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八正道中的世间八正道,是以基本人伦为基础,教导佛弟子们在世间生活,若能遵照八正道之正理实践,就能建立良好的品德,培养慈悲为怀、温良恭谦的心性,以作为修证解脱道与佛菩提道之基石。出世间八正道佛世尊在阿含经中开示八正道之正理,着墨甚多,在在处处告诸弟子,于八正道之理须多熏习、多思维、多奉行,就可以从生死的此岸,度到解脱的彼岸。八正道其实就是苦灭之道,是 | admin 2020-06-08 |
|
(凡是修学解脱道的行者,若在见道之时不能立时成为俱解脱或慧解脱的阿罗汉,都是有其原因的:由於不能断除欲界爱及极深细的我执,导致见道时不能断除我所贪爱及微细我执,故不能立时成为阿罗汉。此类人必须见道后修不放逸行而证慧解脱。若是原已不放逸而修得四禅、四空定者,见到之时即成俱解脱。若有人此时虽犹未见道,只有信行,也可以由不放逸行的精进根存在而说为信解脱者 | admin 2020-06-08 |
|
二乘人的解脱道,说的就是有余依涅盘、无余依涅盘。我们先来讲无余依涅盘,无余依涅盘的修证主要是在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上面来说。五蕴是色、受、想、行、识,十二处是六根与六尘,六根与六尘相触就产生了六种的入,也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进入我们的心中,这六尘、六入就会产生六识出现。六根、六尘、六识合为十八界法。在《阿含经》四大部中,佛说这十八界法、十二 | admin 2020-06-08 |
|
--------《三乘菩提之宗通与说通第006集总释宗通与说通-证第一义谛(四)》正光老师二乘人所断之异生性,不同于大乘人所断之异生性;二乘法中见道所断的异生性,性质窄狭,所以只要断除我见就可以除掉解脱道所摄的异生性了,从此以后绝对不会诽谤解脱道的内容与行门,也绝对不会诽谤解脱道中已经实证的一切圣者,更不会诽谤确实已亲证大乘佛菩提道的菩萨;由此缘故,以后永不入 | admin 2020-06-08 |
|
解脱道中狭义的心解脱,是於佛法生起净信而断我见、三缚结,并且经过了二果的薄贪嗔痴境界,再努力修断欲界爱,已经解脱於五欲缠缚而发起初禅了,已经解脱於五欲的系缚而远离欲界的受生,是三果的实证。慧解脱,是进而断除全部我执的无明,证得慧解脱的解脱功德,成为慧解脱阿罗汉。广义的心解脱之中,又有数种差别:一者正智心解脱,二者净信心解脱,三者无碍心解脱,四者漏尽 | admin 2020-06-08 |
|
也因此在烦恼断得彻底与否的状况下,二乘解脱道与佛菩提道还是有相当的深浅差别。在大乘法的修学过程中,是直接依于大乘见道的功德,转依如来藏的真如体性来断烦恼障;解脱道的四果是依于大乘如幻观、阳焰观、如梦观等来成就。所以有着殊胜于二乘解脱果,但是更能真自在于五尘的功德力用,这是目前仅存于大乘汉传佛教殊胜殊胜的行门。我们应该要珍惜自家珍宝,发挥自家珍宝的妙 | admin 2020-06-08 |
|
所以净无想道的问题就出在,如果以它为究竟的涅槃的道路的话,其实他是有可能产生见解上的错误,所以佛陀并不认可证得非想非非想定,就一定是获得涅槃;问题就在这里,因为真正的解脱在于智慧,要有解脱的智慧,能够断除我见、去除我执,这样子才是解脱啊!所以说,在声闻法道里面的解脱道,慧解脱的阿罗汉,他没有四禅的禅定力,可是他就可以入无余涅槃了。也就是说,他只要能 | admin 2020-06-08 |
|
三贤位是指十住、十行、十回向位,其中的十住位又叫作十发趣;十发趣,意思就是说有十个层次让你发起那个心:趣向佛菩提道,以及趣向大乘的解脱道;这叫做十种发趣,也就是十住心。那十住位的修行是从初住位的布施到十住位的见性,这都是习种性的人。初住位是修布施,你们没有办法做法施,那你就做财物的布施;二住位严持戒法,……乃至六住位熏习般若;那你破参的 | admin 2020-06-08 |
|
解脱道中狭义的心解脱,是於佛法生起净信而断我见、三缚结,并且经过了二果的薄贪嗔痴境界,再努力修断欲界爱,已经解脱於五欲缠缚而发起初禅了,已经解脱於五欲的系缚而远离欲界的受生,是三果的实证。慧解脱,是进而断除全部我执的无明,证得慧解脱的解脱功德,成为慧解脱阿罗汉。广义的心解脱之中,又有数种差别:一者正智心解脱,二者净信心解脱,三者无碍心解脱,四者漏尽 | admin 2020-06-08 |
|
(凡是修学解脱道的行者,若在见道之时不能立时成为俱解脱或慧解脱的阿罗汉,都是有其原因的:由於不能断除欲界爱及极深细的我执,导致见道时不能断除我所贪爱及微细我执,故不能立时成为阿罗汉。此类人必须见道后修不放逸行而证慧解脱。若是原已不放逸而修得四禅、四空定者,见到之时即成俱解脱。若有人此时虽犹未见道,只有信行,也可以由不放逸行的精进根存在而说为信解脱者 | admin 2020-06-08 |
