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你悟到了祂,这是第八识,这个阶段叫做阿赖耶识;悟了的时候,见一处住地烦恼断了,也就是见惑断了;既然明心而不退失了,就是第七住位菩萨;可是在解脱道的二乘菩提上来说,你只是等于声闻解脱道上的初果人而已,还有思惑要断。思惑断尽了以后,第八识的阿赖耶体性消失了,才改名叫做异熟识,这时才是叫做第九识,但仍然是第八识心体,只是内容有了一些改变——分段 admin

2020-06-08

  为什么会都不存在呢?这是因为你完全的消失掉了;当你完全消失掉了以后,还会有苦吗?凡夫众生正是因为不肯让自己消失掉,所以会有种种三界的苦啊!末法时期,正确的知见和正确的解脱道法门失传了,大家不知道,跟着大法师们以讹传讹,就认为:觉知心一念不生时就是无余涅槃;当他们临死的时候,就这样想:我就是保持一念不生,就进入涅槃中了。无余涅槃之中就是一念不生的觉知 admin

2020-06-08

  同时要教导出家弟子学习八种智慧,这八种智慧我们一一来为大家说明:第一种叫法智,法智它主要是讲解脱道以及佛菩提道的总相智慧;也就是说法主要的范围与梗概。譬如说解脱道的主要范围就是出离三界生死,它的果德就是到解脱果——阿罗汉解脱果;佛菩提道的主要范围,它是要最后成就佛道,它要历经三大阿僧只劫,要历经菩萨的五十二个阶位一一修学,最重要实证是要实 admin

2020-06-08

  那么这个是祖师禅悟后起修解脱道的过程,我们要走的路就是这条路。断五上分结称之为菩萨四果。什么叫做五上分结?相对于五下分结而说五上分结,那就是欲界爱的结、色界爱的结、无色界爱的结、慢的结、以及掉举的结,合并称为一念无明。欲界爱的结,比如说一个菩萨三果,他仍然喜欢住在世间,虽然对于世间的苦乐不贪着,但是世间还有不苦不乐。他还有一个心念,喜欢在欲界里面度 admin

2020-06-08

  「事密」虽然不是真正的佛法,只是古时印度晚期佛教中的「初期密宗」的事行法门,本来就不是真正的佛法,只是一些护法神所传的对治世俗烦恼的事行法;但是,我们借着「事密」法召请鬼神来到法会中,然后转入三时系念的法会过程中,由证悟实相的菩萨,对召请来的一切鬼神,以及与会的大众们,开示解脱道的正理,使他们断三缚结;或者详细开示般若实相,也有可能使其中少数的护法 admin

2020-06-08

  解脱道所断的烦恼,在大乘法中名为一念无明;一念无明从哪里来?从我见为根本而生。一念无明为什么名为一念无明呢?这是因为它有一个现象——在无妄想之中,突然会有一念烦恼产生;由于这一念烦恼出现,就导致众生的受生而轮回生死,所以称为一念无明。在大乘法中,一念无明分为四种住地烦恼,第一种是「见一处住地」,也就是我见;因为不如理作意的邪思维而误认觉知 admin

2020-06-08

  也就是说:从来不曾去探讨我们的五阴十八界是从哪里来的?心里想的都是:我怎么样离开生死轮回的痛苦?众生从无始劫以来,虽然都曾努力勤修解脱道,然而却不能证得生死的解脱,所相应到的烦恼,也都只是一念无明的起烦恼,而没有相应到无始无明的上烦恼。而这个使人不能了知法界体性的无明,从无始以来就存在着,所以祂叫做无始无明。要到什么时候众生才会相应到无始无明呢?要 admin

2020-06-08

  佛法之内涵,唯有二主要道——解脱道与佛菩提道,除此以外,无别佛法。解脱道者谓:断除我见及我执,于声闻法中即是初果至四果所断之烦恼也。初果所断之烦恼为三缚结,即是我见、疑见、戒禁取见;二果所断烦恼为减低欲界烦恼之贪着,令贪瞋痴淡薄,名为薄贪瞋痴;三果所断烦恼为五下分结,即是欲贪、瞋恚、我见、戒禁取见、疑见;四果所断烦恼为五上分结,即是色界贪 admin

2020-06-08

  外道不知解脱道之正理,误会解脱之修行理论,所以有种种不如理作意之邪思维;因于不如理作意之邪思维,遂有种种与解脱无关之戒法建立,以及种种与解脱无关之禁忌施设。如是种种不如理作意所生之虚妄想,名为戒禁取见;由戒禁取之邪见,故有种种与解脱无关之戒法及禁忌之施设;如是戒禁取之邪见,初果须陀洹人已知已见,已如实知故,名为已断戒禁取见者。《甘露法雨》 admin

2020-06-08

  如果是布施给向道者——也就是向须陀洹:在解脱道的修行中,真的可以称得上是圣贤之人有八种,也就是佛陀所说的四双八辈,也就是向须陀洹、须陀洹、向斯陀含、斯陀含、向阿那含、阿那含、向阿罗汉、阿罗汉这八种修行人;其中最初阶就叫作向须陀洹,也就是向初果人,他们对于初果之前所应该修证的四加行——煖、顶、忍、世第一义,也就是四加行这个部分已经 admin

