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因此他的贪、瞋、痴(无明)非常淡薄,在解脱道上称之为薄地。在这个境界里面他具备了初地菩萨的解脱功德,但仍不是初地菩萨、称之为灌顶十住位,也就是斯陀含、再来、一来。为什么?因为明心而见性以后,贪、瞋、痴淡薄的缘故,所以今生舍报后生于欲界天,在那边继续修行,于欲界天舍报之后,再回到人间来、一来人间究竟解脱。但是菩萨再来,没有再来;菩萨一来,也不是一来。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但因众生只见表相,而且崇古贱今,而后代再来的地上菩萨,在舍寿之前也不会明白称说自己的证境,所以只好以古时阿罗汉的解脱道的论着,作为教材来宣讲,容易取信于末法时代崇拜表相、依文解义的佛。后代的地上菩萨即使说出了他的证境,众生也不一定会相信,所以只好借用古时阿罗汉的著作,来宣讲二乘解脱的智慧,取信于众生,方便度入佛法中。所以不可主张‘上地菩萨不可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接下来,我们来看解脱道是怎么修的。解脱道是从初果:初果又称须陀洹,是断掉三缚结;三缚结是哪三缚结呢?就是我见、疑见、戒禁取见。二果又称为斯陀含:斯陀含是薄贪瞋痴;什么叫薄贪瞋痴呢?就是对贪、瞋、痴很淡薄,也就是说减低欲界烦恼的贪着,令贪瞋痴很淡薄,所以二果又称为薄地。三果又称为阿那含,阿那含是断掉五下分结;五下分结是指哪些呢?就是欲贪、瞋恚、我见、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佛法概分为三乘菩提,约略的说,可以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解脱道,另一部分是佛菩提道。什么是解脱道呢?所谓解脱道,就是如何出离三界生死轮回的义理与行门。什么叫作佛菩提道呢?佛菩提就是每个众生在证知生命的实相——法界根源——当时及后续所出生的智慧,而法界实相就是各个有情都有的真如与佛性;证知法界实相而生起法界实相智慧的方法,就是佛菩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解脱道修学的方向:断我见、我所执、我执。佛菩提道修学的方向:证如来藏而观察如来藏心的种种功能与清净自性,方能发起般若实相智慧;进证如来藏含藏的一切种子,成就一切种智,方能成佛。勿作佛学研究而堕于文字、依文解义。2.依八识论为前提而修行者,若能如实了知蕴处界的内容,则声闻解脱道的修习,此世至少可证初果。依八识论为前提,大乘佛菩提道的修习,此世多能开悟明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而于此「色」生起增长,名之为「生」,而于此持受,名之为「住」,而与此有损减变异,而称之为「异」,乃至坏散,而称之为「灭」;所以总一切四大种色为义,故当说「显四大种法」的「自性」常住,所以大乘法于中所说「显大种性」的「自性」,减而约就此中土所称,即是「大种性自性」,如何可以谓小乘法,于小乘缘起诸甚深义理中,无有隐覆说此性?乃至成一切世间相貌,成所有心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复次,佛法分为三乘,乃是方便,本质应是一乘——大乘别教修证之唯一佛乘——已函盖解脱道与佛菩提道故。为令急求解脱出三界者,令其先证解脱果——二乘菩提;证解脱果已,方信佛语真实无虚、佛法真实可证,乃敢回心大乘,修学别教之佛菩提果——无生法忍一切种智,以慈悯及智慧善巧故,佛于唯一佛乘,一分为三,遂有三乘菩提之异同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尽管二乘人也具有一定的悲心,他们舍报取无余涅槃之前也会随缘为人说二乘法,或者为有缘之人示现神通以引其入道,但是他们修学解脱道的根本发心是为了自己出离生死轮回。大乘菩萨具有很大的慈悲心,菩萨不仅发心自己成佛,还要尽未来际度化众生解脱生死,成阿罗汉、辟支佛、佛,这就是大乘佛法所说的自利利他、自觉觉他。大乘学人发菩提心远较二乘发出离心殊胜,《称赞大乘功德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佛菩提道又称为大菩提道,也就是含括了佛菩提道与解脱道这二主要道的,菩萨修学成佛所必须经历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的五十二阶位来说,十信位经历一劫乃至一万劫,修集对佛法僧三宝以及因果法则的信心;有了信心以后才能进入初住位修集布施功德,二住位修集持戒功德,三住位修集忍辱功德,四住位则修集精进功德,五住位修集禅定功德,乃至到了六 | 三摩地 2018-07-21 |
![]() |
