大乘佛法”,是说没有‘无为常住’之一切空无的,是说一切是缘起的,故一切终皆败坏、断灭、空无;既是一切皆空,所以说起来一切其实什么都没有,所以就也“从来没有所谓有生这一回事(印顺认知的不生或无生)”,既然什么都没有,所以没有 admin

2024-06-15

  虽知各种宗教也是在试图解开宇宙人生之谜,并也建构了各自的阐释和实践体系,但已先入为主的以为他们真的是人类蒙昧时期的迷信认知,是毒害人民的精神鸦片,虽从片段的知识性了解中意识到其中有一些合理甚至高明的说法和思想,但并未想到过通过它们来寻找到究竟的答案。如此辗转到了1993年的一天,末学不经意的领受到了气功在身上的奇异反应,在随后一年的兴趣式接触和看书中, admin

2023-11-28

  ”大众又是“哇”的一声欢呼,因为知晓中华文化的人都知道,五色土是指青、红、黄、白、黑五种颜色的纯天然土壤,若从穴眼上挖出五色土,代表这是一块风水宝地;这是华夏传统文化中共同的认知和信念,数千年来“五色土”被赋予无限美好的寓意。导师说:“我们把土封回还要再垫高,以后会勒石‘正觉寺基址’,然后会在这里植树造林,禁 admin

2022-07-06

  又譬如当你晚上睡著了,意识不现行时,所以说意识灭了;需待明天天亮的时候,意根警觉所接触的法尘与天亮的境界相接近,因此意根作意促使如来藏流注出意识种子,所以意识就出生了,此现象即是世人所认知的“睡醒”了。意识在睡著时灭了,于天亮时意根作意促使如来藏流注出意识种子而醒来,可知意识是被生的法,是依于他法—意根及法尘相接触后—才从如来藏 admin

2020-07-27

  因此,如果不对诸法的法相样貌加以施设名称,大众没有共同认知的名称可以加以辨识及沟通,势必造成彼此间沟通的困扰,乃至必须使用更多的语言文字来加以沟通解释,而必须浪费更多时间及心力,才能了知彼此所要表达的内容到底是什么。所以,要对诸法的法相样貌施设语言文字或名称,以此名称来代表诸法,这就是“名”;而各个名皆包含著其所指的相之意涵,所以佛法统称 admin

2020-07-27

甚至于国外有一位佛学的研究学者,不相信诸佛菩萨的智慧以及神力,只凭着自己能够认知的世间常识判断,就敢大胆的说:各宗教当中,撒谎技术最高明、胆子最大的就是佛教。那么到底有没有可能像这位所谓的学者所说,经典当中所说的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也是个凭空创造出来的大谎言呢?还是也有较为科学的根据力呢?其实,现代的自然科学,无论是数学、物理、化学乃至于天文学、量 admin

2020-07-23

  所以在佛法里面,对于神通并不特别看重的;反而我们看重的是对因果律则的认知,知道说世间是有因有果;而这个有因有果都是因为有第八识如来藏的法性,才使得世间的所有的生灭的诸法能够产生作用。所以,佛教承认是有神通,可是并不看重这样的境界,因为神通是意识境界。那在经典里面也有说到一些异能,就是除了神通之外还有一种特殊的能力,譬如有些人能够自知宿命,那也是算是 admin

2020-07-06

  也就是说他对于大乘法,他有五力的具足,也就是说他对于信力,信进念定慧——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他成就了对大乘法的认知有这五力的具足,所以说这是第二个条件。第三个条件是什么呢?上品中生的第三个条件是说,他是深信因果的,他是深信因果的人。也就是说这个念佛人,他要上品中生——求愿极乐世界上品中生的时候,他必须是深信因果。因为 admin

2020-07-06

  也就是说,其实学佛人必须要认知,怎么样才是真正的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而不是像一般的人只是笼笼统统的说你只要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甚至于也很多的佛教的道场,就是把这个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就当成他们的座右铭;但是如何的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又没有教导众生,这个真的是有失于法师的职责。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其实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什么是存好 admin

2020-07-06

  当他们有人成佛的时候,你早就已经成佛了,不是吗?这就是你身为一个讲《法华经》的人,应该要认知的大前提。所以有时候电视报导说南洋哪个寺院香火鼎盛,信徒有多少,我一点点都不羡慕,因为我们会里面随便哪一个人就抵得过他们那些人了!那我们现在会里面有这么多人,他们拿什么来比?对不对?你们每一个人都抵得过南洋的一万个阿罗汉,不只是抵得过,还胜过很多喔!所以你们 admin

2020-06-20

  四者戒禁取见,谓诸外道依于对色界身心之错误认知,起不如理作意,妄求色界定境之修证,以为涅槃;由是虚妄想故,施设戒禁以为证得涅槃所必须受持之戒禁,三果人于此更深细之戒禁取见亦已断之,是名五下分结之戒禁取见断。五者疑见断,谓三果人于外道之误认色界境界为涅槃之修证者,已如实知见;于诸方外道大师之已否断除色界身我见,皆已如实观察,悉知彼等所证『涅槃』之虚妄 admin