2020-06-08

  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示现,让世人看我们走解脱道或者走佛菩提道,最后的成就必然是有别于世间法(而弃舍一切世间法),必然是有别于世间人追逐五欲的成就,所以必然是要以(弃舍五欲的)出家相来示现,所以必然会有出家的过程。那么接下来就是成道的过程。如果以我们的世尊来说,祂在成道之前还历经了苦行:六年的苦行,日食一麻一麦,非常非常的辛苦。我们也知道世尊做这样的示 admin

2020-06-08

  这是大乘所讲的四种解脱道。--------平实导师《邪见与佛法》第二章第三节<大乘解脱之二种无我--无住处涅盘之修证> admin

2020-06-08

  --------平实导师《楞伽经详解》第一辑但您出家以后若是兼受菩萨戒,想求成佛之道的法义,想要成为菩萨而不是想要成为阿罗汉,那么您在戒律及法义上都必须特别注意下列两件事:在大乘法中出家,不该依解脱道的法义作为主要内容而修,应该以佛菩提道的法义作为主要内容而修,所以您在解脱道方面,只要能断除我见、薄贪瞋痴,也就够了!然后就继续依止佛菩提道的法义内容而修&mda admin

2020-06-08

  也就是说,这善十一法不仅是佛子们修证解脱道与佛菩提道的基础行门,也是放诸四海皆准的无上妙宝。菩萨在漫长的修道成佛过程当中,无非是要透过实证,来修正身口意的不善之业,使心地渐渐转为清净,而到达佛地的究竟清净境界;因此,能够如实了解这十一个善法,对菩萨道行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然而这善十一法是不是遍一切性、遍一切时、遍一切识呢?是不是遍行于三界九地呢? admin

2020-06-08

有了无相念佛动中定的功夫,才懂得如何看话头,进而具备参禅的能力,求证明心及见性,或者也能兼修解脱道的实证。可见念佛有诸多殊胜功德无量无边,真是说之不尽。尤其在此防疫期间,我们将佛轻轻地、牢牢地放在心上,就能感到无比的澄静安详。藉著忆佛修定,让心变得调柔、烦恼减轻,安忍于这段防疫过程,也相信疫情定能早日平息。最后,在此祝愿诸位菩萨:平安健康、慈悲喜捨 三摩地

2020-04-12

 如今开始有部分同修悟后进修而出现「梵行已立」的景况,如是景况陆续发生中,请大家要留意一事:梵行已立之后可以停止解脱道的进修,转为求眼见佛性,然後转进非安立谛三品心的修习;万勿先求「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否则将成声闻种姓而不能成佛及救护众生,便成为众生的损失。此事请大众务必留意,勿当耳边风。 末后敬祝大众身心安泰,道业增长,事事如意。  三摩地

2020-04-12

二〇一四年底,开始网上弘法,为大众讲解解脱道的法义,和大乘般若部分的法义,以及粗浅的唯识方面的法义。二〇一六年起,于弘法之余,利用少量时间,稍涉唯识经论,即能贯通一些法义,也能现量观察到末那识与第八识的运作和各种体性。并能解答诸多学人对于唯识理论的疑难问题,也能讲解一些相应的唯识经论,其智慧在不断地快速增进。法师确定未来的弘法方向是,将以唯识为主线 admin

2020-03-12

而在解脱道的阿含圣教中,不是就没有说到业种,像《中阿含经》卷33释迦牟尼佛开示:【众生有四种业、四种秽。云何为四?居士子!杀生者,是众生业种、秽种;不与取、邪婬、妄言者,是众生业种、秽种。】而平实导师很简洁的解释说:种子又叫作界,界又叫作功能差别。《成唯识论》中也说:种子是阿赖耶识中的亲生自果功能差别。所以在唯识经论中就说阿赖耶识也叫作种子识,像《解 admin

2020-02-21

譬如说:您专门支持二乘法的弘扬,专门助印二乘解脱道的经典,您都是在二乘法上用心,当然那些福德只能取证解脱果,在大乘法中的实证是派不上用场的。也就是说,您如果想在大乘法中获得实证的果报,就必须要有护持大乘了义正法的善行,才有因缘在大乘道场中求证菩提;而且菩萨修福也是不嫌多的,遇到世间法上可以种福田时,菩萨也是欢喜随缘。菩萨如果能够自己具足这两种乐、两 admin

2020-02-21

众生的第八识在因地最初称为阿赖耶识,阿赖耶就是执藏、能藏的意思,祂是解脱道有学位三乘圣人和一切凡夫异生的真实心,虽然于六尘万法皆无分别,却仍有能藏、所藏、执藏的体性,摄藏一切杂染法不丧失,也就是含藏着会引生令众生继续在三界六道中流转生死的分段生死种子,称为一念无明四住地烦恼;这些会障碍众生解脱的四种烦恼就是烦恼障。但是一切众生唯除成佛,否则各自的第 admin

2020-02-21

 «上一页   1   2   …   3   4   5   6   7   8   9   …   51   52   下一页»   共1032条/52页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