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众生的根性是千差万别的,有的人是凡夫根性;凡夫根性倒还好,怕的是贪瞋的根性,那是很难转变的,即使帮他证悟了,他过了一段时间以后,还是会再发起贪瞋的习性来,这就是智者大师讲的初果人贪瞋转重的意思;但是二乘法是烦恼障所摄的行门,解脱道中的异生性,体性是狭小的,所以在断我见时就不会再对解脱道有所怀疑,就不会针对解脱道的法义有所质疑,也就不会诽谤真正的解脱 三摩地

2018-07-21

譬如二乘无学圣者们回入大乘别教以后,仍然要具足这十信位的功德,将来才能悟入诸佛的所知与所见;这是因为二乘无学法中,并没有修学这些大乘法义;他们一开始就修学声闻解脱道,所以这部分功德并不具足;至于二乘法中的凡夫们更是如此。所以,世尊即将演说《法华经》时,才会有五千声闻种性的凡夫退席的事情发生,这是因为他们对十信功德还没有修习的缘故,所以无法接受世尊即 三摩地

2018-07-21

依佛所说,如来藏即是二乘圣者修证解脱道而入无余涅盘之根本(若无如来藏,二乘圣者即成空修梵行,入无余涅盘时十八界灭尽后即成断灭故),亦是菩萨道中所有修道乃至成佛之根本,所以如来藏即是佛所说三藏十二部之根本。既是三藏十二部经之根本。-五,再引《楞严经》如下:卷一佛言:善哉阿難。汝等當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不证不悟也)常住真心性淨明體 三摩地

2018-07-21

然后再以解脱道的正见调伏自己的性障,以后就不会因为所求未遂,以致别创异见,否定自己的根本传承上师。悟得深的人,在悟前多半已依相似般若的观行,得到明显的解脱功德受用,悟后更形坚固,没几个月就通达般若经与禅门公案。由于所悟真实,能以般若经与禅门公案印证无误,任何人都无法动摇他对的证信。其悟前所修相似般若的观行,更因悟后证量分明,不须要特别作意,即可随时 三摩地

2018-07-21

慧广法师所说的离念灵知(意识)不生灭的说法,其实是不懂阿含解脱道正理的谬见;阿含部经典中说,意识心会与六尘相应,离念灵知心正好是这个体性,完全无异。眠熟位中,意识是断灭了的,不是慧广讲的不曾断灭;他把意根当作是意识,再把意根刚唤醒意识时的状态,当作是整个眠熟位中的状态,而不知道意识觉知心是完全断灭的,所以他不但不懂佛法,甚至于世俗法中的意识心的观行 三摩地

2018-07-21

所以说断我见虽是解脱道的法门,但却是三乘与共的;我见没有断的人,还是在佛门外绕,是在外门修习六度万行,还进不了佛教的内门中修行。所以断我见是这么重要,而且是往上更进一步修学解脱道及佛菩提道的根本,那么我见是指哪些内容?学佛人有必要来确实的了解。四禅八定是共于三乘行者与外道的世间证境,令佛法的修行者可以了知三界法的内容。解脱道修证者,可以藉此修断三界 三摩地

2018-07-21

解脱道的修行者,必须同时了知识阴以外的六根及六尘的虚妄性,因为祂们都是无常的,不能久住的。还必须了知识阴所生的受阴虚妄,必须了知识阴及身口共同出现的行阴也都虚妄,然后再现观这些法必然会对解脱生死、证取无余涅槃的过程产生障碍,所以努力灭除对于五阴自己的执著,灭除对于五阴中一切阴的所有执著自爱。当自己已经确定完全没有自我及我所的执著贪爱,确实愿意在舍报 三摩地

2018-07-21

初果只断我见、断三缚结,名为见地:他对解脱道的见地有了,知道如何解脱生死了,但还没有付诸实行,贪嗔痴仍重;到了二果时还没有办法全离,但已淡薄了,所以二果人薄贪嗔痴,名为薄地;要到三果时才超过欲界地,已离欲界爱,已离五欲,所以叫作离地。所以阿罗汉如果退转,一定不是由于我见,而是我所没有断尽,所以才会有慧解脱的阿罗汉退转。但是他不久还会再成为阿罗汉,是 三摩地

2018-07-21

中品往生所摄受者是乐修解脱道之人,乃是众生从懂得孝养父母、乐行世间仁慈,到懂得自律守戒清净,以修诸戒学、受持经戒之善根,回向发愿往生;虽尚未能发心趣向大乘之无上道,虽尚未有因缘闻熏大乘甚深妙法,阿弥陀佛摄受此等人入解脱道修学次第。中品上生者,由于持戒清净、无众过患,具足出离生死苦之善根,往生随即花开,听闻众音赞叹苦集灭道四圣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由 三摩地

2018-07-21

第一节大菩提道--般若解脱道的佛法与邪见说完了,接下来讲般若及其邪见。般若究竟是什么?般若并不是讲无常空与缘起性空,如果用无常空、缘起性空来解释般若,那表示你这个人没有开悟,你不懂般若经。初转法轮讲的是无常空及缘起性空,如果二转法轮的般若也是无常空、缘起性空,那初转法轮应该就是般若了,然而初转法轮为什么不叫般若?二转法轮才叫般若?何谓般若?般若就是法 三摩地