|
有的人在观行五蕴的虚妄以后,仍然不能断除我执,仍然继续执着三界中较高层次的有为境界相,不离三界爱,不知痈本,所以佛特地为众生宣说三界中七种识蕴所住的境界相,让佛弟子们了知七种三界中的意识所住境界以后,了知意识所住的这些境界中仍然是三界中生死流转的境界,才能断尽我执而成为慧解脱者,所以在说明五蕴的虚妄以后,针对某些智慧不够深利的解脱道修行人,又特地说 | admin 2020-06-08 |
|
这就表示,佛法的二个主要道——佛菩提道与解脱道,全部都含摄在这五位百法之中。然而这五位百法之次第,必须归结于八识心王,如果没有八识心王,万法就不能出生;譬如当七转识灭尽以后,入于无余涅槃之中万法俱泯,阿赖耶识也将从此不再出现于三界中了;因此说,世出世间万法皆为八识心王所生,所以说万法唯识。也就是说,所有的法都是从如来藏阿赖耶识心体中出生, | admin 2020-06-08 |
|
出了家专门修学声闻解脱道的凡夫僧,就是声闻僧,这也是人间的僧宝之一。虽然他是心量较小而不敢求受菩萨戒,所以他们只修声闻道──只修解脱道,不敢真修菩萨道,但他们仍然是僧宝之一。虽然仍只是凡夫僧,但你还是不能轻易的批评他,只能从法义上来讨论他的说法。我们有没有这样的声闻僧呢?这是不受菩萨戒的声闻僧,我想应该是没有!因为佛门中的出家人都是兼受菩萨戒的,所 | admin 2020-06-08 |
|
」】——《中阿含经》卷24由阿含部经典的十因缘观,证明一切人都确实是有如来藏的,也证明佛陀早就在原始佛法的解脱道中密意隐说有如来藏了。[4]二乘法与大乘佛菩提法,以如来藏贯穿而一脉相承。如来藏与涅槃的关系何为涅槃?涅者不生丶槃者不灭;涅者不常丶槃者不断;涅者不垢丶槃者不净;涅者不来丶槃者不去;涅者不取丶槃者不舍;涅者不增丶槃者不减;涅者不一丶 | admin 2020-06-08 |
|
在声闻解脱道当中的疑,是单指对三宝的疑,还有对我见的疑。我们来看看对三宝的疑。譬如对佛的存在有疑:佛入灭了到底还有没有?如果都没有,那我学佛要干什么?不相信佛是常住于世间。还有对于佛的功德有疑:佛的十力、四无所畏这样的功德真的存在吗?祂真的有这样的功德吗?有这样的疑,就不会去断三缚结了。由于这样的人对佛有疑,当然不会去求取解脱。再来是对法有疑:佛法 | admin 2020-06-08 |
|
一直到成就了俱解脱果,自知不受后有之后,于解脱道之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在未舍寿前便会独自思惟:阿罗汉入灭以后,是有、是无,是有无、是非有无?由于这样思惟的缘故,就知道有涅槃本际不灭,离我,离人,离受想行,寂然无想,非三界有,亦非断灭无,因此而说为中道。但是,阿罗汉仍然未知、未证、未领受涅槃本际第八识如来藏,所以不能发起般若智慧,当然就无法入于中道实 | admin 2020-06-08 |
|
这六识的自性正是内我所,若佛弟子有智慧能观行这六种自性都是识阴六识的心所法,必定可以自行获取解脱道的初果,不由他闻、不从他证。若至今仍然无法自行证取解脱果,何妨依平实此书诸辑所说法义,如理作意思惟以后,自行现前观察而证取之?--------平实导师《阿含正义(第四辑)》第七章第六节<我与我所俱断方名解脱> | admin 2020-06-08 |
|
(一)声闻僧,以解脱道为主修,剃发染衣,具足出家沙门的形相。(二)菩萨僧,以佛菩提道为其主修,有出家和在家的形相。在家的菩萨,即使不剃发染衣,只要能够证悟第一义谛般若实相,便可以叫做僧。这种僧也叫做胜义僧,如观自在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大势至菩萨等。按照戒定慧的不同,可以分为凡夫僧、胜义僧、哑羊僧、无惭愧僧。根据三乘菩提的不同,可以分为声闻僧、 | admin 2020-06-08 |
|
此外,在二乘法中,如果完成解脱道的修行,成为阿罗汉时,根本无明就已经全部断除了,可是二乘阿罗汉却还是不曾打破无始无明,-------《正法眼藏‐护法集》------萧平实根本烦恼,就是贪、瞋、痴、慢、疑、恶见。这六种根本烦恼,就是声闻菩提当中所要断除的烦恼。我们(接着)来讲什么是贪?贪就是被可爱的境界所制伏。譬如说一个面临五欲(财色名食睡或者色声香味触),这样 | admin 2020-06-08 |
|
这样从因地开始修除第八识的阿赖耶性,而到达解脱道的极果;再修除烦恼障的习气种子,再修除无始无明的所有随眠,成为究竟地的真如心,成为究竟佛;这个第八识转变内涵而成为佛地真如的过程,就称为真如缘起。--------平实导师《心经密意》附录 | admin 2020-06-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