闻受声闻解脱道而见道,以及其后之修道断除思惑,不复有阿赖耶性(不再有集藏分段生死种之集藏性),成阿罗汉,其第八识改名为第九识——异熟识,亦名庵摩罗识,其实仍是第八识,唯改其名,不改其体。后闻佛说大菩提道,乃又回心大乘、进修佛菩提道,经由明心之七住位证般若总相智,进修《般若经》所说之般若别相智,复又不起自满之心,进修诸地所学之一切种智而起无生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或者有人虽求佛菩提道,然其种性根器不定,虽然遇到修学佛菩提道的善知识;可是后来遇到二乘人,舍佛菩提道而跟随二乘人修学解脱道,因此在佛菩提道进进出出,非常不定。或者有人虽然得以遇到诸佛及菩萨供养、承事及修行,可是没有经过一万个大劫;而且中间遇到佛的形相,或者供养僧众,或者看见他人发菩提心,自己也跟着发菩提心;可是后来遇到不好的因缘,因而退失佛菩提,转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若有智者,能依声闻解脱道而修,乃有度脱之日;或依大乘而修,求证般若实相,亲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如来藏,就能解脱八苦之系缚,更能勇发受生愿,大菩提愿,常住世间自度度他。《中阿含经》卷七《分别圣谛经》中,舍梨子尊者云:诸贤!过去时是苦圣谛,未来、现在时是苦圣谛,真谛不虚;不离于如,亦非颠倒,真谛审实。合如是谛,圣所有、圣所知、圣所见、圣所了、圣所得、圣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我们也说过:“一切修学解脱道的法门,乃至佛门中一切修行方法,皆是念佛法门,而且必然在某些层次当中,定与慧相应。”其实彼此是互通互摄的,不能各持一门,而排斥法门。(第一篇完) (原标题:08第一篇第三章求生诸佛净土之三资粮第三节第三至五目) | 三摩地 2018-07-20 |
![]() |
附2:佛菩提二主要道次第概要表 佛菩提二主要道次第概要表二道并修,以外无别佛法佛菩提道--大菩提道解脱道:二乘菩提远波罗蜜多 十信位修集信心--一劫乃至一万劫外门广修六度万行↓断三缚结,成初果解脱资粮位初住位修集布施功德(以财施为主)。二住位修集持戒功德。三住位修集忍辱功德。四住位修集精进功德。五住位修集禅定功德。 六住位修集般若功德(熏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究竟解脱者于解脱道已经亲证并究竟了知,已无可学谓之无学。 (原标题:03第二章禅净互通,禅净双修第一节禅净互通)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究竟解脱者于解脱道已经亲证并究竟了知,已无可学谓之无学。注四、念佛三昧:念佛三昧种类繁多,欲知其详,可参阅大正藏经第十三卷大集部大方等大集经,卷四十三、念佛三昧品。或菩萨念佛三昧经,大方等大集菩萨念佛三昧分。一般所说念佛三昧大多是指:念化身佛、念报身佛、念法身佛之三昧。无相念佛即是念佛三昧,属于念法身佛诸种三昧之一种。因此种无相念佛工夫而入之三摩地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事实上我们在前面的节目里面曾经跟各位介绍过,三界六道跟解脱道之间的关系。我们当时有讲到三界六道:地狱、饿鬼、畜生、人、阿修罗还有天,跟解脱道之间的关系。可是真正的法界实相不是只有解脱道跟这个三界六道的关系,事实上在这个我们的法界里面有所谓的十法界----法界里面第一阶最高的就是佛陀,再下来就是菩萨在第二位阶,第三阶是辟支佛,第四阶是阿罗汉,再下来就是天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这就是心不净了,你是在求世间生死的善果嘛!这布施就成为求世间法了!应该以此福德回向证得解脱道,或者回向亲证佛菩提果及世世自生智慧能度众生,这样就不是为生死善果而布施了,就是心净。布施时也不可以为了想要善名超过别人而行布施,在世间法中叫作伪善,是做给别人看而求名、也为了名称胜他而施,这是不净心施。有人则是为了想在未来世色身更有力、更健康,或者财富更多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只有符合三乘菩提法义的佛法才是真正的法宝,所以弘扬原始佛法涅槃本际的解脱道法义,以及弘扬方广诸经所说如来藏妙法的弘法者,才是佛门的僧宝,才是真福田;否定涅槃本际、否定一切种智根源的如来藏者,虽然身现出家相,仍然是破法者,都不是福田,连贫穷田都算不上。在不否定法义的前提下,大乘僧宝有两个层次:第一身、口、意行清净,持戒不犯,不贪钱财名声;第二是已经证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这就是心不净了,你是在求世间生死的善果嘛!这布施就成为求世间法了!应该以此福德回向证得解脱道,或者回向亲证佛菩提果及世世自生智慧能度众生,这样就不是为生死善果而布施了,就是心净。布施时也不可以为了想要善名超过别人而行布施,在世间法中叫作伪善,是做给别人看而求名、也为了名称胜他而施,这是不净心施。有人则是为了想在未来世色身更有力、更健康,或者财富更多 | 三摩地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