2018-07-21

那么请问:「你方才对我说的欲界无常缘起性空,与解脱道有何直接关系?」没有啊!没有关系即是戏论。再问:「既然你不承认有法界实相心,否定第八识。主张佛所说第八识是方便说,今再请问:没有第八识,而专讲缘起性空--五蕴空、十二处空、十八界空,那阿罗汉入无余涅盘时,十八界是不是全部灭了?」他一定回答说:「对啊!全部灭了,十八界是无常变异之法,要把它灭掉,『我』 三摩地

2018-07-21

因此他的贪、瞋、痴(无明)非常淡薄,在解脱道上称之为薄地。在这个境界里面他具备了初地菩萨的解脱功德,但仍不是初地菩萨、称之为灌顶十住位,也就是斯陀含、再来、一来。为什么?因为明心而见性以后,贪、瞋、痴淡薄的缘故,所以今生舍报后生于欲界天,在那边继续修行,于欲界天舍报之后,再回到人间来、一来人间究竟解脱。但是菩萨再来,没有再来;菩萨一来,也不是一来。 三摩地

2018-07-21

譬如二乘无学圣者们回入大乘别教以后,仍然要具足这十信位的功德,将来才能悟入诸佛的所知与所见;这是因为二乘无学法中,并没有修学这些大乘法义;他们一开始就修学声闻解脱道,所以这部分功德并不具足;至于二乘法中的凡夫们更是如此。所以,世尊即将演说《法华经》时,才会有五千声闻种性的凡夫退席的事情发生,这是因为他们对十信功德还没有修习的缘故,所以无法接受世尊即 三摩地

2018-07-21

佛说这灌顶住的菩萨是善男子、善女人,因为已经是真实佛子而不是名义佛子了,已经能为诸佛及大菩萨分担弘法的重任,这时当然是具足无量数的如来妙德啊!在这个阶段最主要的妙德是指实相般若的智慧,当然也函盖了解脱道的部分妙德。既然具足如来示现的无量妙德,从此以后就可以对十方如来与一切众生都随顺了。因为他有了实相般若智慧,而且又见性分明,或者由于深入般若实相智慧 三摩地

2018-07-21

三贤位是指十住、十行、十回向位,其中的十住位又叫作十发趣;十发趣,意思就是说有十个层次让你发起那个心:趣向佛菩提道,以及趣向大乘的解脱道;这叫做十种发趣,也就是十住心。那十住位的修行是从初住位的布施到十住位的见性,这都是习种性的人。初住位是修布施,你们没有办法做法施,那你就做财物的布施;二住位严持戒法,……乃至六住位熏习般若;那你破参的 三摩地

2018-07-21

那么这个是祖师禅悟后起修解脱道的过程,我们要走的路就是这条路。断五上分结称之为菩萨四果。什么叫做五上分结?相对于五下分结而说五上分结,那就是欲界爱的结、色界爱的结、无色界爱的结、慢的结、以及掉举的结,合并称为一念无明。欲界爱的结,比如说一个菩萨三果,他仍然喜欢住在世间,虽然对于世间的苦乐不贪着,但是世间还有不苦不乐。他还有一个心念,喜欢在欲界里面度 三摩地

2018-07-21

法上也一样,总是把二乘解脱道当作佛菩提道的行门。因为他们熏习佛菩提不久,刚发心时又只学到声闻菩提的解脱道,而且是被印顺以错误的声闻菩提说成的佛菩提熏习成功了,所以还没有菩萨性的发起;你若一开始就对他说很胜妙的大乘佛菩提法,特别是在你说到已经明心开悟之时,他们就一定会生起烦恼。所以,要经过很多世很多劫,而且是正确的熏习了大乘佛法,才能真正的具足菩萨性 三摩地

2018-07-21

这是大乘所讲的四种解脱道。这四种解脱道,有余涅盘和无余涅盘是共二乘,本来自性清净涅盘和无住处涅盘是不共二乘,这是二乘人所不知道的。大乘的解脱果兼具人无我和法无我,所证得的人无我是本来自性清净涅盘。无住处涅盘也是一样,它非修得非不修得。那你们会问:「二乘的涅盘应该是修得的啰?」告诉诸位:它不是因修而得,但也不是不修就能得。为什么涅盘不是由修而得?要说 三摩地

2018-07-21

这样的佛智也不是二乘纯修解脱道的解脱智慧,更不是一般所谓在意识层次里面,自己的思惟想像推测的。意识自己的思惟想像推测会是说,要将这个有染心转成无染心;如果说这样子就是佛智的话,那么二乘的圣者他已经将生死于三界的这个烦恼障都断除净尽了,应该是属于是无染心,可是声闻阿罗汉、缘觉辟支佛却不是佛;所以我们可以知道说,这样的部分不是佛智,而是属于是意识层次的 三摩地

2018-07-21

但是,珍贵的佛法却能让我们经由解脱道与佛菩提道的修行,以信愿行三力来改变业力。鸠摩罗什菩萨正是这样借著业因缘而发起完全利他之事业,示现烦恼相而度化众生。表相上,鸠摩罗什菩萨虽是因利他而烦恼,实则是为利己道业之增长,是于菩萨道上地地增上。诚如《菩萨优婆塞戒经》佛说:一切恶友诸烦恼业,即是菩萨道庄严伴。鸠摩罗什菩萨一生弘法行化的背后故事其实就是这样。本 三摩地

2018-07-21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