2020-06-10

  由如是错误认知故,堕于无色界有之中,致令不能出离无色界境界,致令不能取证无余涅槃。凡此四种住地烦恼,皆能障碍学人取证二乘菩提之解脱果,令人不能出离三界生死,故名四住地;必定令人常住如是四种境界而常住于三界中轮回生死故。前一是见道所断惑,但得明心,不唯能断见一处住地惑,亦能现前证知法界之实相,因此同时打破无始无明。若作二乘菩提之观行,现观觉知心我、思 admin

2020-06-08

  四者戒禁取见,谓诸外道依于对色界身心之错误认知,起不如理作意,妄求色界定境之修证,以为涅盘;由是虚妄想故,施设戒禁以为证得涅盘所必须受持之戒禁,三果人于此更深细之戒禁取见亦已断之,是名五下分结之戒禁取见断。五者疑见断,谓三果人于外道之误认色界境界为涅盘之修证者,已如实知见;于诸方外道大师之已否断除色界身我见,皆已如实观察,悉知彼等所证「涅盘」之虚妄 admin

2020-06-08

  菩萨在一般人的认知里面,就是看到别人有苦难,然后自己能够无怨无悔的为对方付出而不求回报,这样的一个有慈悲心的人,通常就被称为菩萨。但是这样的一个认知,其实并不符合佛菩提道当中所谓的菩萨。菩萨一定具有慈悲心,但是有慈悲心的人不一定是菩萨;因为慈悲心只是菩萨所具备的条件之一,除了慈悲心以外,菩萨还要具备其他的条件,我们才可以称他作菩萨。如果说有慈悲心的 admin

2020-06-08

  但是纵使能认知五阴就是众生,也还是无法显示出众生浊;所以众生浊,要用狭义的解释,就是说,当你正在执着自己的行阴时,这就是众生了,所以由行阴而说众生。因为众生不管怎么样修行,所有外道努力修行的结果,最多就是到行阴的境界,都无法看破行阴。看不破行阴的缘故,所有修证四禅八定而到达无所有处定的外道们,就把是意识觉知心所住的无所有处定中很微细的行阴境界,当作 admin

2020-06-08

  [2]想要修习解脱道而证声闻初果、预入圣流,必须先断我见;我见若断,三缚结随后即断;但是断我见的唯一而且不可取代的本质,就是认知及现观六识心的虚妄:现观识阴六识都是缘生之法,都是缘起法所摄的有生有灭之法,虚妄不实,[2]进而断除对内外我所的执取。---------------------------------------第七识意根意根,是心法,有普遍计度执着而想要了知的功能,所以称为意,也 admin

2020-06-08

  如我们前面所说的因认知而影响你的情绪那这个就是慧。所以出三界生死苦要以慧为体,是要由慧根所出生的,慧又是由定以及精进来出生,精进跟定又分别是要由信根跟念根所出生,所以说信、进、念、定、慧,在各自的增上广大之后,成为五根进而成为五力。这五根五力熏修的过程,就代表佛法上所须的实修过程。尤其是学佛人对佛菩提,真能够令人永远出离三界生死苦已生起信心了,也决 admin

2020-06-08

  如我们前面所说的因认知而影响你的情绪那这个就是慧。所以出三界生死苦要以慧为体,是要由慧根所出生的,慧又是由定以及精进来出生,精进跟定又分别是要由信根跟念根所出生,所以说信、进、念、定、慧,在各自的增上广大之后,成为五根进而成为五力。这五根五力熏修的过程,就代表佛法上所须的实修过程。尤其是学佛人对佛菩提,真能够令人永远出离三界生死苦已生起信心了,也决 admin

2020-06-08

  如果有人坚持明心的菩萨不会退失,表示他对佛法认知非常浅薄与无知,也不懂得佛法。同样的道理,见性也是一样。见性是用父母所生肉眼亲眼看见身心及山河大地虚妄,祂不是见闻觉知,但不离见闻觉知;这样的见性所行的境界是在明心之上,所以不是明心菩萨所能了知的境界。然而,菩萨眼见佛性成就十住满心而转入初行位,仍然有可能退失菩提心;因为菩萨的异生性很广、很深,一直到 admin

2020-06-08

  明心见道后才知道不是大事已办,而是真实认知这时才是修行的开始。换言之,想要成就二乘解脱果,烦恼障一定要断,成就阿罗汉及辟支佛;想要成为菩萨一定要断所知障,才能成就度众的善巧方便的圆满,以及种种相好庄严的佛果。今天我们进一步了解,什么是烦恼障?我们先了解什么是障,障就是障碍、遮障,阻挡在前使我们无法前进,在认识前方在前进的时候,会受到局限无法自在。佛 admin

2020-06-08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